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每賣出三輛清障車就有一輛出自粵海
驅車行駛在南海區九江鎮龍高路上,路旁「廣東粵海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海汽車」)的廣告牌清晰可見。每天,一輛輛清障車「走下」粵海汽車的生產線,沿著龍高路駛向大江南北,奔赴道路搶險的第一現場。
「在國內,每銷售出3輛清障車,就有1輛誕生於粵海汽車。」談起粵海汽車的行業地位,粵海汽車常務副總經理彭銘雄充滿自信。「目前我們已是國內清障車第一生產商,技術水平行業領先。」
一組數據予以佐證,今年1至5月,粵海汽車銷量實現812輛,同比增長8.6%,位居全國清障車企業之首,占整個市場約20%份額。
「現在,我們正與國內某知名保險公司洽談合作,嘗試繞過中間分包環節,直接為保險公司提供清障車,這也是行業的新趨勢。」彭銘雄說。
「小河」中的「大魚」創始之初即對標世界先進
說起清障車,並非人人都熟悉。但每逢交通事故,便到了道路清障車「大顯身手」的時候。
目前,我國清障車市場容量並不大。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清障車的總銷售量為5549輛。正因如此,有人將清障車市場比喻為一條「小河」,而粵海汽車就是這條小河中的「大魚」。
事實上,粵海汽車的前身是九江進口汽車維修中心。「1994年,清華大學一位美籍華人教授建議我們改為生產清障車,他認為這個行業大有可為。」粵海汽車副總經理何品良回憶稱,彼時中國的清障車很簡陋,「就相當於在一輛貨車上搭一個架子,用一個軲轆手動將汽車前部吊起來,然後拖走就完事了。」
說粵海汽車是「大魚」,並非僅憑市場佔有率一個數字判斷。它的技術研發能力在國內同行處於領先地位,使粵海汽車這條「大魚」更有些「強魚」的味道。
何品良說,從公司創始之初,就決定借鑒學習美國技術。「向全世界清障車生產水平最高的國家學習,起點也會更高。」
從1998年開始,我國開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粵海汽車的道路清障車正好從這一年起投放市場。
趕上清障車發展黃金時期的粵海汽車,從生產伊始就引進了一套以美國技術為主的國外專用設計軟體,不斷消化和吸收國外最先進的清障車設計和生產技術,研製和開發出適應我國公路特點的高標準清障車。
「小竅門」藏有「大奧秘」8000次試驗摸清金屬「脾性」
然而,經過幾年的使用,「洋產品」在中國的「水土不服」逐漸顯現。
原來,國內企業生產清障車時,底盤品牌一般由客戶指定,清障車企業主要生產上裝部分。
「在國際上,上裝的重量起碼超過2.3噸,其中僅平板就有510多公斤。如果平板的重量加大,在限重一定的情況下,車的裝載量就會減少。因此,我們必須在不改變平板強度的前提下,盡量減輕其重量。」何品良說。
面對這種情形,粵海汽車開始構思適合中國市場的清障車,並自主研發出一款凹陷式平板。「這樣一來,平板由原來的510多公斤變成410公斤,減重20%。」何品良說。
一款新品上市,行內很快就會出現仿冒品,這讓彭銘雄和何品良有些哭笑不得。
「現在,有些同行也會模仿這種凹陷設計,但大多是『抄了樣子,沒抄到工藝』。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小竅門。」彭銘雄介紹稱,這款凹陷平板,並不單純靠模具壓製成型。
生產過程中,生產線會對平板進行拉延處理。根據材料力學的原理,拉延過的平板,其金屬內部的晶體結構發生改變,導致金屬的強度和剛度也發生改變,因此平板的承重能力也會大大提升。
從設計方案到產品成型,前後耗時約8個月。其中,粵海汽車的研發團隊反覆試驗超8000次,只為摸清金屬的「脾性」。
「金屬材料最麻煩的就是金屬疲勞。雖然國家標準只要求試驗500次,但金屬疲勞要顯露出來需要3000次。」何品良坦言,當時第一批成品在試驗2000次後,出現裂紋、變形,只能調整後重來。就這樣,一直重複到第三批成品,終於符合質量要求。
「早年,我們仿製美國產品,兩年內平板就會損壞。而我們研發的這款產品使用壽命長達10年。」何品良說。
從引入技術到自主研發產品遠銷20個國家及地區
目前,粵海汽車擁有國內外最齊全品種,載重量從2—60噸共150多個品種。每賣出3輛清障車,就有1輛誕生於粵海汽車的生產車間。「去年,公司銷量實現2300多輛,比前年增加了700多輛。」彭銘雄說。
經過多年的發展,粵海汽車已從最初借鑒學習美國技術,演變為國內行業技術的引領者,是國家清障車行業標準的起草與修訂主筆單位。
如今,粵海汽車已擁有25項國家專利技術,每年科研投入經費佔銷售額比重約3.5%。公司產品更遠銷美國、加拿大、日本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清障車是一種定製化程度較高的產品。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出客戶滿意的方案?何品良認為,除了過硬的專業技術和豐富的實戰積累,研發人員需要紮根市場,想客戶之所想。他坦言,為了調研市場需求,最多的時候一個月需要出差四五次,有時經常要當天來回。
此外,模塊化生產是粵海汽車提升生產效率、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一環。「我們把清障車的上裝分成起吊、托舉、拖曳、液壓等若干部分,根據用戶的要求進行選裝。然後要做的就是上上螺栓。」何品良說。
這種模塊化生產,有效增強了粵海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大大縮短了整車的生產時間,提升了產品品質的穩定性。
在何品良看來,粵海汽車的產品成功征服「挑剔」的日本客戶,是對企業生產技術與品質的一大認可。
「日本客戶十分吹毛求疵。驗貨時,他們閉著眼在車內工具箱摸。如果手被割破了,他們就認為你的產品不合格。」在這種情況下,何品良的「作品」最終征服了日本市場。在他看來,產品打入日本市場,圖的不僅是銷量,更多是對自身品質的追求。
■記者手記
「一旦進入行業就不見異思遷」
「隱形冠軍」概念由德國管理大師赫爾曼·西蒙首先提出,指的是一大批中小企業在某些細分的行業領域可以做到全球領先,卻不被外人所知,稱得上是「隱形冠軍」。
若將這一概念套用於粵海汽車上,倒也十分妥帖。
這家位於九江鎮的企業,看上去其貌不揚,卻已引領國內清障車行業多年。
在採訪中,彭銘雄調侃道:「雖然粵海汽車位於九江鎮,但很有可能九江人並不清楚粵海汽車在生產什麼。我回來接手的時候,都有想過公司從事的行業是不是有些過時了。」
這種陌生感的產生,很大程度源於清障車應用場景的特殊性。事實上,我國清障車市場的「蛋糕」並不大,2015年的銷量不到6000輛。
即便如此,粵海汽車並未涉足金融、房地產等行業賺快錢,而是選擇堅守本業、持續創新。在幾次採訪中,彭銘雄直言:「一旦進入了這個行業,我們就不想見異思遷。專註做好本業才是粵海汽車追求的目標。」
如今,清障車行業內「山寨」企業興起,「我們推出一款新品不久,很快就會在市場上看到『山寨』品。」每每說到此處,彭銘雄有點無奈,「總是被人模仿,或許也是我們研發能力強的一種表現吧。」
面對這種情況,粵海汽車一方面選擇持續創新,提前五年構思新一代產品;另一方面,企業更為注重產品質量、售後服務,以此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按彭銘雄的話來說,在市面上,粵海汽車的二手車都很搶手,這就是產品質量的一大證明。
近年來,「隱形冠軍」一詞受到社會各界熱議。對一直專註細分行業的企業而言,這無疑是一種激勵。
■企業金句
「一旦進入了這個行業,我們就不想見異思遷。專註做好本業才是粵海汽車追求的目標。
——廣東粵海汽車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彭銘雄


※交通加速織成網 出行省時又省心
※萬畝紅樹漸成林 再造「小鳥天堂」
※近千名騎友騎向「公益」
※「粵商精神」成9月最熱詞
※英德首個「智慧鄉鎮」電視平台上線
TAG:南方報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