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傷後,前2分鐘的處理很重要,為了孩子這些操作你必須牢記!
幾天網上瘋傳一則新聞——「火鍋店服務員滑到,湯鍋飛出燙傷幼童」,看著熱滾滾的火鍋潑在孩子身上,真是心都揪起來了。
視頻中,孩子的父母第一時間脫去孩子的衣物。有很多熱心網友指出,這種做法並不是最正確的,隨即Po出了很多燙傷急救常識。
我的醫生朋友告訴我,燙傷後的120秒,是應對急救的黃金時間。如果父母的急救措施及時有效,孩子留疤的概率將減少一半。
那麼,假如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故,到底該怎麼處理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呢?
燙傷的程度,一般分為三度
1、一度傷
只損傷皮膚表層,局部輕度紅腫、無水皰、疼痛明顯。
2、二度傷
真皮損傷,局部紅腫疼痛,有大小不等的水皰。
3、三度傷
皮下,脂肪、肌肉、骨骼都有損傷,創面呈蠟白、焦黃色、甚至碳化。
○
○
處理
方法
一、自來水沖洗15-30分鐘
寶寶被燙後,立刻用流動的水沖洗15-30分鐘,越快越好。沖洗可以降低燙傷部位溫度,緩解疼痛,減少進一步損傷。
沖洗時不要揉搓、擠壓燙傷部位。
寶寶皮膚嬌嫩,不能用衝擊力度很大的水流,以免造成二次損傷,緩緩的流水即可。
切記不能冰敷。燙傷的皮膚表層已經受損,冰塊溫度過低,容易造成再次傷害。
這一步很關鍵,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沖洗。處理及時,可以有效阻止傷情加重。否則,輕度燙傷有可能演變成中度。
如果燙傷並不嚴重(一度燙傷,且燙傷面積不超過5%,表面發紅未起泡),及時沖洗後,疼痛減輕,沒有惡化,孩子也沒有其他不適,就不必送去醫院。
PS.孩子1個手掌大小約佔全身面積的1%。如果燙傷面積>5個手掌(5%),應送醫就診。
二、去除衣物
如果燙傷部位附著有衣物,在沖洗一段時間後,慢慢去除衣物。動作要輕柔,若衣物與傷口有粘連,用剪刀剪開,粘在傷口的衣物不要強行剝離,保留原狀,待醫生處理。
切記先檢查是否有粘連。若無法判斷,直接用剪刀剪開沒有粘連的部位,再作判斷。很多家長情急之下,第一反應是去脫寶寶的衣服,很容易撕扯掉受傷的表皮,加重傷勢。
三、浸泡傷口10-30分鐘
給寶寶浸泡的水溫低於人體體溫即可,一般自來水的冷水就行。
天氣不是很冷,可以在浴缸內放滿水,直接浸泡全身,更容易操作。
臉、額等不宜浸泡的部位,用乾淨柔軟的毛巾濕敷。
如果燙傷面積較大,天氣又冷,注意其他部位保暖。
不要在傷口上抹任何東西,包括藥膏和偏方,如醬油、牙膏等。此時最主要的是給患處降溫。一旦塗抹東西,一方面影響熱量散發,一方面掩蓋創面,影響醫生的判斷和後續治療,甚至污染傷口,引發感染。
四、覆蓋傷口並送往醫院
經過以上幾步處理後,如果傷口出現多個水泡,傷勢嚴重,或是創面較大,用無菌紗布,或乾淨無毛絮的毛巾、床單等覆蓋傷口,簡單固定。然後立馬送往醫院,或撥打120等待醫護人員到來。
包紮不能過於緊繃,以免壓迫到傷口。
不是所有醫院都善於處理燙傷,尤其是嚴重燙傷。最好立即通過朋友或網路搜集相關信息,避免來回輾轉,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生活中如何防範?
1、給孩子吃的飯菜,放在孩子夠不到的位置,放至適口的溫度,再端給孩子吃,不要一邊喂一邊吹,小傢伙一個「舉手投足」就可能打翻滾燙的食物,很容易燙到自己或大人。
2、盡量不使用桌布,熊孩子輕輕一拉,上面的飯菜就掉下來了,不僅容易燙著,還有可能被餐具砸傷、劃傷。
3、給寶寶使用浴盆洗澡時,先放冷水再放熱水,以免寶寶不小心一屁股跌坐在熱水裡,或是趁大人不注意玩水,造成燙傷。
4、熱水瓶、水壺、飲水機等危險電器一定要好防護措施。
5、冬季使用熱水袋時,熱水不要裝太多,擰緊蓋子後檢查是否漏水。最好外邊裹上毛巾,以防低溫燙傷。保險起見,可以先用熱水袋焐暖被子,孩子睡覺時取出。
6、使用電暖器等取暖設備時,一定不要單獨留孩子在房間內,並禁止孩子觸摸。
據國家衛生局統計,每年有超過14萬的兒童被燙傷,且呈遞增趨勢。其實對於這類意外事故的發生,最重要的還是預防。
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給孩子灌輸安全意識外,一定要給家裡的危險物品等做好防護。
我希望今天的急救常識,各位爸爸媽媽永遠也不要用到。但是掌握了這些方法也不多餘,心裡有譜才能在關鍵時刻冷靜處理,不至於手忙腳亂、延誤傷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