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回家就讓他寫作業,大錯特錯?相信這說法你就輸了
作者丨粒粒媽媽
今天有位寶媽轉給我一篇文章《孩子一回家就讓他寫作業?大錯特錯!》,她說看完之後很焦慮,因為自己一直都是讓孩子先寫作業的:
「有什麼辦法呢?孩子現在長身體,要保證充足睡眠,學校作業這麼多,不督促孩子該做到夜裡了。但是,看完這篇文章,真擔心孩子覺得媽媽『只關心作業,不關心我』啊!」
我讀了一下這篇文章,乍一看有理有據,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文章的基本思路不外乎——
如果家長一回家就讓孩子做作業,孩子會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進而產生頂嘴、磨蹭等「對抗行為」。之後再呼籲家長們孩子回家後,第一反應應該是「寶貝,累不累啊?別急著寫作業,玩會再寫吧!」
講真,看完我就呵呵了:把孩子頂嘴、磨蹭等普遍性問題,直接歸因於「家長先讓孩子寫作業,會讓孩子覺得不夠愛他,從而產生對抗行為」,這是什麼邏輯?而文章提出的「愛的語言」,就能讓孩子自覺做作業了?
雖然文章某些內容有一定借鑒意義,但整篇文章看下來,更多的是帶給年輕父母的焦慮和自責:我是不是不夠愛孩子?我對孩子提要求錯了嗎?
然而,粒粒媽覺得大家完全沒必要自己嚇自己,因為這篇文章的實質不過是:把「溝通方式」和「時間管理」兩個問題混為一談,讓本就焦慮的父母瞬間凌亂了。
只要現實中帶過活生生的孩子的人都知道,如果父母主動跟孩子說放學先玩,孩子都會開心地接受建議:放下書包,撒腿就玩開了!像文中那樣主動善解人意地對爸媽說「我寫完作業再玩」,以示對爸媽愛的報答,實在是一種太天真的場景設定。
沒錯,文中批評的那種一放學就強勢要求孩子寫作業的方式確實不對,但這只是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不代表讓孩子儘快做作業的「時間管理」方式有錯——溝通方式不對,我們學習和改善溝通方式就好;而不是不督促了,讓孩子玩去。
畢竟除了愛,孩子對自己的未來也有義務和責任。而我們做家長的,需要通過有效的溝通,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而不是以所謂「民主和愛」的名義,把選擇權交給還不具備「權衡」能力的孩子。
這不是愛,而是不負責任的放任,更重要的是,會帶來很多後續的麻煩。類似於「今天累不累?別急著寫作業,先玩會」這樣的話,很容易給孩子形成「學校學習」很累的暗示,本身就會讓孩子的學習態度積累負能量。
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該從小耐心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時間管理。因為當孩子高年級後,面臨越來越高強度的學習,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如果我們等孩子學習吃力了,再改變要求,讓孩子先學習後玩耍,孩子是不幹的。這也是為什麼這個階段,往往是父母和孩子的矛盾爆發的高峰期。
我見過一個從小習慣了放學先放鬆玩一玩的孩子,到了高三都改不了這個毛病:功課再緊張,回家也要先躺一躺、吃點零食聽聽音樂,休息20-30分鐘再學習。飯後學習消化不好,再休息下。兩場休息下來,一個小時就沒了。
所以說孩子磨蹭、拖拉,本質上並不是什麼「缺愛、反抗」的問題(當然,特殊、極端情況除外),而是「時間管理」和「學習習慣」沒培養好。那麼,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溝通方式幫助孩子培養習慣呢?
孩子放學看到媽媽,先愉快溝通幾句是必要的,但不是讓他放心玩去。不妨用輕鬆的語氣問孩子:「今天學校有什麼開心事跟媽媽分享一下嗎?今天學到了什麼?課間跟同學玩什麼?」
通過簡單幾句話,既能了解孩子一天的情況,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又能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更多地去關注校園生活中快樂積極的一面,而不是一回家就叫苦叫累。
可以讓孩子洗個手,喝杯水,然後按照時間安排——寫作業也好,搞興趣特長練習也好,該幹嘛麻溜地幹嘛去。
粒粒媽媽有話說:
真正明智家長,不僅愛孩子,更懂得為孩子的將來深謀遠慮。在孩子沒有選擇能力的時候,幫助孩子做出明智的選擇,並告訴孩子我們這樣選擇的理由,給他積極向上的力量。
習慣成自然,只有孩子從小習慣了先選擇什麼後選擇什麼,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日後再遇到類似情況時,才會在誘惑面前,也能自然而然、毫不猶豫地做出慣性的先後選擇。
早期教育里形成的好習慣和時間管理,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作者:波殼粒粒,高級育嬰師及暖萌寶媽一枚,家有5歲小棉襖,至今為娃兒操碎了200個心。公眾號,波殼粒粒每天和你說說媽媽們關心的那些事,還可以領取一本《育兒百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