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唯一一家盈利的公有雲公司,在AI上是這麼布局的

中國唯一一家盈利的公有雲公司,在AI上是這麼布局的

作為國內最早成立的一批公有雲創業公司,UCloud如今已戰績顯赫:全球21大數據中心,5萬多家客戶,間接用戶量近10億、規模僅次於阿里和騰訊、國內雲計算廠商前三甲……2017年3月,在UCloud主辦的TIC2017大會上,CEO季昕華除了宣布9.6億元D輪融資的重磅消息外,更是首次提出CBA(Cloud、Bigdata、AI)戰略,表示要大舉進軍人工智慧服務,讓AI變得更便捷。

反觀國內雲計算市場,目前的格局是阿里大而全;騰訊對標阿里、步步緊跟;京東網易自帶明顯的行業屬性;百度更是個性鮮明,「all-in-AI」。

在AI這步棋上,UCloud有著怎樣的布局?未來的雲計算市場又會如何混戰?

卡位技術雲,讓AI更便捷

在雲計算市場深耕了5年之後,AI的發展對於UCloud可以說是大勢所趨,也是水到渠成。在人工智慧上,UCloud不僅提供基礎IaaS平台的計算能力和存儲產品,還率先推出三款產品:面向AI訓練任務的UAI Train,支持人工智慧演算法框架的UAI Service,和保障數據安全流通的「安全屋」產品,覆蓋了AI領域從模型訓練到部署,以及數據存儲、計算、安全等需求。

首先,對於AI來說,想要更智能就要賦予它更強的計算能力,這就需要讓CPU、GPU、FPGA等具備不同計算能力的處理器進行有效協同,從而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下分析處理的各種需求。還要有更好的演算法,讓處理器能夠高效地分析處理,並通過不斷的數據收集、數據建模及訓練調試等,才能調試出一款切實可用的AI產品。UAI Train整合了UCloud雲平台的計算能力和數據整合能力,幫助AI公司以更低的成本解決AI模型訓練時需要面對的計算資源、任務管理、任務容災等問題。

其次,隨著AI概念的落地,AI技術和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人臉識別,以往更多的是用在安防領域,尤其是公安、政府公眾機構等,但隨著技術的普惠性現在更多的應用在商場、便利店、小區民用場所等場景,由此也延伸出很多的在線AI服務及場景。那麼,如何在高可用的環境下實現業務的快速部署?如何成本更低以降低使用門檻?如何提高部署及運維效率?如何高效容災保證安全?這是很多AI公司的痛點,也正是UAI-Service所要解決的。

再次,則是UCloud「安全屋」產品。對於數據比較敏感的傳統企業或政府客戶來說,很多AI公司需要派遣演算法工程師去到客戶現場駐場支持,私密環境下獲取數據,還要搭建一個專門的訓練集群,訓練之後把演算法模型交付給客戶再離開。這個過程非常耗時耗力。「安全屋」可以讓用戶通過加密的方式把數據上傳,通過區塊鏈、堡壘機、審核流程等手段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做到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從而安全、便捷、靈活地進行數據分析和交換。對於工程師而言,所有工作都在線完成,也可以省去差旅時間成本,從而使效率大幅度提升。

相較於BAT在AI上的各種押注,UCloud COO華琨認為UCloud布局AI的最大特色是「中立」。UCloud不做AI產品研發,只為做好AI企業服務。在華琨看來,BAT在AI業務上與AI公司存在競爭關係,譬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領域,就不乏商湯科技、Face++、雲知聲等一批領先的專業AI公司,因此,很多AI企業對BAT的雲服務存在顧慮,這也正成為UCloud AI服務的突破口。

「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業務,我們的定位是一個中立的AI服務平台,服務於各個AI企業,以解決其成本、程序、在線部署、運維等難題。」華琨解釋說。

除了專業的AI公司,實際上UCloud的一些老客戶也在嘗試AI的新應用。比如一些在線教育領域、在線旅遊、在線金融公司,都成立有專門的團隊在試水AI。這無形中也擴充了UCloud AI服務的對象和場景。

「AI將來勢必要滲透到各行各業,市場需求非常大。這也是作為雲計算廠商未來應該發力的方向。」

尷尬的商業變現

根據國務院今年7月頒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主要的AI創新中心,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將超過10萬億元。

面對萬億級產業規模,儘管諸多企業躍躍欲試,搶灘布局人工智慧,但商業變現仍舊是一個很燙手的問題。一方面,一些專業的AI公司在演算法方面很強,但是還沒有自己的商務團隊,很難接觸到將來能夠變現的客戶。另一方面,企業基礎資源部署成本居高不下,一般要從幾千萬降到幾十萬,很難實現快速複製。

在這方面,UCloud已經有了一些可落地的項目。譬如與第一範式的合作,利用第一範式「先知平台」在精準營銷方面的強勢基因,通過產品的深度集成,UCloud平台上的用戶可以直接把數據源部署在一個平台上,在線調優演算法模型,獲取行業所需要的精準推送服務。

「另外,我們還要幫助企業降低部署成本,幫助AI技術快速落地、快速複製,讓更多行業的客戶作為合作夥伴參與進來,將AI帶入各細分行業付諸應用。例如,利用人臉識別、圖像識別技術幫助商超分析門店人流,分析消費者行為數據的變化,都是很迫切的應用需求。但這些場景面臨的集中問題就是付費門檻一定要低。」華琨介紹說,「利用UCloud的解決方案後,成本能降到原來的1/5~1/10。」

用「中立」和差異化競逐雲市場

作為發家之本,雲計算是人工智慧的基礎構架、承載體,也是UCloud的命脈。儘管雲端爭奪戰由來已久,BAT紛紛跑馬圈地,後起之秀奮勇爭前,但是先發制人的UCloud早已在這沙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與華琨的訪談中,「中立」是一個被反覆提及的辭彙,也是UCloud區別於其他雲服務商的最大特色。「正如聚美優品不會選擇阿里一樣,做遊戲、做社交的公司也不太可能選擇騰訊作為服務商。UCloud專註於雲計算,不涉及任何客戶業務。」

從最早的遊戲入手,如今的UCloud依然在遊戲領域保持領先,同時在電商、在線教育、在線醫療、PaaS&SaaS、多媒體、金融、製造、零售等行業迅速擴張。秉承「中立」的原則,UCloud在垂直電商和零售領域佔盡先機,積聚了一批老牌零售企業,如永輝超市、百聯、大潤發,以及新興階層便利峰等優質企業客戶。

對於未來的雲計算市場,華琨認為,公有雲的創業期已經消退,「基本上沒有1萬台物理伺服器,5-10萬台的虛擬伺服器基本則無望再進入這個領域。這是一個基準線。」

除了基礎設施的門檻,華琨看來,UCloud 5年間積累了五萬多家客戶,覆蓋諸多互聯網及傳統行業,在客戶數量和質量上都已具有規模效應。其次, UCloud已完成D輪融資,且企業60%以上都是研發等技術人員,在資本和人才層面具有領先優勢。再次,UCloud推出了「雲漢」產品和解決方案體系,為不同行業客戶的不同應用場景提供定製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在產品及解決方案完備程度、服務的滿意度上居於業內領先。非新入局雲服務商短期內可以超越。

此外,UCloud還大力發展海外服務,已建有覆蓋國內、亞太、北美、歐洲的全球21大數據中心以及北、上、廣、深、杭等全國11個線下服務站。

值得一提的是,UCloud如今已完成了單月盈利千萬,今年的目標是實現全年盈利。「我們應該是目前全中國公有雲廠商中第一家盈利也是唯一一家盈利的公司。」華琨表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谷歌Pixel 2 XL並不比國產高明
老三「非死不可」?共享單車第三名的另一套生存法則
不從掉隊,中國的AI領域保持著飢餓感
人工智慧醫生在滬「執業」近一月 「沃森醫生」:助手還是對手?
科技春晚前德國電子展有什麼可以期待?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