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他追回萬件國寶卻被故宮開除,靠玩成了名震世界的一代大家!

他追回萬件國寶卻被故宮開除,靠玩成了名震世界的一代大家!

關注和轉發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世好妍華,

我耽拙樸。」

王世襄

01

王世襄書法

《大家》節目採訪王世襄,

見到主持人第一句話,王老便說:

「我婉拒你們這個節目好多次了,

就因為不喜歡你們這個名字,

王世襄書法

感覺一上你們節目我就成大家了,

我哪兒算是什麼大家呀。」

玩蟋蟀、養大鷹、訓鴿子、刻葫蘆,

王世襄從小喜歡調教鷹狗的遊藝,

用他自己的話說:「從小學玩兒到大學,

我是玩物喪志,業荒於嬉。」

王世襄書法

然而,若沒有王世襄,

那些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玩物」,

將永遠無法跟「文化」二字關聯起來,

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光彩,

以至於曾有人評價說:

「21世紀可能還會出現個錢鍾書,

但再也不會出現王世襄了。」

父親抱著一歲的王世襄

王世襄是個標準的世家子弟,

其先祖曾是福州城內的望族之一,

父親王繼曾一度擔任張之洞的秘書,

後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

母親金章嫻雅高貴,曾留學歐洲,

身為魚藻畫家,持家之外寄情繪事。

大舅金北樓則是民國北方畫壇領袖。

兒時,家中有私塾老師教經、史和詩詞,

為王世襄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

王世襄墨寶

出生於這樣的望族,若自幼勤於詩書,

王世襄真有可能成為「錢鍾書式的人物」。

有一年,王世襄得了猩紅熱,

傳染給大兩歲的哥哥王世榮,

結果王世襄命大,扛過去沒死,哥哥死了。

那時的王世襄淘氣,每次去舅舅家,

不是捅馬蜂窩,就是上房揭瓦,

親戚們都勸金章好好管教王世襄,

金章卻對王世襄萬分寵溺,說:

「只要於身體無害,就隨他去吧。」

10歲時,王世襄就開始養鴿子,

舉著大竿子趕鴿群。他還養蟈蟈,

學八卦和太極,跟清宮摔跤手學摔跤,

自己學習馴鷹和放狗、捉獾、逮兔。

由於家境優裕,王世襄活得自由自在,

京城裡各種雜七雜八的傳統玩意兒,

他很小的時候就一個個玩兒得有板有眼,

混跡於前清的遺老遺少之間,

王世襄信札

很快成了北京城內有名的少年玩主。

小學時,他就讀於北京一所美國僑民學校,

每周老師布置英語作文下來,

王世襄全把自己玩兒鴿子的心得記下,

氣得英語老師怒而擲還,斥道:

「汝今後如再不改換題目,

無論寫得好壞,

一律給P(poor,即不及格)!」

就這麼一路玩下去,

王世襄根本不把學業放在眼中,

考入燕京大學醫學科後,他仍不收心,

沉醉於種葫蘆、養鷹、養狗、養鴿子,

他甚至臂上架著大鷹跑去上學。

懷中揣著蟈蟈在課堂鳴叫,老師聽見了,

一聲令下讓他滾到課堂外面去。

這種「玩家」派頭被同學視為不務正業,

教授們一個個都很是為他感到心痛:

「你若再這樣下去,前途就毀了!」

王世襄聽不進去,沒多久,

功課自然落下,一考就不及格,

加之理科基礎並不好,愈發讀不下去,

只好轉到了國文科。因為國學基礎好,

王世襄到了國文科如魚得水,

甚至幫著全班學生吟詩作賦寫作業,

教授不知所以,還當全班人稱讚:

「你們是我教得最好的一批學生。」

王世襄自覺得畢業不成問題,

從此就玩兒得更歡了。

02

還記得哥哥王世榮死時,

對於王世襄的不聽管教,

親戚們都哀嘆:「可惜死了個好的。」

幼年的王世襄聽見大家這麼說,

並不往心裡去,只管玩兒自己的。

人生的轉折,發生在1939年春,

一直疼愛他的慈母金章突然去世,

王世襄經受了出生以來第一個打擊。

他深知母親對自己的期盼,只因寵愛,

才不肯將他的自由困在詩書之間。

「母親的去世,使我醒悟,

覺得自己愧對父母的關愛和期望,

於是,我開始認真念書。」

王世襄母親金章

這年,他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

從此摒棄一切玩好,專心學業。

因受家庭影響,對中國美術史感興趣,

以《中國畫論研究》(先秦至宋代)一文,

王世襄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燕園被日軍佔領,

王世襄回到家中,在父親鼓勵下,

完成了《中國畫論研究》元明清部分。

論文撰寫極其艱難,前後歷時五載,

直到1943年夏,才完成這部洋洋洒洒

共70萬言的立志成才之作。

《中國畫論研究》完成後,父親說:

「你已經到了自謀生活的年齡。

北平淪陷,自然不能再呆下去。」

深思熟慮後,王世襄決定去往西南,

立志要開拓一片自己的天地。

王世襄輾轉跋涉,

來到中研院所在地,四川李庄。

在這裡,他遇到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

梁、王兩家是世交,

梁啟超是王世襄的伯祖王仁堪的門生。

梁將王世襄推薦給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

傅斯年上來就問:「你是哪裡畢業的?」

王世襄回答:「燕京大學。」

傅斯年說:「燕京畢業的不配到我們這裡來。」

據說傅斯年看不慣王世襄身上的「紈絝之氣」,

知道他曾是少年玩主,斷定難成大事。

梁思成想了想,對王世襄說:

「你志願是美術史,若對古建築有興趣,

可以到中國營造學社邊學習邊工作。」

王世襄就此留下,在營造學社期間,

一面進行野外調查工作,一面飽覽古建築典籍,

為日後從事髹漆、明式傢具研究打下基礎。

1945年8月,日軍投降,

王世襄幹了人生中第一件「大事」。

經梁思成和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推薦,

他被派回北平清查戰亂損失文物。

王世襄宴請了四五十位知名古玩商,

一番調查,得知多數文物被德國人楊寧史買去。

王世襄整日往返於北、津之間,

查出楊寧史是禪臣洋行經理後,

立即到他公司去暗訪,

恰好看見一個外籍女秘書在打字,

文件內容正是青銅器目錄。

王世襄一把將目錄抓到手中,女秘書只得招認。

王世襄隨即找到宋子文詳陳原委,

終於沒收了楊寧史的青銅器240件。

之後,王世襄又在天津接收溥儀保險柜中的

一批珍貴文物,多達20匣,價值連城。

楊寧史捐獻收據

更為艱難的「追索之路」,

是要從日本人手中拿回國寶。

戰後,「文物清損會」在重慶成立,

當專家組要去日本追討文物時,

國民政府卻連一個翻譯錢都不肯出。

考古學家李濟在日本碰了一鼻子灰後,

追討文物的重擔便落在王世襄身上。

「抗戰」期間,曾有一批善本書運去香港。

日軍侵略香港時將這批善本書全部劫往日本。

除中央圖書館善本110箱外,

還有中華圖書館協會210箱、嶺南大學20箱、

國立北平圖書館70箱又零散文獻3787冊、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5箱、東方學圖書3箱。

有28種可謂「國寶」,如宋刊本《五臣注文選》、

《後漢書》、《禮記》、明寫本《永樂大典》數卷。

這批善本事關中華文脈,鄭振鐸曾說:

「若是以後這些書落在日本人手中,

那中國人要研究中國的文化,

豈不是得跑到日本留學了!」

當初傅斯年看不上王世襄,

可王世襄去日本前,他說:

「你去日本追尋文物,應和在平津一樣,

要非常非常的aggressive(敢作敢為)。」

然而到了日本,王世襄也四處碰壁,

當時聯合國規定寫明:要求償還的文物,

必須經證明確為「抗戰」時被劫被盜,

還要列舉損失文物的名稱、製作年代、

形狀、尺寸、重量等,最好附有照片…

可王世襄哪兒去找那麼詳實的材料?

王世襄十分氣憤,一方面大聲疾呼,

一方面通過美國在日所設文物機構尋找資料。

1947年2月,王世襄經過多方努力,

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把107箱善本書,

用汽車運到橫濱碼頭,再用輪船運回上海,

使這批國寶完整回到中國。

1945年9月到1946年10月,

王世襄為國家追回共6批文物,

加上追回的107箱善本書,數以萬計。

這是王世襄人生中最自豪的一件事,

沒想到,這卻將他推向了深淵。

03

1952年,王世襄正在廣西參加土改,

突然被急電召回,下火車不準回家。

因追回大量國寶的「特殊經歷」,

王世襄成為故宮「三反」中重點清查對象,

理由是「國民黨接收大員沒有不貪污的」。

在東嶽廟被輪番「轟炸」四個月後,

他又被公安局看守所拘留審查10個月。

審查結果並無貪污盜竊問題,

王世襄被釋放回家,誰曾想,

剛一到家,他卻收到原單位公函,

被故宮開除公職,養病一年後,

王世襄到民族音樂研究所工作,

又在「音研所」被劃為右派。

王世襄幾度想要回到故宮,均無果,

到了十年浩劫,終於夢碎。

對此,王世襄從未有一句抱怨、詆毀,

但可以想像,一個視文物為生命,

對故宮和文物研究如此深情的人,

一個將追討國寶視為平生最得意之事的人,

被無端猜疑、審查,最後被攆出故宮,

內心會是多麼的悲涼…

談到這段不公正待遇,王世襄說:

「這是我人生第二個轉變,故宮把我開除了,

我只好把終生為故宮服務的志願,

改為終身研究中國文化。」

然而,故宮開除了王世襄,

卻逼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民俗文物、文博大家。

離開故宮之後,他每天起早貪黑,

鑽研自稱「偏門」的學問,

開始收藏、研究明清傢具、鴿哨、竹刻、葫蘆…

王世襄常常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大街小巷,

與工匠、民俗藝人混在一起。

他待人謙恭,跟底層人打交道非常多,

民間工匠也願意跟他交流,傳技於他。

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和艱辛勞動,

刻蠟版、油印,整理成冊,

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著述。

甚至在特殊時期,他夜裡偷偷寫作,

面對著政治風潮上的巨大壓力,

王世襄卻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

他覺得自己的研究,於民族有益。

為了得到心愛之物,

王世襄不顧時間和財力,

甚至長途跋涉、風餐露宿在所不辭。

「那時候,我整天弄一個車,

車後邊有一個大架子。

大桌子、椅子我都騎車子載回來。

全北京城我到處跑,

春節我還跑到京東寶坻縣。

大年三十晚上,在小店裡睡覺。

小店裡很冷,沒有火。

我拿兩隻鞋鞋底對鞋底一扣,

放到炕沿上當枕頭。

只有這樣才能買到極便宜的物件。

那時候的古琴,全是用東西換的,

用我母親的首飾換的。 」

浩劫期間,王世襄蹬著自行車,

走街串巷地搜集舊傢具。一次,

在北京通州鼓樓北小巷一個老太太家,

王世襄看到一對杌凳,明朝的。

老太太要價20元,他便馬上掏錢,

老太太見他沒還價,馬上改口不賣了。

兩天後,路過東四掛貨鋪,

王世襄看見打小鼓的王四坐在杌凳上,

上去就問:「這個多少錢?」

王四要價40,他一摸,才發現沒帶錢包。

等他帶著錢回到掛貨鋪,杌凳被人買走了。

王世襄輾轉找到那人,想把杌凳買回來,

對方就是肯不賣。王世襄鍥而不捨,

隔三差五登門拜訪,軟磨硬泡了一年,

跑了二三十次,最後花了400塊錢收下!

人家說他傻,可他覺得一點也不虧:

「搜集文化器物總有一個經歷。

越是曲折,越是奇巧,越使人難忘。」

正因為有這股「蠢勁兒」,

王世襄雖然長時間囊中羞澀,

一路卻藏下了諸多名器珍寶。

比如最讓他得意的「天下第一紫檀案」,

是明末清初宋國仲祠堂里的珍品,

他只花了80塊錢便買了下來。

論數量,他一人收藏明式傢具多達79件,

論質量,其弟子,古傢具專家田家青說:

「如果要選12件全世界最好的

明式傢具出一套郵票,代表中國文化,

那王(世襄)先生的收藏就佔了5件。

任何其他領域,比如瓷器、繪畫、書法,

不可能一人的收藏占其中半壁江山,

所以這收藏能力太可怕了。

而且是一個人在那麼困難的條件下,

不可不說是傳奇。」

為了收藏和研究這些文物,

王世襄可以說是散盡家財。

當時王世襄窮到何種程度?

收藏家馬未都曾回憶說:

「王世襄有一張黃花梨方桌,

購於北京通縣,價格僅5元,

捨不得運輸費,自己一手扶車把,

一手扶桌腿,將桌扣在背上,

騎車運回家,因此獲『窮王』美稱。」

不過,他費盡心力收藏,

到底是躲不過時代的洪流。

1966年,浩劫風暴來臨,

目睹紅衛兵「破四舊壯舉」後,

王世襄預感到家中藏寶或將不保,

那些明式傢具、佛像、銅器、善本,

都會被劃入「四舊」,隨時遭到毀壞。

王世襄想了想,居然「自我革命」,

主動跑到國家文物局,請求抄家。

幸好當初文物局派來的都是行家,

對王世襄的藏品多加保護,

這才使得各種珍品躲過一劫。

後來,王世襄也收回了大多數的心愛之物。

凡與王世襄親密交往的人,

都要提到他的一個口頭禪:不冤不樂。

這句北京老話,王世襄曾做過一番解釋:

大凡天下事,必有冤,始有樂。歷盡艱辛,人人笑其冤之過程,亦即心花怒放,歡喜無狀,感受最高享樂之過程。倘得來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樂而言。

1969年,55歲的王世襄,

被下放到 「五七」幹校。

在那裡,王世襄牧牛、放鴨、種菜…

什麼活都干,什麼苦都吃,

看上去儼然一位村野老夫。

面對繁重的勞動、艱苦的生活,

王世襄一直表現得極其樂觀。

他一有閑暇,就跟老鄉學採集野生菇,

也常跑到向陽湖邊向漁翁求教打魚,

「未曙出湖,日上而返」。

文革中,老舍跳湖,陳夢家自殺,

王世襄卻選擇要堅強地活著,

對此,馬未都評價說:

「他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

舊社會他可能是貴族身份,

後來沒落了,不斷遭遇打擊,

無論人生多麼低谷,

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

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王世襄不是灰暗的,是陽光的,

否則也不會有後來那麼大的成就。」

04

2000年,86歲的王世襄,

將一生文章結集為《錦灰堆》出版,

書中涉及傢具、漆具、竹刻、工藝、

則例、書畫、雕塑、樂舞、憶往、

遊藝、飲食、雜稿等十二類。

這套奇書出版後風行一時,

成為從事收藏和鑒賞者的必讀書。

不得不說,少年時代的遊樂藝趣,

最終都成為王世襄研究的對象。

大凡他玩過的東西,都留下了心得,

架鷹走狗斗蛐蛐本是遊手好閒之徒所為,

經他把這些東西加以描述和總結,

就變成了一種民俗文化。

王世襄一生著述30多本,

學識之廣博,意義之深遠,

前無古人,恐怕亦後無來者。

其中《明代傢具研究》、《明代傢具珍賞》,

乃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傢具領域裡程碑著述,

此書一出,更是開拓了一個產業。

王世襄幾乎是以一己之力,

推動了明式傢具的研究與收藏。

《髹飾錄解說》無疑為古代漆器研究,

開拓了一個無可替代的領域。

80歲以後,他又重拾兒時經驗,

注釋寫作《蟋蟀譜集成》、《秋蟲六憶》、

《明代鴿經·清代鴿譜》、《北京鴿哨》、

《說葫蘆》、《冬蟲篇》、《大鷹篇》、

《獾狗篇》等…可謂門門絕學,令人嘆止。

對於王世襄的著述,啟功先生說:

「一本本,一頁頁,一行行,

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註腳。」

20世紀90年代,

王世襄的名聲越來越響。

尤其得知他的出身和藏品後,

許多人都好奇這位奇人:

「生活中豈不是考究至極?」

然而,與錦衣玉食的想像不同,

王世襄早年雖出生於望族,

後來卻與街上的老大爺無異,

身上穿的衣服,手中拿的碗筷,

幾乎都是隨街可買的大路貨。

甚至平時用的瓷器和日用器皿,

連一個成套家用細路瓷器都比不上。

唯一講究的,是王老爺子愛吃,

不但自己挑口味,而且燒菜一絕,

出門時,常挎一個菜籃子在身上。

王世襄在京城有「美食家」之譽,

對食材半點糟蹋不得。

比如吃完老玉米,玉米皮絕不扔掉,

將之洗凈、擀平、晾乾後,刷洗碗筷用。

出門請客吃飯,絕對去那些好吃不貴、

有真手藝且不講鋪張的餐館。

這樣樸素平淡的生活態度,

正應了王世襄老人的案銘:

「世好妍華,我耽拙樸。」

生活上,王世襄過得去就行,

在做學問上,卻來不得半點馬虎。

每天早上4點,書房就已亮燈。

平日,他惜時如金,很少接待客人。

住的大院兒外貼著一張毛筆告示:

「工作繁忙,恕不見客,請見諒。」

外人來敲門,他半開門,

探出頭來說一句「我很忙,沒時間」,

就把對方打發回去了。

曾經,為拍攝一件康熙紫檀多寶格,

因不能移動,並須一日內完成,

王世襄請了三批專業攝影師,

用汽車載運器材,到館依次拍攝,

只為一張可用以出版的彩色照片。

十幾年來,他先後拍攝近千件明清傢具照片,

幾乎花掉了家中一大半的積蓄。

王世襄可以在吃穿上素淡,

可對學問,他是「錙銖必較」。

王世襄有個外號,叫「櫃人」。

1976年唐山地震,震後第一天夜裡,

王世襄東廂房掉下一塊屋脊。

次日,周圍居民在院子里搭床過夜,

王世襄不願離開家裡的珍寶,

便在紫檀大櫃的擱板上鋪上毯子,

人鑽進去,勉強能把腿伸直,

數月之間,當起了「櫃中人」。

彼時,他的老宅早已變成大雜院兒,

放置明式傢具的屋後面便是他人廚房,

他向有關部門反映,說這是寶貝,毀了就完了,

有關部門反問:「我們能怎麼辦?

總不能把其他的住戶給攆出去吧?」

於是掛了幾個滅火器在牆上,

就這麼把王世襄給打發了。

馬未都和王世襄

王世襄為此憂心忡忡,

想來想去,他打算捐給故宮,

可故宮方面沒有傢具專館。

直到上海博物館完工,開了傢具展廳,

香港商人庄貴侖想要買下他的傢具,

王世襄提出條件:「你買我的傢具,

必須全部給上博,一件也不能留;

如同意,79件傢具我也一件不留。

我不講價錢,你給多少是多少,

只要夠我買套公寓就行。」

就這樣,王老手中那批明式傢具,

以當時國際行情的十分之一的價格,

於1993年2月全部藏入上博。

旁人得知此事,罵他是大傻瓜,

王世襄卻毫不在意,他說:

「我對任何身外之物,

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

只要從它獲得了知識和欣賞的樂趣,

就很滿足了。遣送得所,問心無愧,

便是圓滿的結局。想永久保存,

連皇帝都辦不到,妄想者才是大傻瓜!」

79件藏品中,有四把明代紫檀木椅,

是舉世知名的最精品,價值連城。

《珍賞》一書中只用一件,出現兩次。

按協議,王世襄只需交出一把即可。

但是他卻把四把全交了,原因是:

「四把明代精品在一起,太難得了,

我不願拆散它們。還有在我家中多年,

四把椅子從未按應有的格式擺出來過。

到上海可以同時擺出,多好的一件事!」

這便是散盡家財收藏珍品的王世襄,

在他看來,這些珍寶並非一人所有。

這是人類的財富,它們真正的價值,

無法用金錢衡量,亦非一人可佔有,

讓所有人去了解它們的美和底蘊,

才是讓文物傳遞真正的價值。

在王世襄的心底,讓珍寶代代相傳,

讓中華傳統文化被更多人知道,

恐怕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05

2003年,因為明式傢具研究,

89歲的王世襄獲得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會

用以表彰跨文化交流領域傑出成就的最高獎,

當時,著名英國漢學家柯律格說:

「王世襄屬於20世紀初,

中國知識分子中的這樣一群人,

他們冀求將構建中國的過去,

作為構建中國的未來的途徑。

作為愛國者和國際主義者,

他們又冀求在不低估其他文化的同時,

給予中國文化更高的重視。」

打心底里,王世襄熱愛這個民族,

也珍視從這片土地上長出來的文化,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若沒有他,

許多中國民間文化都將被時間遮蔽…

著名翻譯家楊憲益,

曾經為這位多年至交賦詩一首:

「名士風流天下聞,方言蒼泳寄情深。

少年燕市稱玩主,老大京華輯逸文。」

學人張中行也曾評價他說:

「我年略長於王先生,

在北京住六十年以上,

見聞中學術界的人不少,

還沒有一個既讀《說文解字》又養鷹兼斗蛐蛐的。

此之謂天生的奇才,世間罕見者也。」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與世長辭。

直到去世前,他還在為傳統文化奔走,

希望中國「觀賞鴿」能被世界所知,

不管上哪個節目,都在為鴿「發聲」。

被故宮除名、歷經坎坷後,

王世襄老人曾對世人說過:

「我很堅強,蒸不熟、煮不爛,我就是我。

我一不自尋短見,二不鋌而走險,

全力著書立說,做對民族文化有益的工作。

我照我的道路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總有一天,應該得到公正的認識,

我能做到,這就是我的勝利。」

果然,老人用自身學識、專註和匠心,

完滿地走過了後半生這段勝利之路,

留下了比傳奇更厚重的文化寶藏。

待其離世,香港作家董橋聞聽噩耗,

連連搖頭,只說了一句話。

這句話,亦足以總結王世襄的一生:

「這樣的老人,以後沒有啦,沒有啦!」

王世襄:一個人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干好嗎?

王世襄有名,是因為「京城第一玩家」這個名號。但這個「玩」卻絕非一般人所理解的輕鬆玩樂,它的玩是用心血在玩,是寧肯自己受苦受罪也要玩出學問的玩。故然天下業餘愛好者多,而行家裡手者少,兩者之間,差的就是「不冤不樂」這四個字。

「不冤不樂」,是王世襄先生經常說的一句北京老話,意思是為了自個兒的愛好,「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沒罪找罪受」。

比如家裡收藏近百件明式傢具,不僅擠得活動空間銳減,且每年須花費如許多的精力和時間做保養,累得不得了;為了馴大鷹,六七夜不能睡覺,右臂架著鷹滿大街遛達,直至天色大白,翻來覆去地把鷹「熬」到聽話為止。

右一 王世襄

少年燕市稱玩主,玩遍天下無敵手

王世襄玩的東西五花八門,粗算就有蟋蟀、鴿子、大鷹、漆器、竹刻、明式傢具等等。他玩這些不為消遣,而是真心喜愛,為了得到愛物,他攀山涉水也在所不辭。

譬如每年秋天,王世襄就會坐卧不安的,一天到晚尋思著抓蟋蟀。初秋的太陽很毒,田野里潮濕、鬱悶如同蒸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渴了喝口水,餓了啃口饃,在田裡追捕了三天兩夜,才抓到五隻像樣的蛐蛐,裝在珍藏的蟋蟀罐里好生伺候著。

後來他迷上了養鴿,便專門去市肆打探往日王府里的鴿佣高手,請入家中園子和自己同住,親自領教一番絕學。他還愛捉獾,常常三更半夜和一幫人去玉泉山打獵,到拂曉時才翻牆進入家門,有次還把鄰居的考古學家陳夢家夫婦驚醒了,以為有毛賊拜訪。

晚年王世襄為《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編寫了圖說。圖為《明代鴿經清宮鴿譜》中的三張原圖:粉串(左圖)、亮嘴短灰(右上圖)、紫雪上梅花(右下圖)

可王世襄最大的愛好還是收集古董傢具。逢年過節,他都會騎著一輛自行車四處尋寶,從近的九城到遠的郊縣,到老戶人家裡「淘寶」,一次能馱兩把椅子或一隻小型桌案回家,遇到人家不賣或者自己買不起的時候,就拍照、描繪下來。

家裡收藏的近百家明式傢具,就這樣被王世襄從市井瓦肆甚至冷攤曉市上一件件找回來,「人舍我取,敝帚珍之」。

別人笑他太「瘋癲」,我說他人看不穿

人們送給王世襄「大玩家」的稱號,而「玩」難免使人把它和輕鬆玩樂聯繫起來。事實上,他絕非會瞎玩的紈絝子弟。他在玩物之中研物,憑藉一股一絲不苟的「狠勁」、「傻勁」,琢磨出一門絕學。

譬如玩蟋蟀,別人純粹為了消遣,他卻從全國各地圖書館和藏書家那裡找來十七多種蟋蟀譜,逐段斷句、改訛、勘誤,編成了堪稱蟋蟀譜百科全書的《蟋蟀譜集成》。

玩漆藝,他四處走訪漆藝匠人,花了10年時間為中國現存唯一一本古代漆工專著《髹飾錄》編寫解說,詳詳細細地把古今漆藝的工具、原料、技法記載在冊。

犀皮漆圓捧盒

王世襄夫婦舊藏,已有1200多年歷史的唐 「大聖遺音」伏羲氏古琴。

而成就最高的,要數他對明式傢具的研究。他提出傢具的「十六品八病」,品即優,病即劣。例如評一張紫檀羅漢床,床身線腳簡單,床腿為四根粗大圓材,每個構件交代得乾淨利落,造型亦美,無單調之嫌,有雋永之趣,此為「簡練」之品。

鐵力木床身紫檀木圍子羅漢床

明代黃花梨木插肩榫翹頭案

黃花梨摺疊式鏡台

而評另一把黃花梨圈椅,雕花累贅,侵佔了扶手下的空間,使本來頗為空靈的圈椅造型遭到破壞,而且刀法冗弱,無一組花紋是耐人觀賞,陷入了「繁瑣」之病。對王世襄來說,「世好妍華,我耽拙樸」,即簡潔美,就是他對明式傢具精髓的體悟。

他在1989出版的《明式傢具珍賞》,被稱為繼郭沫若的青銅器、沈從文的服裝史之後,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填補了中國人研究明式傢具的空白。

世間好玩的人多,會玩的人少,最難得的就是像王世襄這般「玩物成家「。他看似用一個」玩「字貫穿了一生,實質背後是一種執拗的熱誠,別人玩是圖輕鬆,他玩是圖折騰,圖艱深。人人笑其冤,他卻樂在其中,心花怒放,感受旁人無法感受到的最高享樂。正如他本人所言:「大凡天下事,必有冤,始有樂。倘得來容易,俯拾皆是,又有何樂而言?」實乃大智。

王世襄與袁荃猷夫婦

馬未都憶王世襄:收藏成痴 全家擠在柜子里

來源:南方日報

曾有一種說法,21世紀可能還會出現個錢鍾書,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王世襄的離世,意味著中國又一位標誌性的文化老人隕落。

王世襄生於1914年,民國剛剛成立,父親在清廷任官,母親是畫家,年輕時就讀於燕京大學。起初,他或許和晚清紈絝子弟一樣貪玩,但裹挾在20世紀的時代動蕩中,他幾乎飽嘗了一個文化人所有的起伏,最終在國難之下進入故宮工作,從單純的「玩」轉向了學術研究和收藏……

王世襄居室簡陋

儘管後來被打成右派並被故宮除名,無論人生際遇如何,王世襄從未放棄陽光的心態、豁達的心胸,他的興趣幾乎無所不涉,並由玩成家,除對書畫、雕塑、金石、建築諸多方面有精深研究著述外,還花費畢生精力投入那些當時尚較少有人注意的領域,包括傢具、樂器、漆器、匏器、刻竹、金石牙角雕刻、匠作則例等,如豢養鴿、鷹、犬、蟋蟀等的專用工具等,都有豐富的收藏和深入的研究,在文物學家中獨樹一幟,被公認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玩家」。

繁華落盡,錦灰三堆。文革中,他主動請求紅衛兵抄家,只為了保住家藏的國寶文物;晚年,他把自己千金收藏來的文物都半捐半賣了出去,只留下一隻筐,那是他與夫人袁荃猷買菜用了多年的提筐;90歲之後,他基本上只談鴿子,還為了保護鴿子的事情專門上書溫家寶總理……王世襄背後,留下一段段趣談。

記者專訪了北京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他講述了王世襄作為一個時代文人的「獨特性」。

為學:他的學問源於樂趣

記者:有人說,21世紀可能還會出現個錢鍾書,王世襄是出不了了。您怎麼看?

馬未都:王世襄有他的獨特性。他出身豪門,擁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朝中大官。母親是書香門第。他年輕時就在燕京大學讀書。他們那一輩的人,出身好,家裡有錢,對成就一個學者是比較有利的。但王世襄在那個時代的文人學者里是獨樹一幟的,他出身豪門,但關注的卻是社會底層的文娛活動,捉獾、養鴿、馴鷹、養狗等等,他對世俗民間雜七雜八的事都感興趣。

我覺得,王世襄的獨特性就在於,他出身上層社會,卻關注社會底層的樂趣,這在中國文人里是不多見的。他的很多研究,在學術界並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比如玩鴿子、馴鷹等,就不被許多人看成是學問。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文物專家通常就限定在一個領域內,比如書畫專家、陶瓷專家,但王世襄對這些都是通的,是雜家也是通家,他的許多學問最初都起源於樂趣,這很重要。

明晚期 犀皮漆圓捧盒

王世襄先生舊藏,現藏觀復博物館

記者:如何才能夠玩成家?王世襄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馬未都:王世襄是中國研究明清傢具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他之前,基本上是外國人在研究。但王世襄的研究比他們更為深刻和全面,他寫成的《明式傢具珍賞》雖然拖到上世紀80年代才出版,但功力深厚,後來翻譯成各國文字,對於明清傢具在海外流傳的影響比較大。

為人:他對生活非常豁達

記者:他對您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馬未都:上世紀80年代我就跟王老認識了,那時候我只有33歲,他當時70多歲了,應該是以祖孫輩而論,但只要談得投機,他就不讓我走,留我留到半夜,還要去給我炒一個菜。要我說,他是一個真正的美食家,能吃又能做,做菜非常好吃和講究。

王世襄的學問都在他的書里了,不需要手把手地教。但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只要一翻開他的書,我就覺得實在吸取營養。可以說,我後來走上收藏的道路,也無不受到王世襄的影響。但王世襄對我最大的影響,仍然是他那種非常陽光的生活態度。他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舊社會他可能是貴族身份,後來沒落了,不斷遭遇到打擊,無論人生多麼低谷,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堅持到他最後功成名就為止,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詩人和考古陳夢家當時因為受不了打擊而自殺,王世襄說,如果不是因為陳夢家自殺,他可能不會去研究明清傢具。所以,王世襄不是灰暗的,是陽光的,否則也不會有後來那麼大的成就。

其藏:他的藏寶最終散盡

記者:王世襄畢生為國家追回國寶,收藏了那麼多寶貝,卻在晚年都拍賣迴流到了社會。如何理解他的舉動?

馬未都:一個真正的收藏家,對待文物的看法都是聚散有時的,而王世襄最終選擇了「散盡」。2003年,他通過嘉德拍賣了他的許多寶貝。我也終於得以從中買回來幾件,但是最貴的仍然沒能買回來。我以前不敢奢望擁有王世襄的藏品,他賣的時候,我就一直盯著。他生前非常喜歡的那件犀皮漆盒,最後我買了回來,收藏在觀復博物館,我覺得他最終選擇了「散」,這是他的豁達,這些寶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生平軼事

研物立志

京城第一大玩家

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如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干好嗎?!」讓人感嘆的是,他玩的很多都屬於旁門偏道,卻又把這些屬於民俗範圍的「玩意」玩出了大名堂,也許這能解釋為什麼他被稱為「京城第一大玩家」。

少年的「王家二少爺」養狗、玩葫蘆、養鳴蟲,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氣。他玩過一隻白鷹,那是鷹中絕品,當時叫價一百塊錢,而一袋洋麵粉才兩塊五。王世襄破天荒頭一次託人借錢,買走了這隻白鷹。雖然家中有私塾老師教經、史和詩詞等,但王世襄從小的心思都不在學業上,他對自己的判斷是:「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荒於嬉。」

但王世襄的好友啟功先生卻不認同這種說法,他曾說,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他不但不喪志,反而立志。其實,許多被人看作是玩的東西,在王世襄眼裡都是艱苦的學問。他曾說: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他把架鷹走狗斗蛐蛐這些「遊手好閒」的東西加以描述和總結,使之升格,一變而成為了文化。

即使再「雕蟲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經出版過《中國金魚文化》、《竹刻藝術》、《北京鴿哨》、《蟋蟀譜集成》、《說葫蘆》、《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等等。他收藏的東西除了傢具這樣的大傢伙,還包括蛐蛐罐、鴿哨這樣的小玩意兒,同樣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領域之專家。

2000年,86歲的王世襄將自己一生所寫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聯書店以《錦灰堆》為名出版,書中涉及傢具、漆具、竹刻、工藝、則例、書畫、雕塑、樂舞、憶往、遊藝、飲食、雜稿等十二類。這套奇書出版後一紙風行,成為從事收藏和鑒賞者的必讀書,半年內重印4次。

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說,「在文博界,王世襄可以說是第一流的專家,年高、資深,當然術業有專攻,很多專家某一方面的研究可能很深,但是能夠像王世襄那樣既深又博的,卻很難找到一個。他的生活環境、經歷、個人關係很多方面造就了他『京城第一玩家』的地位,現在很難再能夠出像他這樣的人。」

王世襄在研究明式傢具

收藏成痴

全家擠在柜子里

王世襄在京城還有一個外號,叫「櫃人」,其一是因為「櫃人」音同「貴人」;其二是因為王世襄家裡堆的古代傢具實在太多,連自己的傢具都沒地方擱,老先生有時晚上睡覺只能睡在柜子里。

黃苗子第一次走進王世襄家時便驚訝地發現,精美的明代傢具居然堆滿了王世襄家中的房間。高條案下面是八仙桌,八仙桌下面是矮几。有的明代傢具就成了家中的用具。光滑而顯露木紋的花梨木長方桌上放著瓶瓶罐罐,紫檀雕花、編藤面的榻上,堆放幾床被褥,就是主人的床。大書案邊上的坐具是帶腳蹬踏的南官帽大椅,結構精美的明代臉盆架上搭放著待洗的衣服。黃苗子和郁風看見,王世襄常常把傢具扛進扛出,除了去修理外,他還不時將傢具扛出大門,雇平板車運到照相館去拍照。

現在的收藏界與錢掛鉤,非常浮躁,王世襄介入收藏卻因為痴迷。是1945年以後,王世襄騎著車,東拾西撿買來的。那段時間,鄰居們總會看見王世襄騎著車出門,後面有個大架子。他曾說:「那時候這些東西沒有人要,當破爛,很便宜。並且貴的東西我買不起,我都是買便宜的東西。買回來,我請人修,恭恭敬敬請教,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王世襄自稱「書獃子」,在反右已經開始的情況下,他還熱情地邀約黃苗子、郁風以及漫畫家張光宇來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園」住。小院越來越熱鬧,甚至成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裡一個不可多得的雅集場所。但由於人越來越多,王世襄便縮回一間漏雨的小屋,將數十件形態、大小各異的明清傢具塞滿狹小的空間。兩個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裡面,以至黃苗子專門為這張特殊的「大床」寫了一副對聯———「移門好就櫥當榻,仰屋常愁雨濕書」,橫批———「斯是漏室」。

王世襄藏書之一《杜工部集》

文人情懷

千金散盡剩一筐

王世襄認為他一生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有兩件,第一件事情是日本投降後收回了幾千件國寶,這些國寶現在都藏在故宮博物院。第二件事情是編寫了文物研究著作《髹飾錄解說》。

王世襄與故宮的關聯始於1940年代。他曾應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在國難頻仍的年代,他們在荒野中尋找中華文明的久遠證據,將歷史傳統重又縫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經當時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和梁思成推薦,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戰亂損失的文物。當時,許多日本和德國的文物販子與收藏家在中國收買文物,伺機盜運出境。王世襄宴請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請他們提供線索。他得知淪陷時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銅器多數被德國人楊寧史買去,於是通過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詳陳原委,終於沒收了楊寧史的青銅器240件,其中包括價值連城的「宴樂漁獵攻戰銅壺」、「商饕餮紋大鉞」等。

文革時期,王世襄跑到國家文物局,請求文物局的內行紅衛兵前來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晚年王世襄

步入老年,雖然王世襄已經遠離了故宮博物院,甚至遠離了主流意義上的文博界,但他依然保持著文人的擔當。他將花費了幾十年收集的79件明式傢具以半賣半送的方式,給了上海博物館,現在上海博物館外廳那些傢具都是王世襄當年所藏的。但仍有一件物什是王老始終珍藏的,那就是他與夫人袁荃猷買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懷念亡妻的詩中,深情地回憶與妻「提筐雙彎梁,並行各挈一」的情景。他還說,到將來自己辭世之後,請人把這個提筐放在兩個墓穴之間,能與妻子「生死永相匹」。

- END -

圖文來源簽約作家或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喜歡請分享到朋友圈

歡迎在下面留言說出自己的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耘廬 的精彩文章:

中鋒取勢,側鋒取妍!
書法交往與較量
孩子寫字潦草不規範?這篇實用練字指南幫你徹底糾正!
董其昌的老師,被忽略的書法大家!
喜歡閑章,刻什麼內容好呢?都在這裡!

TAG:耘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