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LAMOST發現S147塵埃雲

LAMOST發現S147塵埃雲

近日,雲南大學中國西南天文研究所陳丙秋博士和劉曉為教授基於LAMOST的巡天數據,對近鄰超新星遺迹S147進行了詳細研究,首次發現了與S147成協的塵埃雲,並將其命名為S147塵埃雲

質量超過8個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晚期中心核能耗盡後,將發生塌縮並引發超新星爆炸。爆炸拋出的物質向外極速膨脹並與周邊星際介質發生作用,形成延展的超新星遺迹。超新星遺迹包含了超新星爆發釋放的巨大能量大量重元素(天文學家將重於氫、氦的元素統稱為重元素或金屬元素),對星際介質的物理、化學性質產生重要影響,是恆星形成及星系化學動力學演化的重要驅動因素。事實上,有關超新星遺迹的眾多觀測現象都源於其與不均勻星周/星際介質間的相互作用。不僅如此,超新星遺迹還被認為是宇宙高能粒子(如宇宙線)的重要加速場所,超新星遺迹及其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的研究因此成為闡釋宇宙高能粒子起源的重要一環。

S147

超新星遺迹S147(G180.0-1.7)是銀河系反銀心方向一個年老的殼狀超新星遺迹,角直徑約200角分,是研究超新星遺迹及其與星際介質作用的良好實驗室。2012年,天文學家利用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發現在S147區域有一個延展的伽馬射線源可能與超新星遺迹成協,表明S147可能正在與其周邊大型分子雲相互作用。然而傳統的、基於一氧化碳(CO)分子輻射的搜尋並沒有找到與該超新星遺迹成協並與之發生相互作用的分子雲。雲南大學中國西南天文研究所團組基於盱眙反銀心方向測光巡天數據,結合2MASS和WISE紅外測光巡天數據以及LAMOST大規模銀河系光譜巡天數據,精確測量和描繪了S147區域星際塵埃的三維分布,首次發現了與S147成協的塵埃雲。該塵埃雲的形態與伽馬射線源十分一致,從而在觀測上證實了該超新星遺迹正在與周邊分子雲發生相互作用。分析還給出了S147的距離約3800光年,這一估計與國際上基於其它分析方法得到的最新結果非常一致。

本項工作在國際上開闢了一條通過測量和分析星際塵埃三維消光分布來搜尋與超新星遺迹成協分子雲的新路徑。相較於傳統的基於CO分子輻射的方法,該方法避免了CO分子光解效應及探測極限帶來的局限,可以有效地搜尋和發現與超新星遺迹產生相互作用的分子雲。此外,該方法克服了銀河系外區域分子雲距離難以測定的困難,能夠給出分子雲的精確距離。本項工作已被國際著名期刊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NRAS)接收。

與超新星遺迹S147成協的塵埃雲分布(紅色等高線),圖的背景是S147的Hα發射線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太空網 的精彩文章:

發現四顆新的DA型脈動白矮星
夢想成真的商業航天「牛人」
面對挑戰 美軍擬提升通信和武器現代化水平
委內瑞拉遙感衛星相機實現「交接班」
我國成功發射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

TAG:中國太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