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君子人格,成就教師幸福

以君子人格,成就教師幸福

作者:北京市海淀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敬德書院院長 傅首清

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強調以人為本,「仁者,愛人」,歷來重視個人發展,關愛人的幸福體驗。

在儒家經典《尚書·洪範》中有「五福」之說:「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儒家「五福」觀的最大特點就是把人生的幸福與道德結合在一起,認為「好德」是擁有「幸福品格」的一個重要條件,這就是「德福一致」的思想。教育又被儒家視為家國大事,儒家教育觀中不僅重視教育的對象,同時也關注教師主體的幸福成長、榮辱感受,時至今日都是教育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2016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八一學校考察時強調:「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關心教師,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舒心從教、靜心從教,讓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第33個教師節剛剛過去,讓我們重溫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以及深情囑託,深入理解「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師是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築夢人」的時代涵義。敬德書院「儒家文化與教師幸福」秋季論壇就是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的一項很有意義的重要舉措。

今天是農曆八月初九,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誕辰2568周年。他的仁愛理念、忠恕思想、樂觀處世精神至今仍有深刻而積極的意義。孔子作為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教師,對教師的生命意義與幸福感受有著詩情畫意的哲學理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十分欣賞這樣的教育生活與教育生態,並以此為教育之幸事。他的再傳弟子亞聖孟子獨發「君子有三樂」之幽微,認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是人生在世最大的快樂!由此看來,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人格與教師幸福緊密相關,教師群體在儒家聖賢心中,其本身天然具有獲得人生幸福的先決條件。

儒家文化也是一種樂感文化,它的普遍意義在於指引人們突破現實生活困厄,勇於朝向光明。而作為教師獲得幸福的途徑,大要歸為二者:一是要擁有一種身心愉悅的教育生態;二是要具備樂憂圓融的君子品德。身心「愉悅」,講求一種比單純「快樂」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它與人的整體生活相伴隨,不因一時一事而攪動心緒,此所謂「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我們首先要為廣大教師創造一種舒心、安心、相對輕鬆的教學環境,使之獲得從身體到心靈上的舒解;還要鼓勵我們教師無論在任何教學環境下都要為自身心靈尋求棲息之地,正如王陽明先生倡導「幸福只在心中求」。此外,一個人是否擁有幸福的品格也是儒家認為幸福感獲得的考量條件,《國語·晉語六》有言:「夫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降,其壞也無日。教師幸福與其德行修養互為表裡,「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沒有仁德的人不安於長久地處於困頓,同時更無法長久地享受福樂。前有「一簞食一瓢飲」的孔顏樂處,後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精神。這些都是君子人格、君子品德的真實寫照,值得教師們在追求幸福之路上深思……

總之,教師幸福是儒家思想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人文話題。藉助討論儒家文化的教育觀,可以讓中小學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認知職業幸福,在生活中開闊心胸、增添信念、增強信心,用達觀樂道的教育精神去鼓舞學生,安頓自己,做一名合格的現代仁愛之師。

這樣的我們,離幸福還會遠嗎?

(本文根據作者在敬德書院舉辦的「儒家文化與教師幸福」秋季論壇上的發言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歷史頻道 的精彩文章:

明式傢具生活美學探微
還原最真實的龐貝
從崇禎《松江府志》看松江士人的實學思想
印」古時稱「璽」:先秦印章源於勞動工具
劉備關羽的兄弟假象:荊州之戰實為借刀殺人?

TAG:光明網歷史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