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竹木人生,小物大美,用夢想刻畫出的文人風骨

竹木人生,小物大美,用夢想刻畫出的文人風骨

人生貴有胸中竹

竹雕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竹雕是雕塑藝術園地里的一朵奇葩,從古至今,它存在於生活的每個角落,在中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位置,且一件竹雕藝術品真正具有生命應該取決於它的內涵表現,它的文化內涵和一個民族的文化息息相關。竹雕藝術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題材內容、飽滿而又氣韻生動的布局、精雕細刻的雕刻風格等蜚聲海內外。

竹雕藝術隨著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而發展,是中國文化史的見證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積澱,是以竹莖、竹根等為主要材料,雕刻成人物、動物、花鳥等工藝品。它能借木形紋理,以流暢的刀法、衣飾生動、具象精美、體態身姿變化豐富而著稱,能化腐朽為神奇,把朽竹雕刻成為一件曠世的作品。

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言簡意賅,卻頗為精妙。

竹雕早期通常是將宮室、人物、山水、花鳥等紋飾,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製品也很少,目前所見的多為明清兩代的傳世品。明清時期的竹雕製品,雕刻技藝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樸、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鋼勁有力,圖案紋飾布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製品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並用。

現代竹雕藝術是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根植於民間的風土人情之中,根植於人們對人生、自然以及深灰傳統的理解之中。因此,深刻並透徹的感悟地域藝術文化的精髓,對於一個雕刻者來說是非常的重要。

一件件竹雕工藝品彷彿一出出竹子上的戲劇,雕刻師們在平凡無奇的竹子上「刀筆生花」,刻下自己的竹雕歲月,也刻下了對美的追求和理解。作為新時代的竹雕藝人,不能丟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是深刻悟徹文化的內涵寓意,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技巧中尋找切合點,兼收並蓄,融會貫通,打造出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的藝術形式。

獨闢蹊徑——竹子上的名畫

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筠,作為雕刻圖紋;然後鏟去圖紋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層,所以又名「皮雕」。竹材選用深山冬竹,經防霉防蛀工藝處理,成品底面光潤。竹筠潔如玉,竹肌有絲紋。竹筠色淺,年久呈微黃;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這種質地和色澤變化差異,採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層次,形成色彩從深到淺,自然退暈效果。明晦濃淡,因景而施。竹刻留青之法,至明末張希黃時已大備。李葆恂《舊學庵筆記》載張希黃竹刻山水臂擱事,「凡雲氣,夕陽、炊煙,皆就竹皮之色為之。妙造自然,不類刻畫」。道出希黃運用竹筠之妙。留青竹刻作品有臂擱、書鎮、筆筒、台屏和案頭小品等。

名揚海外——大都會博物館裡的珍品

《南齊書--明僧紹傳》中,曾有齊高祖贈竹如意(如意筍籜寇)給明僧紹的記載。然而,竹根雕真正興盛時期是在明末清初,清中期達到高峰。當時主要產地是上海(景區詳情)市嘉定區和江蘇省南京(景區詳情)市,曾有「嘉定派」與「金陵派」之分。嘉定派的代表人物是創始人朱鶴,號松鄰,他的作品《西園雅集圖筆筒》被乾隆帝收入內宮,並御題:「高枝必應托高士,傳形莫若善傳神。」並與其子和孫,號稱三松,「皆得家法巧思、務求精詣,而益臻神妙」。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竹雕,亦如古人們詠竹時所提到的,依然有這自己的風骨。那怕是些許的細節,也都能看出竹雕的與眾不同。

更多文玩知識交流,請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玩路上 的精彩文章:

也許你聽說過老蠟葫蘆頭,但你未必真懂它!
美炸了!紫檀金星、癭子、牛毛紋、水波紋在各種切面的形態!
手串的差別有多大?看它上面的配飾就知道!

TAG:文玩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