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煬帝真是昏君?看看唐太宗做的事不也一樣么?

隋煬帝真是昏君?看看唐太宗做的事不也一樣么?

隋煬帝是歷史上著名的昏君,唐太宗則是有名的明君。

按理說,這兩個人性格應該截然相反,做事也應該完全不同。其實,他們兩個人,有的時候看,就像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首先,他們都是自己朝代開國皇帝的兒子,而且是二兒子。

其次,他們都曾經帶兵出征,立下戰功(不過楊廣是打醬油,李世民是真正的拚命,不過戰功都歸在他們頭上)。

而且,他們都是從自己大哥的手裡搶來了太子的寶座,從而成為了第二任皇帝,而且也最終都把自己大哥害死了。

有人說,這算什麼?這幾點就算相似了?看看隋煬帝乾的事,勞民傷財,把隋朝的大好江山敗壞;唐太宗則是把唐朝推向了貞觀之治。

但是,雖然結果不同,他倆做的事卻是一樣的。

隋煬帝所謂的勞民傷財,主要是三件事:修運河、建東都、征高麗。但是,這些事,唐太宗可是不折不扣地接班了。

貞觀四年,唐太宗著手修建東都洛陽,對於其目的,《資治通鑒》用了四個字:「以備巡幸」。張玄素當時進諫說了隋煬帝修建東都勞民傷財的事,唐太宗才停手。

儘管如此,唐太宗沒有放棄這個想法,並於次年再次提出修建洛陽。民部尚書戴胄又進諫,說此時勞民傷財。唐太宗雖然表揚了戴胄的勇敢,但還是繼續修建洛陽。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出兵征討。雖然李世民當初打天下是所向披靡,但是在面對高句麗時也是沒佔到半點便宜,只得退軍。

退軍之後,唐朝依然持續發動小規模戰鬥,不斷騷擾高句麗。

至於大運河,隋煬帝已經修好,唐太宗就不必再修了,但是卻時常安排人員去維護,保證運河的暢通。也因此,在後來的安史之亂,唐朝才能利用運河的運輸功能,繼續維持了一百年的壽命。否則,恐怕唐朝早就滅亡了。

也因此,唐朝詩人皮日休對大運河才寫詩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可以說,隋煬帝做著三件事,的確是勞民傷財,但是功在千秋。也因此,作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才會追隨隋煬帝的步伐,繼續完成這些工程。

也有人說隋煬帝亡國是因為好色,證據就是隋煬帝勾搭父親的妃子,難道李元吉的媳婦就逃出李世民的魔爪了?

其實說起來,他們真的很相似。

那麼,為什麼做同樣的事,卻有不同的結果呢?

其實很簡單:隋煬帝太自負了。他過於自負,導致自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所以急功近利。他不願意等待,一定要幾項工程一起做,早日完成,實現他的理想。

而唐太宗不同,他知道自己國庫能支撐幾項工程,知道自己的百姓能承受多少負擔。所以,他一步一步走,把經濟負擔均攤到好多年,百姓的負擔也就減輕了好多倍。

所以說,一個人,想要成功,最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做到什麼程度。

一味地追求馬上出結果,只會欲速而不達。大家說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大唐帝國滅古印度之戰:沒用一兵一卒
曾經的唐朝重臣,為何全家境況堪憂
唐朝女人穿什麼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