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清帝國招收120名童男赴美國留學,四個字總結:可嘆、可悲

大清帝國招收120名童男赴美國留學,四個字總結:可嘆、可悲

如果國家出錢,能讓自己的孩子去美國留學,那是無數家庭的夢想。不過,在封建落後的清朝,人們的思想觀念極其保守,如果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那可是一件驚世駭俗的大事。

抵達舊金山的部分學生(1872年)

1868年初,晚清著名的洋派人物容閎(hóng)向清廷重臣曾國藩提出他的留洋教育計劃:選派12-15歲的男童赴美國留學,每年派出30人,連續4年共120人,在美國學習15年後回國,1871年9月,該計劃獲得了清廷的批准。

容閎

接下來進入人員安排、招生等具體環節。由翰林院庶吉士陳蘭彬擔任留學事務委員,留學計劃的創導者容閎為副委員,還派出專職翻譯一名。

陳蘭彬

出國人員的待遇豐厚,正副委員每月工資白銀450兩,翻譯工資每月160兩,加上全部人員來迴路費,學生生活費、學雜費、房租費等各項開支,每年的預算為白銀6萬兩,按當時的幣值折算約合8.25萬美元。

曾國藩

緊接著,容閎開始了招生工作。他在上海設立了留學預科班,用來補習英文。留洋學生代表著大清帝國的臉面,一開始要求較高,學生要出身清白、聰明機靈、長相端正,有些孩子因為名字粗俗,諸如二狗、蛋蛋等要求重新取名。

中國第一批30名留學生(1872年)

清政府一直奉行閉關自守的愚民政策,人們的觀念普遍落後。很多人認為出洋留學前途未卜,尤其去美國,聽說船隻在海上要航行一個多月才能到達。而且民間傳聞那是一個「蠻夷之邦」,才100多年的歷史,根本不能跟禮儀之邦大清帝國相比。

留美學生棒球隊(1878年)

況且,這些才十來歲的孩子要離開15年之久,父母們大都於心不忍。最令人難以接受的還要家長簽一份「生死由命」的承諾書,儘管只是一個例行手續,但好多父母還是因此放棄了。

詹天佑

以第一批留洋學生詹天佑為例,他的父親詹興洪當時出具了一份保證書,上書:「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技藝,回來之日聽從差遣,不得在國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帶著一種悲壯的味道。

唐紹儀晚年

根據之前制定的錄取規則,要求不是一般的高:學生要應考及格,才能進入預科,學習一年後再出國。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招生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很少有人主動前來報名。

蔡紹基

幾個月過去了,預科班才勉強招了十來個學生。這下容閎急了,不得不四處活動尋找生源。甚至跑到了廣東香山的老家,動員親友的孩子出洋留學。

唐國安

經過一番努力,30名學生勉強夠數,絕大部分來自相對開放的廣東,其他來自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地。而且大都以平民家庭為主,像滿族的八旗子弟沒有一個人前來報名。政府承擔全部的費用,讓孩子去國外留學,卻遇到了這麼大的阻力,這讓容閎感到了自己的任重道遠。

部分留美學生合影(1890年)

直到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詹天佑、唐紹儀等30名青少年啟程赴美,一個月後到達了舊金山,開啟了中國學生出洋留學的序幕。隨著觀念的改變,之後幾年的招生工作十分順利。到1875年,預定120名學生的留洋計劃如期完成。

部分留美學生合影(1905年)

時間一長,這些年輕的留學生逐漸迷戀上了西方文化,他們剪掉了辮子,穿上了西裝,拋棄了封建禮節,連作揖都改成了握手.......這,這,這......成何體統?

留美學生合影(1919年)

這些變化引起了留洋事務負責人陳蘭彬的恐慌,於是他寫信給朝廷,建議召回全部留美學生,以免他們回國後把危害大清降到最低程度。最終,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在第10個年頭,117位學生(3位病死)被清政府提前強行召回。

留美學生最後一次合影(1936年)

其中一部分人回國後成為了各條戰線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民國外交總長梁敦宜,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草園筆會 的精彩文章:

尷尬!145年前清政府招收第一批青少年公費美國留學,竟無人報名
最牛逼的國民黨戰犯文強:毛澤東是他表哥,周恩來是他的入黨介紹人
明明是個女人,105歲的楊絳為何被稱為「先生」?今天才知道
毛澤東異於常人的生死觀:在母親臨死之前,他特意選擇了離開
開價120萬:溥儀大婚缺錢,想把國寶《四庫全書》賣給日本人

TAG:百草園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