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到底是做支架還是做搭橋?
支架,還是搭橋?許多患者及家屬都曾遭遇過類似問題,患者家屬難下決定,也只好找熟人、查網路,諮詢朋友,若非專業大夫,其意見可想而知;即便是專業大夫,也不了解病人情況,只好隔空放炮講一些原則性的建議,最後得出的結論,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偶然性。
名詞解釋:
支架和搭橋都是治療冠心病的方法,分別屬於心內科和心外科。
支架植入對比照片
支架置入血管內,可將狹窄的血管撐起來,屬於微創型手術,由心內科醫生做。
搭橋是從其他部位取一條血管移植到狹窄部位,像一座橋連通主動脈和冠狀動脈,屬於創傷性手術,由心外科醫生來做。
如果取的血管是大隱靜脈,就叫靜脈橋;如果取的是內乳動脈,就叫動脈橋。需要取什麼血管是根據病變血管情況決定的。
搭橋示意圖
支架示意圖
支架、搭橋如何定?
60歲以下、無糖尿病、病情不複雜的,宜選支架。
做支架還是搭橋?應按照血管病變的情況來確定。單只血管病變,支架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是很廣泛的病變,或者是左冠狀動脈主幹病變,搭橋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需要放七八個支架的,建議就做搭橋,搭橋創傷大,但預後好;支架屬於當時痛苦小,但如果一次放七八個支架,術後很容易複發。
如果患者40歲左右,沒有糖尿病,放3個以內支架能解決問題的,建議放支架。而需要3個支架以上,或有糖尿病,建議做搭橋手術。
從年齡來說,60歲以前傾向於做支架,而65歲之後,同時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建議做搭橋。
兩種情況適合做支架,其一,急性心肌梗死,置入支架後效果會立即顯現。其二是發生病變的血管位於近端,較粗(2毫米以上),長度超過3~5厘米。
血管堵塞程度
冠心病三支血管病變的病例
放支架不能用數字來衡量,不能絕對說放3個支架是對,放4個支架就是錯的,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來定。要嚴格規範心血管介入診療技術臨床應用行為,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需置入支架數超過3個,需經本機構心臟外科會診醫師會診同意後方可實施。
國外保險公司有要求,對支架一般限定為3個,3個以上選擇搭橋。放支架要根據患者情況確定。但有種情況最可怕,個別醫生受經濟利益驅使,或者由於臨床經驗不足,將不該放支架的患者放了支架,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前降支完全閉塞
原則上,冠狀動脈血管狹窄大於70%~75%,並有心絞痛的才放支架。再堵塞怎麼辦?盡量規避二次搭橋手術。支架或搭橋後,有些人可能會再次發生堵塞。
如,手術靜脈橋,十年的開通率,只有50%~60%,剩餘40%~50%會發生再堵塞,而金屬裸支架和藥物支架,分別會有20%~30%、5%~10%發生再堵塞。
斑塊堵塞
遇到再堵塞,應該怎麼辦?
目前我們看到的搭橋數據,大多數都來自國外,國內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很少。中西方患者自身有很大差別,這就註定中國患者在搭橋治療過程中,存在不確定因素。
靜脈橋再次堵塞以後,情況往往比較複雜,此時需要權衡是否做第二次搭橋還是做支架。總體來說,二次搭橋的危險性、困難性更大,要求醫生的技術性更高,患者恢復較慢。二次搭橋需要高超的手術技巧,而且要有大量的手術經驗作基礎。
支架手術
目前二次搭橋手術風險大,手術死亡率也高,因此二次手術需要慎重。
更重要的是,國內獨立做搭橋的專業醫生和醫院都比較少。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能做搭橋手術的,也就是那麼幾家大醫院,而做難度較大的二次搭橋手術的更少,更不要說二三線城市了。
支架處二次堵塞
無論支架或者搭橋,都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
作為患者,要戒煙限酒、控制飲食、適量運動,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同時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等高危因素。
同心管家


※心血管支架手術後是否影響病人壽命?
※對照一下,你有這些血管危險因素嗎?
※一日三餐這樣搭配,保證營養既不過剩也不缺失!
※寒露養生4步曲,教你健康安度「多事之秋」
※支架術後應該如何合理運動?可以爬山、爬樓梯嗎?
TAG:同心管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