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MIT教授告訴你未來的工作是怎樣的?

MIT教授告訴你未來的工作是怎樣的?

這是GP小梨君的第18篇教育筆記

文章源於David Autor TED演講,由小梨君整理和翻譯

歡迎轉載和分享,請尊重原創註明來源

自動化真的會取代我們未來的工作嗎?可能不會!但如果我們想要未來大多數的工作都是體面和高薪的,我們以及我們的機構,學校就需要迎接自動化所帶來的挑戰。

——MIT經濟學家David Autor

有一個驚人的事實:45年前自自動提款機引進後,美國銀行櫃檯的從業人數增加了將近一倍。從1970年的25萬人增加到如今的50萬人,其中10萬人是2000年後新增的。

這些數據都詳細記載在波斯頓大學經濟學家詹姆士·貝森(James Bessen)最近出版的一本書上,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那麼多的銀行人員都在做什麼呢?為什麼自動化服務到現在還沒完全取代他們的工作?

回想一下,過去200年來的偉大發明,很多都是為了取代人力而設計的。拖拉機的發明,為了利用機械動力取代辛苦的人工勞力;工廠的組裝線,為了利用機械的完美運作取代手工的不穩定性;電腦程式化,為了利用它精準的數位計算能力取代人力計算時易出錯。事實證明,這些發明都發揮了作用。我們不再徒手挖溝渠,不再手工鍛鐵製作工具,甚至記賬都不用實體賬本了。但2016年,美國成年人的勞工市場就業率竟比125年前的1890年還要高,而且這一比例每10年都會升高。

這就很矛盾了,機器不斷地取代我們的工作,但為什麼我們的勞工沒有過剩且技術沒有被淘汰呢?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工作崗位?

這實際上涉及到兩個經濟學的基本原則。一個與人類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有關。可以稱之為「O型環原則」,這個原則決定了我們的工作類型。另一個與人類永不知足的天性有關,或者可以說是貪婪,為「永不知足」原則,它決定了實際存在的工作崗位數量。

ATM自動提款機屬於「O型環原則」,它給銀行櫃檯人員的就業帶來了兩種不同的作用。大家都知道,ATM機取代了很多櫃檯人員的工作,每家分行的櫃檯人員大約減少了三分之一。但銀行很快發現開設新分行的成本降低了,所以同時段內分行的數量增長了40%。結果就是,分行越多,櫃檯人員越多。但這些銀行職員的工作與之前的有所不同,隨著常規的現金業務減少,他們變得不太像出納員,反而像推銷人員,需要和客戶打交道,幫客戶解決問題,並推銷新產品,如信用卡、貸款、投資類型的產品。更多的銀行職員從事著對腦力認知需求很高的工作。

一個普遍原則是,我們現在從事的工作,大多都需要多樣化的技能,既要腦力又要體力,既要求專業素養又要敏銳的直覺。用愛迪生的話來說,就是天才加勤奮。總的來說,其中一些工作自動化了,但不代表其它的工作就不重要。事實上,反而變得更重要,自動化反而增加了其經濟價值。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蓋房子、診斷照顧病人、教育學生等。一旦我們的工具改進了,科技反而放大了我們的影響力,提高了我們的專業度,判斷力及創造力的重要性。

提到這,便帶出了第二原則「永不知足」。你可能會覺得關於「O型環原則」,即人類所從事的工作將會很重要,這些任務無法由機器完成,但又不能不做。但這無法說明,我們還需要多少工作,難道一旦我們對某樣東西有了足夠的生產力,我們就不會失業了嗎?1900年,40%美國就業人口從事的都是農業工作。如今,這一比例不到2%。為什麼農民會變得這麼少,不是因為人們吃少了。

百年來農業生產力的增長,讓現在只需200萬個農民,就能養活美國3.2億人口。這真的是很驚人的進步,很明顯的,科技能消弭掉工作機會,農業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一個單一的產品、服務、或產業的表現,不能代表整體經濟的表現。很多我們現在從事的產業——健康、醫療、理財、保險、電子、電腦等在上一世紀僅有少數人在從業或根本還不存在。很多我們花錢消費的產品——空調、電腦、手機設備,這些在上一世紀,不是貴的要死,不然就是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當自動化為我們騰出了空間時間,增進了各個領域的可能性,我們就會發明新產品、新想法、產生新的服務來控制我們的注意力、佔據我們的時間,並刺激消費。你可能會覺得有些東西是多餘的,如極限瑜伽、冒險旅遊和「口袋妖怪GO」(Pokémon GO),但事實是人們就是喜歡這些東西,而且願意付出心力,為其買單。豐富的物質永遠消除不了內心的匱乏,正如經濟學家托爾斯坦·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所說,「發明是需求之母」。

如果同意上述兩項原則,O型環原則和永不知足原則,那就代表著一定會有工作崗位產生。但那是否意味著就不用煩惱了呢?誠然,我們一定會面對自動機所帶來的挑戰。這挑戰也不是因為我們會沒有工作。

美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增加了1400萬個就業機會,而挑戰在於不是工作不夠多而是很多工作都不夠好,很多人無法勝任目前已經創造出來的工作。美國以及其它發達國家的就業情況,現在看起來像個啞鈴,兩端都特別的重。其中一端,這群人群受高等教育,有高薪工作,像是醫生,護士,程序員,工程師等,這些工作的就業機會相當穩固而且需求量持續增長。同樣的,技術含量低的就業機會成長也很穩固,低學歷工作像是餐廳服務生、清潔、保安和家庭護理等。與此同時,許多中等教育、中等收入、中產階級的工作,如藍領階級的生產工人和操作人員,白領職員和銷售職位,就業人數正在減少。

這當中的原因並不深奧,很多這種中等技術的工作,只要充分了解規則和步驟流程漸漸地就會被軟體和電腦所取代。這樣的挑戰造成了經濟學家所稱的「就業兩極化」。中間層的工作機會以及中產階級會逐漸消失,並造成我們社會更階級化。一邊是高薪、受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做的是有趣的工作,而另一邊,大部分的人從事的是低薪的工作,他們只盼望著舒適、健康富裕的日子能趕緊到來。這樣的進步應不是被期望的,但是,可能大家脫離不了這樣的趨勢。

令人鼓舞的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自動化取代大部分的農場工作,美國以農業為主的州面臨大規模失業威脅。農場不再需要青年人,而那一代年輕人還沒有準備好工業化的到來。為了克服挑戰,政府做了一個重大的改革,要求這些年輕人16歲長大成人後繼續留在學校接受教育,這就是美國的高中教育改革運動。這的確很花錢,因為這些孩子不僅要上學,而且還不能工作。但最後證明,這是美國在20世紀做的最好的投資政策之一。

這個例子突出表明機構以及學校能讓大家獲取科技繁榮所帶來的成果。如果美國政府在上個世紀的高中教育沒有投資學校和技術,美國就不會這麼繁榮和便利,社會的幸福感也可能會大大的減少。

有人會說,這是過去發生的,不是未來,這不一樣。當然不一樣!每次都不一樣!過去200年,在無數場合中,學者以及社會運動者還有很多評論員,科學家不斷警醒我們,工作要消失了,我們會被自己給淘汰掉。他們像是在告訴人們「如果我都想像不到人們未來可以做什麼工作,那麼,你、我、我們的後代也都不會想到」,但未來不是任何人說了算。

David Autor說道:「如果我是1900年愛荷華洲的一個農民,有位21世紀的經濟學家穿越到我身邊告訴我——嗨,你知道嗎,接下的100年里,生產力提升了,你們這些務農人員的數量會從40%降到2%。那你覺得剩下的38%的人將來會做什麼樣的工作呢? 我不可能回答「哦,我們早就知道了。我們會開發APP,研製放射性藥物,當瑜伽教練,開發手機表情自製軟體。」我根本不會知道的。但我希望我能夠智慧地說出「哇,少了95%的農場工人,竟然不愁吃,進步太驚人了!我希望人類繁榮富有後,能找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來做。」」

當然,由自動化所帶來的挑戰不會自動地被克服,或是無需代價和容易的,但是是可以預見的。由於驚人的生產力,我們足夠富裕有能力投資自己和後代就像100年前美國政府所做的教育改革那樣。畢竟,不這樣做的代價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作者:

David Autor,任福特經濟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系副主任。他也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教授研究員,Abdul Janeel拉丁貧困行動實驗室研究機構,麻省理工學院有效性和不平等計劃聯合主任,以及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殘疾研究中心主任。

END

關於Gear&Pear

Gear&Pear齒輪梨是專註於青少年創意與科技的創客教育機構,首創針對K12階段的STED創客教育課程(STED代表Science技術,Technology科學,Engineering工程,Design設計),以「創造即學習」為主導方向將創意設計與動手製作結合,利用最新的數字技術來設計、製作、分享和跨時空的學習,激發無限的創造可能,煉成具備創造力、動手力和領導力的青少年精英,為留學及優質深造預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銷售與管理 的精彩文章:

10年沉澱、10年積累、10年蛻變,他的傳奇只因堅守了三件事!

TAG:銷售與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