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Uber競爭對手Lyft的另類崛起,未來國際化擴張依然道阻且長

Uber競爭對手Lyft的另類崛起,未來國際化擴張依然道阻且長

10月12日,Lyft宣布完成第5億筆訂單。

據億歐了解,Lyft自創辦以來就只在美國運營,相比於Uber的50億筆訂單,Uber已經在全球近85個國家展開業務,雖然雙方在訂單數據上有差異,但是從雙方布局速度便可知,Lyft在不斷搶佔市場,Uber市場份額遭到蠶食。

數據顯示,Lyft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佔比增加到25%,今年初,Uber在美國的市場份額為80%,如今降至70%。

Lyft的起源和發展

Lyft,由科技創業家約翰-茲默(John Zimmer)和羅根-格林(Logan Green)共同創建,起步於舊金山,最早是Zimride公司提供的汽車共享服務,同Uber一樣,Lyft作為平台通過移動應用將私家車主與乘客聯繫起來,乘客和司機可以使用Facebook Connect登陸應用程序,看對方的概要文件和社會保障信息。一旦訂了交易,乘客可以在移動地圖上觀察司機,他們的行程將實時導航到移動地圖。到達目的地後,Lyft會給出一個建議價格,通常要比的士費均價低80%,乘客可以給司機打分,司機也可為乘客打分。

成立的前兩年,Lyft一直在默默開發自己的產品應用,後Lyft陸續拿到融資,2012年,其Android應用正式上線。2013年1月31日,Lyft宣布正式在洛杉磯開始運營相關業務。後Lyft不斷開展業務擴張,如今Lyft已經在芝加哥、波士頓、丹佛、聖地亞哥、舊金山、聖何塞、底特律、巴爾地摩丹佛、聖迭戈、聖何塞、西雅圖和紐瓦克等40個州展開業務。有消息顯示,Lyft近幾年努力推動海外擴張計劃,目標城市包括倫敦、多倫多和墨西哥市。

在用戶數方面,從2014年1月份起,選擇使用Lyft的Uber用戶就一直在慢慢增加。Lyft表示,在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間,選擇同時使用這兩款打車服務的用戶比例增加了一倍多。

(圖表:Lyft融資歷程)

今年4月份的融資中,據稱Lyft的估值達到了75億美元。

另外,自動駕駛是出行公司始終追逐的業務方向,因為去除了人力力成本,能夠優化成本支出;在乘客的安全性上,無人駕駛防止了與陌生人面對面的潛在安全隱患。到目前為止,Lyft已經與福特、Tata、捷豹路虎、通用汽車、Waymo、Alphabet、Drive.ai、nuTonomy進行了業務合作,在自己的汽車網路內測試無人駕駛汽車。

最新消息,Lyft已經在準備上市,即將敲定IPO(首次公開募股)的顧問機構。據億歐了解,IPO將有助於Lyft公司在傳統的私募融資方式之外,拓展更多的融資渠道。對於以上消息,Lyft方面仍拒絕置評。

Lyft緊追不捨,在Uber危機時刻搶佔市場份額

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Lyft交易額增長迅速達到25%,而Uber則是17%。Lyft之前花費了四年時間完成了第一個1億筆訂單,完成最近一個1億筆訂單只用了三個月時間,由此可以看出,Lyft在打車市場的在增速。同時,這也對打車應用鼻祖Uber在美國的業務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Uber因為自己在企業文化和商業行為方面接連不斷的醜聞,經歷了一段低迷時期。後雖然新CEO Dara Khosrowshahi上任,但目前Uber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困局,Uber當前正在進行「180天變革」活動,努力修復與客戶和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也是在Uber動蕩這一時期,Lyft乘機在關鍵市場吸引資本市場、大眾的眼球。這家公司不僅開始招募司機,而且還升級了智能手機應用,加大營銷力度,吸引乘客,把其美國服務範圍擴大到160座新城市,總數擴展至約為350座。過程中,Lyft得到了快速發展。

尷尬的投資關係,打車市場格局未定

說到Lyft同Uber的關係,其中具有一定的複雜性,軟銀公司是滴滴出行的最大投資人之一,滴滴出行則是Uber的最大宿敵。滴滴出行剛好是Lyft公司的主要投資者之一,Lyft公司又是Uber在美國國內的最大對手。

最新消息顯示,正當Uber處於融資檔口,The Information報道,如果與 Uber 的交易不能突破最後障礙,軟銀將投資 Lyft,一周前,Uber董事會同意向軟銀出售價值70億至100億美元的股票,至今此事並無任何進展。原因是軟銀和包括Benchmark在內的Uber主要投資者,仍然無法就交易的結構和價格達成一致。有知情人表示,軟銀的CFO Rajeev Misra最近在與Khosrowshahi的一次會議上對Uber的早期投資者表示,如果最終不能達成協議,軟銀將投資Uber的美國競爭對手Lyft。

在另一端,Uber在與Waymo對於自動駕駛的訴訟依然沒有明顯進展,外媒消息,谷歌或將在Lyft身上押注,向其投資10億美元,若此事成真,Lyft或在資本助推下與Uber形成更強勁的競爭關係。

走向國際市場未可期,Lyft「革命」尚未成功

雖然Lyft業務不斷進入增速發展階段,但是,其在大市場環境下,依然未能形成豐滿羽翼實現對市場的搶奪,尤其是在海外城市擴張上,未來Lyft還面臨著更大的困難。Lyft已經表示,該公司希望向美國之外擴張。其CEO勞根·格林(Logan Green)今年8月對美聯社表示,Lyft計劃「在不遠的將來」進軍國際市場。

眾所周知,國際化擴張需要充分考慮當地市場環境,這意味著Lyft要投入更多的人力進入市場;其次,每個國家甚至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規章制度以及要求,同共享單車國際化一樣,其在國際化擴張道路上面臨重重險阻;第三,網約車市場已經經過了企業扎堆成立的階段,市場格局正在走向明朗,當地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對於市場已經進行了一定的滲透。這對於Lyft的選擇增添了困難;最後,從其自身角度來講,依然未能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進入其他國家則需要更多資本的支持。

換一句話講,雖然Lyft已經在Uber危急時刻刷足了存在感,但是,當Uber慢慢恢復「元氣」,那麼,勢必這個市場還存在一場更大的較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羅蘭貝格:中國有望成為自動駕駛領跑者
阿里雲發布數十款新產品,彈性靈活不止於計費
達摩院發布後阿里巴巴公布量子領域進展:量子計算雲平台正式上線
普京說使用加密貨幣存在嚴重風險
忍了18年一出手就千億,馬雲新寵今日亮相

TAG:億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