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問我有沒有越/邢/定……窯了,我們不賣古董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唐、宋茶文化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當時的東亞文化圈尤其是日本、朝鮮半島的輻射影響力巨大。唐、宋文化如此輝煌,卻離當下我們的生活很遠。好在,除了唐、宋所撰茶書、茶詩、畫等文字資料之外,茶器茶具成了最直觀的茶文化載體,讓我們得以一窺唐、宋飲茶生活的真實面貌。
看完本文,至少以後不要再問我,你們有沒有越/邢/定......窯了,因為——這些是唐、宋時期的窯口啊!現在哪怕有也是仿製的,不然就真的是古董了。個人建議,古董還是不要拿來作為日常喝茶用。
唐、宋時期主要窯口
自東漢成熟青瓷誕生以來,瓷器以其美觀、潔凈、成本相對低廉一躍而成為歷代生活用器的首選材質。茶具也不例外,唐、宋時期南北各個窯口生產茶具品種豐富,器型多樣
唐代時期,長江以南地區主要使用以越窯為主的青瓷,而長江以北地區主要使用白瓷,生產的窯口眾多,有邢窯、定窯、鞏縣窯、相州窯等窯口。南方地區是越窯一統天下的局面,影響範圍甚廣,其他窯口無法與之抗衡。而北方地區則是由幾個窯口輪流佔據了市場的主流地位。
鞏縣窯:是燒造年份很長的一個窯口,從初唐一直到五代時期都在燒造。巔峰時期在盛唐至中唐時期。其生產的品種也十分廣泛,白瓷是其主流產品,黑釉、綠釉、黃釉等都有生產。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創新產品,譬如「唐青花" 「唐三彩」。盛唐時期,鞏縣窯有部分高溫釉產品曾作為貢品。在西安唐大明宮舊址和西市遺址曾發現鞏縣窯產品。
邢窯:河北邢台地區生產的邢窯產品胎土細膩,釉色潔白,質量極高,是唐中晚期比較著名的窯口。一時間風靡大江南北,「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甚至在海外很多地區都能發現「邢窯」的足跡。
定窯:河北曲陽地區的定窯在晚唐時期受邢窯影響,開始生產白瓷,真正成熟和有自己特色的是在五代至北宋時期,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一個生產白瓷的窯口。
唐代茶具
唐·煮茶法
唐代品茶的方式為煮茶法。煮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等。(見下圖)
唐越窯青釉玉璧底碗
唐(公元618-907年)口徑14.5cm,高4.8cm
敞口,斜腹,玉璧底圈足。全身滿釉,施青黃色釉,圈足部分有四處泥點支燒痕迹。
晚唐五代時期,高檔越窯器的製作,有一種特殊的工藝,會在施釉之前對素胎進行打磨拋光處理,這樣施釉後的器物顯得格外光滑、釉色亮麗。此器即經過了此道打磨工序。
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評價了當時各個窯口的茶盞,認為越窯盞排行第一。「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此盞就是此段評述的最好註解。
宋代茶具
宋·點茶法
宋代的品茶方式主要使用點茶法,而非煮茶法。點茶法的沖泡環節需先將茶盞烘熱,再將茶末倒入茶盞之中,以沸水沖之,並進行一定的擊拂。而擊拂揚湯的手法需要很高超的技巧,在北宋趙佶的「大觀茶論"中曾經有專門描述。
由於品茶方式的改變,導致茶具的相應改變。
首先,宋代茶具的品種比唐代要少。北宋趙佶的「大觀茶論"中記載有羅碾、盞、筅、瓶、杓五種茶具。宋代茶具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備茶末階段,一類是點茶的階段。
而陸羽記載的唐代茶具有24種之多(如果細拆分的話,可以算為28種)。這種數量上急劇減少的原因大體應與茶文化的世俗化有關。唐代時,品茶與宗教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品茶的過程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茶具也呈現出儀式化的特點。到宋代時,由於茶文化被廣泛的推廣,成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之一了,繁冗的儀式和複雜的茶具己經不能適應世俗化的新需求,因此,茶具品種的減少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很多邊緣化的茶具被省略和取消了。
第二個特點,器物的型制有所變化。宋代的湯瓶是主要的茶具之一,用於點茶時注入沸水,在唐代時並不是主要茶具,而是用於盛水,向茶釜中注入冷水。宋代時期盞的樣式雖然多種多樣,但是腹部一般都較深,有利於發茶。
南宋建窯扣銀黑釉兔毫盞
南宋口徑12.1cm,高6.6cm,底足3.6cm
束口,深弧腹,圈足。胎體呈黑色,器壁較厚。內外施黑釉,釉不及底,有若干垂釉的釉滴。茶盞內外均有鐵結晶析出的金黃色的類似兔毫的紋飾。
口沿原包銀邊,由於年份久遠,部分銀邊有脫落現象。鑲邊工藝在建盞中使用的概率不高,僅在南宋時期的高檔品中使用。
該盞器型優美,做工規矩,是同類建盞中難得的佳作。


※天冷了,泡茶不如煮茶!
※一杯茶里看歲月
※茶之——九德;九香;八難;七情;六味;五性;四氣
※秋冬季節喝10款養生粥降火養胃
※我喜歡,一家人喝茶!
TAG:一杯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