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估值1億,達·芬奇最終遺作帶著什麼秘密再現拍場?

估值1億,達·芬奇最終遺作帶著什麼秘密再現拍場?

一名記者在2017年10月10日紐約佳士得揭幕後拍攝達·芬奇的《救世主》。圖片:JEWEL SAMAD / AFP / Getty Images

毫不誇張,這會是場聖經般史詩級的拍賣。

紐約佳士得於10月10日上午揭幕了兩顆重磅炸彈,它們都會在11月15日「紐約戰後當代夜拍」專場出現,其中一件是來自安迪·沃霍爾巨幅作品——由60個獨立的《最後的晚餐》小畫布排列組成,估價約5000萬美元(約合3億人民幣),而與之較量的另一件重量級對手是來自列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一件為人所知的驚世奇作《救世主》(Salvator Mundi),而這幅作品的估價更加驚人——約一億美金(約合6億人民幣)。

達·芬奇的《救世主》來自俄羅斯億萬富翁Dmitry Rybolovlev的委託,該家族授權代表人向artnet新聞證實,他在2013年以1.275億美元的高價競拍所得(佳士得曾表示,這是這位藝術家唯一在私人手中的藏品)。

佳士得於2017年10月10日在紐約總部展示達·芬奇的《救世主》。圖片:Ilya S. Savenok / Getty Images佳士得拍賣行

當談到決定將達·芬奇與沃霍爾並置於當代拍場範疇中時,戰後與當代藝術部門聯合主管Lo?c Gouzer這樣解釋:「這是來自兩位藝術家的對話。」此外,這也揭示了佳士得試圖模糊並打破拍賣類別界限的傾向,這樣的方式在近期「混合」拍賣的全新嘗試中取得了成功——所謂的「混合」拍賣,是將驚世古典藍籌作品與前沿的當代作品混合上拍。

佳士得古典大師專家Alan Wintermute在新聞發布會上簡要介紹了達·芬奇的繪畫傳奇史。創作於1500年左右,這幅畫作是這位傳奇藝術巨匠目前已知、為數不到20件的作品之一。據說也是在私人手中的最後一件作品。它首次銷售記錄是由查爾斯國王(1600-1649)的皇室收藏通過1763年拍賣流傳到民間,於2005年被重新發現,2011年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展出。

這幅畫作曾經在過去很長時間中被認為是達·芬奇的弟子之作,在1958年在蘇富比倫敦成交價格僅僅為45英鎊。Wintermute強調,作品的科學鑒定由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做。

Loic Gouzer [中]在佳士得於2017年10月10日在紐約總部揭幕達·芬奇的《救世主》與安迪·沃霍爾的60件小幅《最後的晚餐》的現場發言。圖片:Ilya S. Savenok / Getty Images佳士得拍賣行

列奧納多·達·芬奇《救世主》僅在發布會上出現了兩個小時,隨即就被送往全球巡迴展出,包括香港、舊金山和倫敦,最後於11月15日當代夜拍前返回紐約。

而可能有人會好奇,是什麼令這件柔軟如紗般飄渺神秘的耶穌像成為創世巨作?那麼了解這幅遺失之作,以下的這幾件秘事你必須知道。

1. 擁有一段輝煌卻糾結的收藏記錄

部分專家認為,達·芬奇起初是為法國皇室創作此肖像,而皇后亨利埃塔·瑪麗亞(Queen Henrietta Maria)於1625年與英國國王查爾斯一世結婚並將其帶到了英國。這幅畫作一直都被皇室所收藏,直至1763年。在失蹤了近150年後,它在二十世紀之交流入了弗吉尼亞州的弗雷德里克·庫克收藏,並於1958年重返藝術市場。在一場拍賣會上,這幅畫作由於被誤認為是達·芬奇工作室學徒所作,僅以45英鎊被賣出。

緊接著,這件作品再次從公眾視野消失。直到2005年,在一次美國房地產銷售中被發現,紐約畫商Alexander Parish以1萬美元的價格買入。然後,在一場蘇富比私洽中,他與經銷商聯盟將作品賣給了「自由港之王」Yves Bouvier,價格約7500萬到8000萬美元。同年,Bouvier轉身便以1.255億美元的價格轉賣給俄羅斯億萬富翁Dmitry Rybolovlev。再到今年,Dmitry Rybolovlev家族將這件作品委託給佳士得進行拍賣。

2. 曾被多個法律糾紛案纏身

自從重現市場後,這幅畫就開始被捲入紛繁複雜的法律爭奪糾紛中,其中最著名的是來自Dmitry Rybolovlev與他的此前藝術顧問Yves Bouvier之間長期的法律糾紛案。就在這位俄羅斯億萬富翁以1.275億美元購買了這件作品不久之後,他驚訝地看到《紐約時報》報道這件作品是不久前以低於他成交價5000萬美元被銷售出的。意識到如此高額的利潤差價,Rybolovlev以過度收費的名義立馬對Bouvier控訴(Rybolovlevlev家族代表人表示,此次委託拍賣《救世主》「,Rybolovlevlev家族中一段痛苦的章節終於宣告結束」)。

當初出售該作品的經銷商聯盟組織也因Bouvier和Rybolovlev之間的差價利潤做威脅要起訴蘇富比。與此同時,蘇富比去年通過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澄清對賣方任何損失概不負責,而力圖避免任何其它相關訴訟。

達·芬奇,《救世主》。圖片:Courtesy of Christie』s Images Ltd.,2017

3. 命運多舛的修復過程

當這件作品最終被交到博物館文物工作者手上時,它的胡桃木框已經四分五裂,需要與表面的灰泥和粘連的膠水一同清洗並修復。但卻在修復尾聲,這件作品被一個工藝拙劣的修復師用泛灰的樹脂油封層,還被反覆地塗抹。 「《救世主》如殘骸一般黑暗而陰沉,」 媒體曾這樣報道。

4. 在第一眼瞬間,專家們當即判斷它為達·芬奇親作

「鑒定當天,一直以來我們都需要做的-- 我們可以立即判斷這就是達·芬奇的真作,」藝術史學家PietroMarani 在2011年對《每日郵報》表示。

文藝復興的研究學者Martin Kemp也對奇作為之顫動,即使在第一眼瞬間。 「很清楚,」Kemp對Artinfo說。 「那是專屬於達·芬奇的光彩,就像他的 「蒙娜麗莎」一樣。所以在那樣神奇的初步反應後,它幾乎在你的身體內遊動,你看著它散發著難以置信的美(如頭髮等保存較完整的部位)並思索著,感覺就如離奇的神秘漩渦一般,感覺頭髮是動態的,如會呼吸的物質,或者如水般流淌,這就是萊昂納多口中所一直描繪的頭髮。」

5. 其創作時間,沒人十足確信

扔有人爭論說達·芬奇是十五世紀九十年代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期間於米蘭畫了這幅肖像,還有人堅持這在1500年之後在佛羅倫薩創作《蒙娜麗莎》期間所畫。

6. 藝評人看到了一位嬉皮式的耶穌

當這幅作品於2011年英國國家美術館首次亮相時,門票不到一周就已售空,黃牛票已炒到400美元。但是,與大部分瞠目結舌的觀眾相比, 《衛報》藝評人Adrian Searle似乎對達·芬奇筆下的耶穌沒有太大興趣。他補充道:「你可以想像耶穌那豎起來的手指像是在夾著一根煙捲。一經意想,這樣的耶穌形象便揮之不去。」

7. 現存作品少之又少

該作品是藝術家現存的為數不多的20幅畫,其中包括他的《柏諾瓦聖母像》。現在位於聖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中,而這次1909年的發現和鑒真,也是除《救世主》外最近的一次真跡發現。

8. 與《蒙娜麗莎》同等重要

Martin Kemp說,「因為它柔軟的特性,當我們看著它左眼上方,他用掌跟做了一些對人物肉體的軟化痕記,同樣,對臉部也是十分柔和的處理,這些都是1500多年後達·芬奇的標誌繪畫特徵。此外,令這幅與萊昂納多其後的那些作品產生聯繫的是一種能感受到的心理跳動的感覺,那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神秘感。他吸引你走入這個謎題,但從未向你揭露謎底。大多數的救贖者主題畫作都直抒胸臆。但這幅畫作卻蘊含著一種(專屬於達芬奇後期藝術創作中)令人不安的離奇生疏感。相較於他《最後的晚餐》,甚至是《蒙娜麗莎》,我認為這幅《救世主》更貼近達芬奇晚期的畫作,比如現藏於盧浮宮的《聖·約翰》。」

文:Rachel Corbett,Eileen Kinsella

譯:Hongxiao Wei

artnet創建於1989年,總部位於紐約,是世界第一家上市的藝術品交易研究網路平台,其宗旨是致力於提高藝術市場的透明度。artnet開發的全方位產品用最完整的藝術品資料庫和藏家網路,為頂級銀行、保險公司、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服務。

artnet新聞是一個一站式藝術資訊平台,圍繞全球藝術市場的熱點事件、趨勢、人物,全天候不間斷提供業界最權威的調查分析和深入評論。聯繫我們:xinxi@artnet.com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artnet

GIF/1K

artnet微信平台是由Artnet全球有限公司獨家授權的平台,任何出版機構或微信公眾號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artnet微信平台或翻譯來自artnet News網站的文章,否則權利人將根據知識產權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artnet創建於1989年,總部位於紐約,是世界第一家上市的藝術品交易研究網路平台,其宗旨是致力於提高藝術市場的透明度。artnet開發的全方位產品用最完整的藝術品資料庫和藏家網路,為頂級銀行、保險公司、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服務。

artnet新聞是一個一站式藝術資訊平台,圍繞全球藝術市場的熱點事件、趨勢、人物,全天候不間斷提供業界最權威的調查分析和深入評論。聯繫我們:xinxi@artnet.com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artnet

立即傳送至artnet閱讀更多全球藝術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net 的精彩文章:

弗里茲觀察:作品日趨政治化,但有人買單嗎?
杜尚臨終作品的隱藏了半世紀的秘密終被解開?
這些生活日常,竟然最初曾是藝術概念?(上)
金秋十月,全球哪五場現象級的攝影拍賣值得留意?
換過十餘種職業後堅守藝術,他如何堅持近50年多軌創作?

TAG:art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