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法的要領與修行次第 一文帶你讀懂!

佛法的要領與修行次第 一文帶你讀懂!

文:濟群法師

佛法的要領與修行次第,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發現很多人修學佛法很多年,依然不得要領。佛法非常博大精深,佛教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聖經》,佛教有漢傳、藏傳、南傳,漢傳佛教又有八大宗派。

對於一個修行佛法的人而言,如果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引導,光憑自己去修學是蠻難的。但是目前在我們佛教界而言,真正能夠給信眾一個非常合理的引導的老師、方法並不是很多。所以很多人皈依之後,可能就成了孤兒了,沒人管了。還有的人呢,自己不甘心,會去看很多書、很多經典。但在修學佛法上,還是不得要領。即使對佛法在道理上能有所領會,能不能用的起來呢,能不能真正用佛法來改變你的生命、改變你的人生,用佛法去對治你的煩惱,把你所學的佛法落實到修行上,能不能做得到呢?恐怕很多人還是做不到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傳統的佛法一直缺乏一個大眾化的修學體系。我們傳統的每一個宗派都代表著一個修學體系,比如說天台宗、法相宗、唯識宗、三論宗,每一個宗派都是一個修學體系。但是讓我們現在的人去學習那些宗派,對我們現在社會上的居士們,蠻困難的。即便是我們佛學院的學生,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引導,學上五年、十年,依然還是分不清東西南北。所以我覺得修學佛法對大眾而言需要有一個簡明的修學體系。

一個簡明的修學體系要具備三個特點。一是要對佛法的基本要素非常清楚。比如說佛法有幾個要素?對佛教的修學你必須具備哪幾點?

我認為佛法的基本要素有五個,五大要素。第一是皈依,第二是發心,第三是戒律,第四是正見,第五是止觀。佛法起碼有這麼五個要素。第一點要做到,我學佛法,我究竟要抓住什麼,抓住哪一些要領我就等於抓住佛法了。不管你是漢傳、藏傳、還是南傳,不管你是念佛還是參禪,不管你是看什麼經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你必須圍繞這樣一些要領去修學。這是第一點。

第二是它需要一個明確的修學目的。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次第。如果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次第的話,這個學習就會很混亂。有的人從一開始就接觸禪宗,簡直高興得不得了,非常喜歡禪宗的公案,聽了一大堆,用不起來。有的人喜歡教理,可是這個教理學了半天,怎麼用啊?不懂。這是沒有次第。

我們傳統的佛教講究的是圓和頓,有不重視次第的特點。所以我們現代人修學佛法也不重視次第。因為沒有次第,所以這個修學佛法就很難修上去。就算你念佛參禪能夠得到一點小小的體驗,可是你沒有一個相應的基礎,修行還是上不去,你只能到某一個階段,得到一些體驗。因為就像一棵樹,如果沒有肥沃的土壤作為基礎,是長不大的。我們修行的道理其實也是這樣。它要有基礎、有次第。

第三是要有可操作性。比如說我們修行分為五步,每一步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樣的標準,需要有一個量化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一個量化的東西,比如我們念佛,已經念了一百年了,可是你也不知道你念到什麼地方,念到什麼程度了,能不能往生西方啊?自己還是沒有信心。參禪的一天到晚在那裡參著,但你參什麼?參到哪裡去了?我們還是不清楚。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多數人對佛法的要領次第都不清楚。所以在學教的過程中才會出現這樣一些問題。參禪的人,現在禪在社會上很時髦,尤其是文人禪、文字禪。我們各地也有蠻多的禪堂,有不少人在打坐參禪。可是參禪你到底要參什麼?參,就是一種尋找,尋找什麼?你到底要找什麼?如果你對你要找的這個對象不是很清楚的話,那你在那裡找不是瞎找嗎?瞎找要出危險的。因為你瞎找就有可能找錯了。你沒有教理的基礎,你就不知道你在找什麼?如果你有教理的這種正見的基礎,你才有可能知道你在找什麼,你不要找什麼。因為我們在明白我們要找什麼的同時,就意味著我們明白我們不要什麼。

參禪要明心見性,這是心地的東西,是心地法門。它是向我們的內心去尋找。可我們的內心啊是一個極為複雜的世界,比外在的世界要複雜得多、深奧得多。你不知道你要找什麼,你怎麼找啊?還有你用什麼方法去找,這又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個事實上需要有一個人來帶著你,就像我們去一個地方去探險,參禪有點像去探險一樣。如果我們去探險,最好需要有一個對路途特別熟悉的人;沒有一個對路途熟悉的人,那就可能很危險。

所以參禪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你需要知道你要找什麼,另一方面你要知道你用什麼方法才能找到。它需要一個正確的方法,比如參話頭啊,起疑情啊,我們隋唐時期的祖師在禪宗這個怎麼打開我們的本來面目方面,都有非常多、非常好的用心方法。關鍵是我們能不能用起來,有沒有怎麼用的指導。所以我們需要目標很明確。另外做事,在佛教裡面做事也是一種修行,但是做事也可能不是一種修行,因為做事關鍵是懂得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去做事。因為我們現代人做事都是追求一種外在的結果,客觀上的結果。你看社會上很多人是在做事的過程中把心做壞的,在我們佛教界也會出現這種問題。很多人可能事情做得越大,內心離佛法的實質就越來越遠。因為他不懂得用一種什麼樣的心來做事。只是追求一種外在的結果。當我們說到做事的時候,這裡面關係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修學佛法,它的重心究竟在哪裡?比如說我們學習教理的人,它的重心我們有可能放在教理上。我們做事的人,我們可能把重點放在事上,把事做好。但事實上,真正從修行的角度來說,做事學教都只是一種方便,都只是一種相對的重心。

我們修學佛法真正的重心是在我們的內心,我們學習教理是為了改變我們的內心,是為調整我們內心服務的。我們做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調心的過程。做事的過程中必須有一種正確的發心,沒有正確的發心,我們很可能事情做得越大,我們內心離佛法就會越來越遙遠。因為我們在做事過程中很可能把我們所有的凡夫心、世俗心統統都給調動起來了,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我們學習佛法的重心正是我們的心。現在社會上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心的問題。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問題就是人的心態不好,人的精神問題。現代人過分關注物質的世界,很少去關注我們的內心。事實上,真正跟我們的生命、跟我們的人生關係最密切的,恰恰是我們內心,我們的心。心是一個什麼東西?心,它的定義,是具有選擇和創造的作用。每個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比如說我們讀書,我們讀什麼學校,不讀什麼學校;或者我們工作之後,做這個工作,不做那個工作;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交這個朋友不交那個朋友;我們在選擇對象的時候,我們選擇這個男孩子不選擇那個男孩子,或者選擇這個女孩子不選擇那個女孩子,這個過程都由誰來決定啊?都是我們的心在決定。除了心以外,你們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東西具有選擇的能力?任何物質的東西都沒有選擇的能力,只有我們的心有選擇的能力。同時我們的心還具有創造的能力。我們選擇了之後就會去創造。所以人類的世界是人類的內心創造出來的。我們可能會說,是我的手啊腳啊創造出來的。但真正能夠創造的不僅僅是手的問題,而是因為你的心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人和動物相比,人類為什麼有五千年的文明,而動物沒有,為什麼?因為人具有理性的思維能力而動物沒有。真正從身體上這個能力來說,動物可能超過我們。你看鳥會飛,魚可以生活在水裡,還有很多動物都跑得很快,可是我們人能超過動物,最主要還在於人具有這種抽象思維的能力,所以人類能創造五千年的文明,人還能成賢成聖,成佛做祖。我們選擇什麼這個很重要。

你們的現狀,你們的事業,你們的家庭,你們的感情,無一不是選擇的結果。正像你們今天能到這裡來參力口生活禪夏令營,來學佛,也是因為你們的選擇。同樣的,你們沒有選擇來學佛,你們就不會來了。根源於我們的選擇,所以我們是什麼?因為選擇了什麼我們就會去創造什麼。生命就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慣性,是我們選擇的一種結果。佛教裡面有一首偈語,叫做「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教把這個生命分為十法界,有佛的法界,有菩薩的法界,有緣覺、聲聞、阿羅漢的法界,有天的法界、人的法界、阿修羅的法界,有地獄的法界,有惡鬼的法界,有畜生的法界。每一個眾生事實上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一種生命都有自己的世界。我們不要以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裡,事實上,我要告訴大家,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你看到的所有的東西,事實上都是被你的認識處理過了的,並不是世界的真相。

我們的心選擇了什麼,我們就會是什麼。成佛靠我們的心去成,下地獄也靠我們的心去下。《六祖壇經》裡面說:前念迷就是眾生,後念悟就是佛。所以眾生的選擇也不是天壤之別的,生命只是在迷和悟之間。因為我們的選擇不同,所以我們會創造各種不同的生命。所以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長相,包括我們的智商,我們的情商。這些都是由什麼決定的?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決定的,都是我們在無盡的生命延續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都是取決於我們內心在不斷地選擇,選擇之後去創造,因為我們選擇了之後我們就會去進一步的努力。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我們事實上是在完成一種生命的力量。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外在的,同時也是內在的。我們在創造世界的同時也是在創造我們內心的某一種力量。只是我們平常很愚痴,我們只關注外在的結果而忽視了內在的結果。但事實上,真正對我們生命產生巨大影響的是我們內在的力量。因為外在的所有事情很快都會過去,都是過眼雲煙。但是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我們生命內在形成的情緒,形成的心理經驗,形成的能力,會盡未來際長時間地影響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想法會變成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會變成我們的習慣,我們的習慣慢慢地變成我們的性格,我們的性格會變成我們的人格。我們每個人的人格代表我們當下這種生命的素質。所以你是什麼,主要是你擁有一種什麼樣的生命素質。擁有一種什麼樣的生命素質,就意味著你是什麼。

學佛的目的呢,通常我把它歸納為兩句話: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質。就是捨棄你的凡夫心,因為我們的心,事實上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染的層面,就是雜染、妄想的層面。還有一個是清凈的層面,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成佛,幫助我們成就解脫的這樣一個層面。那麼在佛教裡面,比如像唯識方面的一些經典,它會把關於我們妄心的一些情況介紹得很清楚。在佛教裡面,還有如來藏的這一體系的經典,講到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對每一個人,我們的內心事實上是具備兩個層面,一個是真的層面,一個是妄的層面。

那麼學佛的目的呢?就是要幫助我們如何捨棄、擺脫這種妄想的心,因為這種妄想的心是建立在無明的基礎上。我們因為無明、我執、貪嗔痴造成了我們現在的妄想心,這個妄想的心是一個不斷製造痛苦的機器,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東西,給我們不斷地製造麻煩。我們每天向外不斷追逐,忙這忙那,靜不下來,就是因為這顆妄想的心,這顆躁動不安的心。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妄想的心,無論在哪裡我們都會很自在的。佛陀的成就是得大自在啊!我們凡夫就是擁有一個不自在的心,擁有一顆躁動不安的心,這顆躁動不安的心需要不斷向外尋找它的東西,需要不斷地向外攀緣。所以我們每天為我們的思緒、想法推動著忙來忙去。就是因為這顆躁動不安的心,我們才不自在。佛教講人生是苦,這是佛教對人生所作的一種本質性的判斷,不是從現象上來說的。如果從現象上來說,人生確實是有苦有樂,但苦和樂在人身上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痛苦是一種本質性的東西,快樂是相對的,快樂只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我們能不能說世界上有一種快樂是本質上的快樂?沒有。什麼是本質上的快樂呢?就是不論你什麼時候享受它,它都是快樂的,無論你享受多長時間,它都是快樂的。如果符合這兩個定義的話,這種快樂就是本質性的快樂。所以世界上不能找到這樣一種快樂的。世界上的任何快樂都沒有具備這兩個本質。但是痛苦卻是本質的,肚子餓了是痛苦,只要你不吃飯就會餓,我們可以說任何一種享樂本質上都是痛苦的。比如說我們走路,走路本質上就是一種痛苦的事情,只要你拚命走,一直走下去,你就會很累。什麼情況下走路不會痛苦?如果你坐的時間長了再起來走就不會痛苦。看電視、洗澡道理都是一樣的,洗澡的本質不會是快樂的,因為身體髒了才會去洗澡,當我們洗澡的時候,我們想洗澡的這種想法和身體髒的痛苦被緩解了,所以我們就會覺得快樂。但這個緩解如果過度了,如果你繼續洗下去,在澡堂裡面泡的時間長了,還是痛苦的。我們吃飯是因為有了肚子餓這個前提,如果說沒有餓的前提,吃飯是一種痛苦。但吃飯為什麼會快樂呢?就是因為你有這種飢餓的感覺,你吃飯就會緩解飢餓的感覺,你會產生一種快感,但其本質不是快樂的。所以我們要認識到人生是苦!為什麼是苦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生命本質上就是一台不斷製造痛苦的機器。這就註定了我們的人生是有漏的,有漏皆苦啊!有漏的生命就是一個痛苦的生命。所以一個人,不論你怎樣改變外在的環境,不論你有多高的地位,不論你有多少錢,只要你有煩惱,一樣是很痛苦的。

真正要解決痛苦,就是要改變你生命的品質,這些有漏的品質註定我們要痛苦。因為我們內在有很多製造痛苦的因素,如果我們要改變痛苦,就是要徹底地清除給我們帶來痛苦的品質,需要徹底地消除這些因素。所以修行的過程就是幫助我們如何戒、定,來徹底地消除這些給我們內心製造痛苦的因素。我們凡人為什麼成為凡人?這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的品質決定的。我們生命的品質是貪嗔痴、無明、我執,是一個不斷製造痛苦、煩惱的力量,所以我們是凡夫。佛菩薩之所以成為佛菩薩,是因為他成就了佛菩薩具備的品質。這種品質又是什麼?就是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智慧,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菩薩的品質就有兩大特徵,即慈悲和智慧。成佛是什麼,就是成就慈悲,成就智慧,在成就了慈悲和智慧以後就是成就了解脫,成就了自在。

2017年觀世音菩薩出家日

供燈共修

2017年11月7日(農曆九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出家日。積福慧發起供燈共修,願觀世音菩薩慈悲加持眾等,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善根增長、消災免難、六時吉祥、早成佛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覺 的精彩文章:

《金剛經》與清凈心的培養
禪味小故事:磨磚作鏡
燃燈佛,也叫定光如來,代表禪定和智慧的意思
妙高禪師

TAG:禪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