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17歲投身抗戰,捨生忘死 91歲無兒無女,甘守清貧!

他17歲投身抗戰,捨生忘死 91歲無兒無女,甘守清貧!

劉沛玉,1926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區人。1943年5月參加豐玉寧支隊,曾參加攻打丰南河頭日軍據點的戰鬥。日本投降後參加攻打平泉的戰鬥。參與山海關到瀋陽的鐵路破襲戰。後轉戰東北三省,參加過四平戰役,被炮彈炸傷。在錦州戰役攻打塔山時腿部受傷。在冀縣東關營戰鬥中,激戰五天五夜。解放後在東北軍區警衛師。抗美援朝戰爭中,負責向朝鮮押運軍用物資。1952年退伍回村。攝影:戚輝

91歲的劉沛玉無兒無女,雖然生活有些拮据,但是從來沒有任何抱怨。多年來,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王各庄一村兩委會,以及眾多的愛心人士,都想讓劉沛玉和老伴去敬老院頤養天年。但是他和患心臟病的老伴故土難離,總是婉言謝絕,老夫妻依然相濡以沫地生活在自家的小院里。老人的屋子雖然有些破舊,但被收拾得十分整潔,看得出兩位老人特別愛乾淨。

劉沛玉有一個抗美援朝時部隊發的搪瓷缸子上寫著「最可愛的人」,但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被砸壞了。抗戰勝利70周年的時候,一個愛心企業特別為他們這些抗戰老兵訂製了這樣一個骨質瓷杯子,老人愛不釋手。

時光荏苒,當戰火硝煙散盡,抗戰老兵們拖著彈痕累累的身軀回到家鄉,一枚枚軍功章沒有成為他們驕傲的資本,反而愈發珍惜一名軍人的情操與名節,無怨無悔默默辛勞。回憶起年輕時的情景,劉沛玉說:「我年輕時也是一個英俊的人兒,你們看看這本退伍證上的照片,不砢磣把?」說著老人打開證書讓大家看看自己年輕時的模樣。

老人指著手腕子上的刀傷說:「最常打的除了游擊戰以外,就是去突襲敵人據點。有前頭兵去炸據點,隨後士兵們都會衝上去和敵人廝殺。」當時戰鬥的場面十分慘烈,大部分時候為了節約寶貴的子彈,都會和敵人拼刺刀。刀槍無眼,一場戰鬥下來免不了有同志犧牲。「當時只要是參軍的根本就不會考慮生死問題,大家都說既然選擇參軍,就不會害怕。」

每次說起自己的心臟病,老伴李淑英都會無比惆悵地說:「我要先死了,你就去養老院吧!」聽到這話,劉沛玉默不作聲,神情凝重,只是一口接一口抽自己卷的老旱煙。這是因為戰爭年代形成的不計名利、無怨付出的品格,已經深深融化在他們的血液里。

老伴李淑英年輕時也是一個俊俏的人,到當下已經85歲了,依然愛照鏡子。「老頭子,我這頭該剪剪了,這還是唐山的那兩個婦女在二月二給我剪的呢!」說完,看看劉沛玉繼續說:「你這頭也該剪了,你說村裡這麼前兒也沒個剃頭的?」坐在炕頭上的劉沛玉一臉嚴肅,靜靜地看著老伴,沒有搭言,但是眼裡充滿了愛戀之情。

因為年歲大了,劉沛玉腿腳越來越不利索,左腳走到都擦拉著地。老人這幾年由於不便不再下地幹活,地包給別人去種了,自己只在小院里種些菜留著吃。但是自己的小院幾畦菜地收拾得鬱鬱蔥蔥,看著吃不了的豌豆秧老人無比惋惜地說:「這豌豆種多了,我們兩口也吃不動了,都白搭了!」

老人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家裡的屋地是用磚鋪的,每天他都要掃幾遍,陳舊的木柜子也擦得一塵不染。正在做晚飯的老伴問他總是一遍遍掃地累不累,老人嘮叨著:「當八路打鬼子的時候,一走就是一宿,走個100多里地都是常有的事情。現在掃個地還能累著?」

當年打鬼子時,每當看到戰友壯烈犧牲,劉沛玉的心就縮成一團。因而到了和平年代,老人養成了一顆平和的心,即便清貧孤獨,老人也沒有向組織上張過嘴。由於老伴李淑英患有嚴重的心臟病,每餐雖然都是做些簡單的飯食,但是她依然體力不支。每次做飯都是劉沛玉負責燒大灶,她坐在大灶沿上翻鍋、攔菜,即便這樣還是氣喘吁吁。

劉沛玉喜歡喝酒,每天中午和晚上他都要自斟自飲,即便是只有一點紅鹹菜、一碟芝麻醬下酒,也從不挑剔。老伴心疼他,總是說:「少倒點,別喝多了!」一邊倒酒,一邊繼續嘮叨:「當年打鬼子那會兒,我們走到王各庄西邊的時候遇到了日軍,一場仗下來得到了他們3條挺機槍,全連像是得到了寶貝一樣,輪著摸。為了慶祝勝利,晚上連長不知道從哪弄來的玉田燒鍋酒,從那時候我就喜歡上了喝白酒,因為喝酒解乏,這一晃七十好幾年了。」

午飯是烙餅和麵湯,劉沛玉由於腿腳不利索,端著走路晃晃悠悠。老人一邊走一邊說,抗戰的歲月能吃上小米已經算是頓大餐,一般時候都是吃白薯過日。「那會覺得吃啥都特別香,就是有時候在野外睡覺經常被凍醒。」劉沛玉回憶,部隊轉移時經常在外過夜,夏天還好,到了冬天手凍得不行,就怕遇到敵人拿不了槍。「那自己也跟自己較勁,暗地裡告訴自己只要人活著哪都能動。」

中午午休,劉沛玉又和老伴嘮起了戰爭歲月: 「抗日戰爭雖然拼過刺刀,但我命大從未受過重傷。在錦州戰鬥中,腿受過傷,不攸關性命。」劉沛玉說,戰爭年代戰鬥場面都慘烈,每位戰士都隨時保持著高度警惕。在一次冀東戰鬥中,他所屬的部隊曾打了五天五夜,「最後剩下的人又重新整編了隊伍,繼續突圍。還有一次我們一個營打到最後只剩下了四五個人,其他人都沒能回來。」老伴側身看著他說:「別嘮叨了,這些說的我都耳朵生繭子了!

平日里沒事,老兩口愛在自家的籬笆門口或站或坐,盼著四鄰有人來聊聊天。但是當下正是種地的時節,街上一個人影都看不到。劉沛玉嘆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1944年9月23日,因有人向特務告密,把我父親抓出人群,在村口給槍斃了。我的哥哥和弟弟也被抓到據點去,受盡了酷刑,打了個半死才放了出來。」 雖然有過痛苦的經歷,但每每想起抗擊日本軍,老人都有著十足的精神。他說自己從未後悔當兵,「保家衛國本就是我應該做的

下午,唐山的兩位愛心女士帶著推頭的工具和用品,推開了劉沛玉家的梢門,徑直走進屋子。「大爺、大娘!我們來給你們剪頭來了。」說話間,他們先給劉沛玉圍上圍裙,開始剪頭。「想誰,誰就到,上午我還念叨你們呢!給你大爺剃得短點,天熱了。」李淑英一臉歡喜地看著老伴剃頭。

回憶起自己親身經歷的抗美援朝戰爭,劉沛玉抻抻自己的耳朵說:「那時候美軍的戰機對我們是狂轟亂炸啊,我的耳朵就是那時被震得聽力不好的。」 抗美援朝戰爭中,老人所屬的東北軍區負責看守鴨綠江沿線運送物資的火車。「每人管3節火車,怕有敵人突襲搶劫物資。」老人說,沒過多久自己就因為肺炎帶病回鄉。1953年帶著退伍證的劉沛玉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當兵打鬼子的時候,我們一般的戰士也就是3、4發子彈。 因為我打槍就特別准,連長總愛偷偷多給我留著幾發子彈。」扶著門框的劉沛玉講到這裡,很是自豪:「那時打仗,鬼子不在20米內,都不讓開槍。我雖然槍法准,但是對那些當偽軍的中國人,我從來不打要害,都是打傷他就行,但是對鬼子我從來不手軟,尤其是那些那拿短槍和戰刀的鬼子官。」

老兵的優良傳統,劉沛玉秉承了70多年,自己幾十年的舊衣物也是洗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而且由於自己不會用洗衣機,愛心人士給他家送來的洗衣機束之高閣,家裡的衣服都是自己用手一件件揉洗。

如今,無兒無女的他與老伴生活在一起,過著樸實又簡單的農村生活。由於無兒無女,劉沛玉和老伴拿家裡的小狗像孩子一樣對待,有口好吃的都給它分點吃。 「當時,部隊都是東奔西走,沒有固定的地方。但每到一處都能感受到老百姓的熱情,我們會分散開住在老鄉家裡。我們跟著他們吃,有時還會吃得比他們好。說真的,當時收留我們特別危險,但老鄉們從未害怕過。」 每次回想起來,劉沛玉說最讓他感動的就是老百姓們。

雖然每月劉沛玉的民政補助多一半都用於給老伴買葯,但是老兩口從無抱怨。「我能活著回來,太幸運了,有好多戰友沒能過上新中國的好日子。現在包括習近平總書記都惦念我們,政府年年給我們漲撫恤金,鄉里、村裡和很多好心人都常來看望我們,我每月有1300元的補助,基本夠過了。」今年已經91歲的劉沛玉無兒無女,雖然生活有些拮据,但是從來沒有任何抱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攝影網 的精彩文章:

這樣的兒童攝影,溫暖的令人心碎!
外國網友曬父母年輕時照片,才知他們也有過那麼酷的青春!
攝影師用瓜果蔬菜等食材,創造出了「世界名畫」!
一組老照片,每張都是那麼暖心!
這些獸面人心的照片,背後原來藏著一個秘密!

TAG:手機攝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