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萬曆援朝戰爭中強大的明朝只能派出不到10萬的軍隊?
萬曆援朝戰爭(又被稱為壬辰衛國戰爭)是明萬曆年間所進行的三場重大戰役之一(即「萬曆三大征」)。1592年初,日本群島在豐臣秀吉的努力下逐漸暫時結束了戰國時代的混亂局面,但野心勃勃的豐臣卻並沒有滿足於作日本的統治者,而是將目光拋向了日本海另一邊的東亞大陸。在經過一番緊張的組織動員後,豐臣的劍鋒直指朝鮮。很快,數以萬計的日軍登陸朝鮮半島並一路勢如破竹,甚至攻下了朝鮮王國的首都平壤。
(描繪豐臣軍隊中使用火繩槍的士兵的畫面)
日本入侵朝鮮半島引起的這場「大地震」當然也迅速為當時的明廷所知曉,並在其內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明廷深知半島對於中國戰略意義之重大(唇齒相依),立即調動精銳揮師東進,從而拉開了萬曆援朝戰爭的序幕。
萬曆援朝戰爭共分為兩個階段,在戰爭爆發伊始,明廷由於缺乏對戰況的了解而僅派遣了數千人的隊伍進入朝鮮,結果遭遇重創,幾乎全軍覆沒。明朝上層在得知敗報後方有所醒悟,重新進行認真的戰爭動員,並從遼東、中原等地調集了五萬多人的部隊,由李如松統帥進入朝鮮作戰並收復了平壤,得以暫時遏制了日軍進攻的勢頭;在第二階段面對捲土重來的日軍的作戰中,為了達到畢其功於一役的效果,明廷更是調集了多達7萬人的水陸部隊進入半島作戰。這時便有人產生了疑問,明朝作為一個擁有多達兩百萬國防軍的專制國家,在面對援朝戰爭這樣意義重大的戰役中所出動的軍隊為何連10萬人都不到呢?
危機四伏的16世紀晚期
其實在這裡筆者就要替明朝上層先叫聲屈了。對於十六世紀晚期的明廷來說,除了來自朝鮮半島的援兵告急文書外,從其他地區送進京師的奏報也讓明廷捏了一把汗。就在明廷出兵半島的當口上,來自西南邊陲的藩屬國也向明廷發出了求援信號。原來,此時在緬甸崛起的東吁王國正虎視眈眈於明廷在西南的「領地」,並多次出兵進行襲擾或直接強行佔領,讓明廷為應付其而傷透了腦筋。除此之外,已在東北白山黑水之間崛起的後金政權與四川等地地方勢力抬頭的潛在威脅也使明廷不得不在進兵半島的同時對他們加以人力物力投入上的「兼顧」,在朝鮮戰事吃緊時,明廷甚至不惜調集京師附近的衛戍部隊進入朝鮮作戰,由此可見得明廷對於調兵方面的捉襟見肘了。
遠征軍團的「組織動員難」
對於當時已立國200餘年的明王朝上層來說,大規模的戰爭動員無疑對於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環境下的王朝組織動員體系提出了巨大的考驗。要知道,在明廷準備援朝大軍的過程中,其便採取了從全國各地徵兵的方法來進行任務的完成。這其實便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軍在遼闊疆域布防分配上的不平衡,而為了有效遏制地方潛在的小規模不安定勢力(農民暴動或土匪等),為數有限的明軍為了適應複雜的情況而不得不進行分散駐紮,更分散了明軍的力量。而這些在和平時期尚有效果,但當面臨大規模軍事動員的需要時,如何集中他們便成為了不小的難題。還應看到的是,當時的明代中國並不像今天擁有高速公路或鐵路航運等等先進的交通運輸系統,而多只能依靠地方配合下所出動的牛馬大車(或直接步行軍)來完成兵力的調集,如果再加上政令傳達所需的時間與複雜地形地貌在無形中遲滯行軍速度帶來的困擾來說,明廷仍能夠在短期內調集5—7萬人的軍隊於一個具體區域,這種情況在一個農耕大國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軍事動員的奇蹟了。
(中國南方一地區崎嶇的山路,類似這樣的地形在中國比比皆是)
兵不在多,而在精
雖然明廷在朝鮮半島的遠征軍不到十萬人。可是其戰鬥力卻是不容小覷的。這支軍隊中,來自遼東與京津地區的軍人構成了其中的主力。其不僅裝備同其他部隊相比更為精良,同時多參與過對蒙古與女真人等的戰鬥,作戰經驗豐富。而這些「優越條件」在當時的明王朝國防軍當中也都是屈指可數的,所以說對於遠征軍數量多少的評判並不能成為衡量明朝「大國地位」的標準,而更應多多著墨於其中的「質量」,並對戰爭分析樹立以一個由後勤到前線,由戰爭直接發生地到戰爭所可能影響到的任何一個地域的全方位視覺觀吧!


※智勇雙全的項梁為什麼會死於章邯之手?
※為什麼牛魔王能坐擁鐵扇公主和玉面公主,可孫悟空卻沒女生喜歡?
※英國入侵阿富汗很失敗嗎?1.6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假如劉邦沒有韓信幫助,能否擊敗項羽?
※蕭何、張良、韓信為漢初三傑,哪個人為劉邦的西漢王朝建立功勞最大?
TAG:小劉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