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媽媽會引導孩子自己做決定,寶寶也能獨當一面
做飯前,媽媽問明明:「兒子,你想吃點什麼?」
明明:「啥都行」
準備帶明明出去玩的媽媽問:寶貝,你喜歡玩什麼呢?
「不知道」明明回答。
明明在媽媽的眼裡隨和、穩當,是個不讓家長操心的孩子。
可在外人眼裡,明明卻是個油瓶子倒了,也不會扶一把的孩子。
為什麼家裡家外,明明的形象差距這麼大呢?
再來說說嘉文。
早上,嘉文想再賴會床。
媽媽說「再睡五分鐘還是八分鐘?」
嘉文一下就聽出了問題,急忙回答「不選,我要一直睡」
媽媽說「這樣咱們就沒有出去玩的時間了。所以,你告訴我,你再睡幾分鐘」
嘉文想了想,竟然回答「三分鐘吧」
媽媽忍不住笑了。
嘉文從媽媽的笑里察覺出了問題。
很快就糾正道「不是不是,五分鐘五分鐘」
嘉文和媽媽的這段對話,是個多方面開發鍛煉的體現。她們之間的對話有思考、有獨立意識也有語言藝術。
嘉文媽媽很有智慧,而嘉文也十分機靈,他分析出媽媽是在讓他做選擇,所以拒絕進入媽媽的「圈套」。嘉文還在媽媽的笑容里發現了問題,及時糾正了自己的時間錯誤。
可反觀明明和媽媽。
明明一切聽媽媽的,媽媽也沒有意識到,她已經剪斷了明明的「翅膀」,未來讓明明怎麼「起飛」。
其實,明明這樣的媽媽很多,她們平日表現的很忙,不但自己忙,還督促孩子也跟著自己忙。
甚至完全忽略了聆聽孩子的聲音,省略了孩子獨立思想和他們獨特的個性。只是一味的拖拽著孩子前行。
有些父母會說:我又不是心理專家,哪裡懂什麼孩子的心理啊!
不懂沒關係,只需要堅持做到以下這兩點就好了:
1. 凡事父母懂得退後一步,聽聽孩子的想法。
2. 要有明確的行為意識,並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為什麼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這是因為作為父母,我們要向孩子傳遞一些信息。
諸如:孩子,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請你自己來完成。
再例如:孩子你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這些都是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為他們開啟自我決定的意識,並讓他們知道決定就是承諾,只要是自己做了決定的事就要做到,否則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
事實上,人的成長過程很容易產生各種怠倦感。如果此時一味的輸入,導致的結果就是更加的消極直至崩潰。大人皆如此,又何必威逼孩子呢?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花時間和耐心,給孩子多一點機會自己決策,自己承擔後果,這樣培養的出來的孩子在前進的路上才會更加有力。


※此人讓明朝續命二百年,天下人都知道他被冤殺
※褶皺山、斷層山、侵蝕山······還傻傻分不清楚?
※3X3籃球亞洲杯即將開打,中國隊能否證明自己?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