讀紅樓:周瑞家的送宮花,黛玉嫌棄是挑剩的!真是小心眼嗎?
第七回,周瑞家的受薛姨媽委託,給小姐們送宮花,送到林黛玉這裡時,她看了一看,冷笑著說了一句話:「我就知道,別人不剩下的也不給我。」
嫌棄宮花是別人挑剩下的,對一個跑腿的冷言冷語,這還不是小心眼?而且,這也與愛情無關啊!
好吧,既然想為林黛玉洗脫「小心眼」之名,就不能迴避這些質疑。
讓我們一起看看,林黛玉為什麼對一個跑腿的冷語相向,是否就能因此說她是小心眼。
二
薛姨媽委託周瑞家的送宮花,對送花的順序有明確要求。
她是這樣說的,一共十二支宮花,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兩支;下剩六支,送林姑娘兩支,那四支給了鳳哥兒罷。
她安排的順序是這樣:首先是迎春、探春、惜春,然後是林黛玉,最後才是王熙鳳。
在薛姨媽看來,三春是賈家的正牌小姐,先送她們,以示對賈家的尊重。然後呢,是林黛玉,最後才是王熙鳳。王熙鳳雖然排在最後,但只有她是四支,即使是別人挑剩下的,但數量比小姐多一倍,她也不會說啥。
可以看出,薛姨媽安排的這個順序,不是隨口一說,是經過權衡考慮的。
如果周瑞家的嚴格按這個順序送,到林黛玉處時,剩下六支,還有很大的挑選餘地,就不會說那句話了。
可是,周瑞家的擅自改變了順序。
她先給三春各送了兩支,再給王熙鳳送了四支,最後才到林黛玉這裡,就只有剩下的兩支宮花了。
三
周瑞家的為什麼要改變順序?是這樣更順路嗎?
周瑞家的是在薛姨媽處受領任務,離薛姨媽住處最近的,就是三春的住處。所以,薛姨媽安排她先送三春,毫無問題,這確實是順路。
那麼,從三春處出來,是先到鳳姐處,還是先到林黛玉處順路?
老丘細讀原文,大概搞清了她們住處的方位。
三春現在是和王夫人住在一起,王夫人住在榮國府東面的三間小正房內。林黛玉和賈母住在一起,賈母的房間在西面。王熙鳳的住處在北面。
也就是說,王夫人、林黛玉、鳳姐的方位,呈一個三角形,不在一條直線上,不存在順路不順路的問題。
此前書中交待,從王夫人住處出發,出了角門,是一條南北寬夾道,北面是鳳姐的住處,穿過一個東西穿堂,是賈母后院。
我們看到,從王夫人處出發,不管是先到鳳姐處再到林黛玉處,還是反過來,先黛後鳳,都要走回頭路,路程的遠近是一樣的。
這樣看來,周瑞家的改變送花順序,就是存心的、有意的。
這個結論,不僅是老丘的分析,曹雪芹專門有強調。
周瑞家的從鳳姐處出來後,曹雪芹寫了這樣一句話:「周瑞家的這才往賈母這邊來。」
注意此話里的「這才」兩字。請把這句話多讀兩遍,體會到「這才」兩個字的深意沒有?
曹公用「這才」兩字告訴我們:這個周瑞家的,是故意把最後兩支花送給林黛玉的。
四
那麼,周瑞家的為什麼要故意這樣做?
首先,討好王熙鳳,這是確定無疑的。
王熙鳳是榮國府執行CEO,大權在握,周瑞家的討好她,為自己謀取利益,其意很明。
而林黛玉呢,雖然賈母寵愛,但畢竟是一個親戚家的小姐,就算得罪了她,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其次,我們看看周瑞家的身份。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是她的親信。王夫人對林黛玉什麼態度?是冷淡、厭惡、排擠,甚至是敵視。
周瑞家的天天跟著王夫人,能不知道主子的好惡?所以,她故意把最後兩支花送給林黛玉,其實是貫徹了王夫人的旨意,以這種方式表達對林黛玉的冷淡甚至嫌厭。
五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這送宮花可沒那麼簡單,稍微改變一下順序,就看出了周瑞家的這個女人的勢利,就讓你感受到王夫人對林黛玉的態度。
周瑞家的狗眼看人低,王夫人派系對自己冷淡排擠,以林黛玉的冰雪聰明,能感覺不到嗎?
林黛玉不知道薛姨媽是怎麼安排送花順序的,所以特意問了一句:「這是單送我一個人的?還是別的姑娘們都有?」
確認最後兩支送到自己這裡,她明白了,這是周瑞家的以及她背後的勢力故意噁心自己,是一種試探和挑釁。
這時,她用一句牢騷話,小小地進行一下回擊,表達自己的不滿,過分嗎?是為難周瑞家的嗎?
六
另外,我們再來看一下林黛玉此時的年齡。
結合上下文分析,參考紅學家考證,林黛玉此時應該是十二歲左右。這樣一個小女孩,寄人籬下,感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表達一下心中的委屈,應該很正常吧?這能算小心眼嗎?
還有,對那些勢利之徒和仗勢欺人之輩,我們只能忍氣吞聲、怒而不言嗎?還必須對他們笑臉相迎嗎?有理有節的回擊,刺她一下,又有何不可呢?
老丘覺得,現實生活中,對這些人,正是因為我們太過忍讓,他們才更加得勢。反而是一個小孩,沒那麼多顧忌,敢說真話,勇敢地進行抗爭。這不就是皇帝新衣里的那個小孩嗎?
這種說真話的勇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以成熟的名義,把它丟掉了。然後,我們又用成人的準則,對尚存於孩子身上的寶貴品質進行抨擊扼殺,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TAG:經典文學大家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