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作者 | 花時間


來源 | 慢成長(ID:

manchengzhang123

)  





昨天,幼兒園要求兩個家長去接孩子,一個接孩子走,一個留下開家長會。於是中午時分,我和姥姥頂著大太陽站在長長的隊伍里,一邊等候一邊聊天。

就這樣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裡,我倆又「談崩」了。



起因不過是,我隨口說了一句,我新辦了張健身房的卡。




因為作息不規律、缺乏鍛煉,我一直是亞健康狀態,老公、朋友都建議我抽空去健身,我最近終於狠下心好好調整自己了,挺興奮。再加上這家健身房的年卡竟然意外便宜,我不僅講價成功,還撈到了贈品,滿心歡喜,興沖沖和我媽說這事。



誰知我媽一開口,各種」質疑「和」教導「嘩嘩地湧來。





「這麼便宜不是騙子吧?你去那裡看了嗎?你別再被騙了吧?」


「你一次買那麼久的卡,用的上嗎?有必要嗎?」


「跑步在外面跑,空氣還好,用跑步機多浪費!」


「你去健身房不好,不如去學瑜伽,好多人學,都說對身體可好了。」


「健身房也有瑜伽課?那還行,你就上這個就行,別的東西危險的少碰!」







中國式教育的「殺手鐧」


——我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我心高興的小火焰被澆得蕩然無存,心裡的氣不打一處來——你自己既不上健身房,也從來沒上過瑜伽課,對健身一竅不通,在這裡指手畫腳什麼呢?




尤其我們站在隊伍里,周圍都是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我媽一邊「教育」我,一邊夾帶描述她堅信的「我的生活習性」,毫無忌憚地爆隱私(還不是真的),我愈發覺得尷尬,打斷了她的話:「行了行了,你別管我。」




「呵!我管你不是為了你好嗎?你要是不用管,下次別叫我來接孩子。」




你瞧,

中國式家長最常用的招式

來了:




「我還不是為了你好!」——我說什麼都是對的。

「你不要我管,有本事下次別叫我啊!」——你找我來,就得聽我的。







這兩句話,一句苦口婆心,一句威脅恐嚇,簡直就是爸媽們的萬金油,可以用到任何場景,只要有講理說不下去的時候,隨時都能跑出來當殺手鐧。




然而明明,他們就沒有和你講理。例如,你為一個人好的初心,和你說的對不對,做得對不對,有什麼關心?有事請你幫忙,為什麼必須全都聽你的,包括根本無關的事情?




我都那麼大了,不是找你來管我,而是請你幫忙。

」然後,我當下按捺著胸中涌動的「洪荒之力」,嚴肅說了一句:「

中國家長之所以越位,就是因為分不清『管教』、『幫忙』和『建議』的概念。




我媽不接話了,站在我們前面的幾位家長,顯然也聽到了我的話,默默回頭瞥我。




雖然剛才不太痛快,但畢竟我媽是好心,還是要給她台階下,我又說:「其實果果現在才三歲,已經嫌我嘮叨了。」我媽立刻用一種大快人心的表情看著我,快樂地說:「該!等你四、五十歲的時候就更知道了!」




那不會,我們這代人和你們可不一樣

。」我開玩笑的語氣懟回去,心裡卻無比正經。





不要再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


加諸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為什麼「我都是為了你好」,這樣只講情不講理的句子,會成為許多家長的口頭禪?

說到底,是缺乏尊重。




沒有尊重孩子,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所以「我比你清楚什麼才是好」、「我可以替你決定什麼才是好」、「因為是為了你好,所以你都應該接受」……很多人當了一輩子爸媽,卻沒有意識到,

為人父母最難的基本功,就是把孩子當個人看

——他/她是個有獨立的思想,獨立人格的人,終將脫離你的庇護而去,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被誤解、被評判、被羞辱、被脅迫、被強迫接受……我再也不想,將兒時深惡痛絕的那些,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1、不妄下判斷




記得我小學時,有一年七夕,鄰家奶奶的孫女從外地來度周末,我們一起玩了一天,成了好朋友。白天聽老人講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說好晚上八點一起出來看星星。但當晚我搬著小椅子要出門時,爸媽說什麼都不放我走。我急哭了,不想失約於新朋友。




「看什麼看!那麼晚跑去別人家幹什麼!不許去!」那天晚上我終究沒能出門。第二天再去找朋友,她再不肯跟我玩兒,第三天她就離開了。到現在我記不清她的名字了,但當時被迫食言的委屈、痛苦卻一直記得。




許多我們成年人覺得沒意義的事,可能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已經玩舊的玩具、丟失的繪本,和同伴之間的信任,都不是一句「別鬧了,給你買新的」、「有什麼大不了的」、「這個不好,我給你更好的」可以取代。在孩子眼裡,那比你丟了鑽戒、刮壞了新車還要痛心。




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妄下判斷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想像她的心情,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2、不要貼標籤




這個話題咱們說過很多次了,我還

曾經寫了一整篇文章《這樣很容易毀了一個孩子,不要再貼標籤了!》。




「這孩子心眼真多」、「這孩子特別調皮不老實」、「這孩子就愛欺負人」……原本只是孩子的某個行為,

一旦變成標籤,反而會進行負面強化

,久而久之沒準真的就是你說的那樣了。這就是墨菲定律——你擔心的事情一定會出現。




事實上,孩子的某些行為沒有特定意義,某些行為可以通過引導來改正。不論孩子做對做錯,永遠就事論事,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給性格、人格下定義。例如,




比起說孩子「懶」,不如說「你應該將自己的玩具收拾起來」;


比起說孩子「淘氣」,不如說「你把沙子揚到別的小朋友身上是不對的」。




孩子是一張白紙,最先在紙上留下印記的就是父母的投影。要知道,

我們給貼標籤很容易,孩子要撕下卻難。




3、不侮辱、恐嚇



我們小時候最容易遭受的,也是留下傷害最深的,就是語言暴力。





「你怎麼這麼差勁,你看看別人家孩子有你這樣的嗎!」


「再鬧我打你啊!你在這樣我打死你信不信!」


「你這樣真是太討厭了,沒有教養,我生出你這樣的孩子!」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更甚於一場交通意外。因為身體上的傷可以痊癒,但心靈上的傷卻可能會需要舔舐一輩子。




所以,無論孩子多麼淘氣,無論你多麼忙碌辛苦,也請不要跟孩子說氣話,更不要中傷和侮辱他,不論他聽不聽得懂。沒錯,

爸媽也是人,爸媽也有情緒,但沒必要發泄到孩子身上

——你是因為他聽不懂才發泄,還是想讓他聽懂?




我們一時的發泄,孩子的感受卻是「爸爸媽媽不愛我、討厭我」,甚至孩子大了,還會模仿家長的惡語相向,終生受到影響。




4、 不脅迫



「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你再鬧媽媽就不要你了」、「你現在不好好吃飯的話,以後就不給你飯吃」……這些威脅話語描述出的場景,不是孩子哪裡做得不對,而是一個個焦急的家長,

想要讓孩子儘快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因為「我都是為了你好」。




既然是好話,為什麼不能正著說呢?

你可以告訴他,不讓做是因為這件事本身不對;要吃飯是因為吃飯才有力氣,飯很好吃。很多時候我們沒有這樣說,不是因為沒想到,而是因為「太慢了」、「不管用」。




還是那句話,育兒沒有捷徑,選擇快的那條路,就要承擔未來無盡的後果。




5、不捉弄




在外面經常看到老人逗孩子:「你吃什麼呢,這麼香,給我來一口嘗嘗!」如果孩子不給,會開玩笑說:「喲,給我一口都不行啊,那麼小氣!」如果孩子當真遞過來,又會說:「我不吃,逗你玩兒呢!」




還有個媽媽之前跟我說,過年回老家時有個長輩總逗兒子:「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啊?男孩啊?不對,放炮你都怕,你是小女孩!」




這些大人眼中無傷大雅的玩笑,對單純的孩子們來說,卻可能是一場認知混亂。

孩子不分享會被批評、貼標籤,分享了人家又不要,那麼下次該怎麼做呢?明明是男孩子,一直被嘲笑膽子小,是女孩子,他會不會心裡受傷害,或者覺得「女孩」是個不好的詞呢?



孩子們的心靈都那麼澄澈,不要為了一點兒無聊的「樂子」,去混淆孩子剛剛建立起來的認知概念和思想品格。





6、不要無視孩子的努力




「你怎麼洗手還是弄得一身水啊?衣服又濕了!」、「你上次68,這次就70,怎麼總倒著數啊?」、「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還是不會!」……你看到孩子緊縮的眉頭後,沮喪的心情了嗎?




或許她一直在默默地努力,但依然夠不到爸爸媽媽的要求,可是哪怕只有一小步,那也是進步啊!

一直被無視和批評,孩子的心裡是什麼感受呢?

回想我們小時候,隨著長大,我們越少用哭的方式表達沮喪,而是將自己的不滿、委屈、憤怒,埋藏在心裡,甚至對著干,用叛逆的行為來表達自己。




哪怕兩三歲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和孩子說話,要多用正面語言

:「今天你自己洗手做得真好,下次我們可以不弄濕衣服就更好了!」、「成績沒有下滑說明看書了,相信下次還能所有提升」、「這個說了很多遍都不會,是不是哪裡漏掉了,我們一起找找原因」……用「慢慢走」代替「別跑」,用「讓我們安靜」替代「別吵了」,總之,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被肯定。




7、不敷衍,用心陪伴



話嘮期的孩子,有時真的會惹人煩,我也會。尤其我如果需要開電腦工作,小傢伙跑到我身邊問東問西,我人在心不在,只會「嗯啊哦」地回答,她急了就喊:「媽媽你別看電腦啦!你怎麼總工作呀!」甚至來關電腦。




我想在孩子心裡,最嫉妒的對象一定是「工作」,是媽媽的「忙」。

回想我小時候,父母是雙職工,經常聽到他們不耐煩的說:「大人這麼忙,你別搗亂,自己玩兒去!」如果不願意,還會被說「不懂事」。




現在我們長大了,狀況卻並沒有改善——為什麼媽媽一直在看手機?為什麼爸爸那麼累卻有精神打遊戲?為什麼不能多給我講個故事?




童年轉瞬即逝,有些東西一旦我們錯過,不會再回來。

所以,請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同時請放下你的手機,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不論是一起唱首歌,還是做個小遊戲,只要孩子能與你一起玩耍,對他都是有益的。





 



雖然吐槽我媽一大堆,但隨著自己養孩子時間漸長,越能理解年輕時的爸媽。

沒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

,所以我們才要不斷學習,讓自己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不求居功,但求無過。只願對她少一些錯誤對待,未來少一些內疚抱憾。



就像紀伯倫在《論孩子》中寫的那樣,

我們能給孩子的是愛,而不是管控他們的思想、靈魂,讓他們來像我們

——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END




本文作者:花時間。

海歸碩士,資深文化編輯,童書譯者,心理諮詢師。創立微信公眾號

「慢成長」manchengzhang123

,不愛寫雞湯,只有親身實踐的經驗分享和國際視野的早教發育、兒童心理、親子共讀知識。育兒文藝兩不誤,既要陪娃慢成長,也相信詩和遠方。個人微信: 

baby_hours






      心 理 嚴 選       


  婚姻|育兒|職場|治癒  






推薦閱讀




總有一頓飯,讓你吃得淚流滿面




不要讓別人的大腦替你思考




看清夫妻吵架這3種心理,婚姻才會變好




逆襲北大、《超級演說家》冠軍劉媛媛:學習是突破階層的唯一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嚴選 的精彩文章:

我恨你,長大後卻變成了你
餐桌前,最能看出一個家庭的溫度
聰明的媽媽都懂得「慢半拍」,優秀孩子這麼教!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個包辦一切的媽,加上一個啥都不管的爹
為什麼有意識的成長可以真正改變一個人?

TAG:心理嚴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