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強催淚彈來了,你扛得住嗎?
文 |小明
「我的媽呀」,或許是很多人現在日常或戲謔、或驚奇會經常用到的順口溜。
所以不得不承認的是,當看到一部電影以「我的媽呀」為名時,我噗次笑出了聲——難道是和之前的印度神片《我的個神啊PK》一個奇幻(喜劇)的路子?
定檔預告片的調調十分活潑
咱先暫且不提。
年初的香港金像獎,惠英紅憑藉對老年痴呆患者的細膩演繹再次捧得影后獎座,同時提名的就有《我的媽呀》(又名《大手牽小手》)里的「老媽」鮑起靜。
作為「媽媽專業戶」,鮑起靜早年提名金像獎的角色無一例外都是「媽媽桑」,在《千言萬語》里飾演了李康生的母親,又在《忘不了》里當了一回張柏芝的媽媽,再到《天水圍的日與夜》和《月滿軒尼詩》,鮑起靜大概演了三十多年的「媽媽」。
鮑起靜曾說:「選定我當主角,不是因為我最漂亮,是因為我有點土氣,像勞動人民。」
她生活中就是個大大咧咧,健談、講到興起處一邊大笑一邊比劃的普普通通的師奶,所以在《天水圍的日與夜》里演繹的雖然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超市女工,但她的自如和樸實就像是信手即來。
其實鮑起靜出身電影世家,父親鮑方在當年香港左派電影公司堪稱扛把子一類的人物,自編自導自演的歷史傳記片《屈原》(鮑起靜也有參演)頗受好評,弟弟鮑德熹是大名鼎鼎的攝影師,一部《卧虎藏龍》捧回了奧斯卡小金人(最佳攝影獎),還七奪香港金像獎最佳攝影獎,丈夫方平(兩人因合作《白髮魔女傳》生緣)也是圈內叫得上名的著名製作人。
回過頭來講《我的媽呀》這部片子,鮑起靜此番的「媽媽」角色性格更為乖張,歲月衰退了她的記憶卻沒有減弱她一絲一毫的「霸氣」——
誤以為人家偷拿錢包便拳腳相向,篤信菩薩的她整日活在被「鬼魂討命」的恐懼,由此又鬧出了幾段笑話。
GIF/728K
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不難聯想到另一部講述親情離別的電影——《桃姐》,細細品鑒,會發現兩部電影之間有著極為相似的屬性——親情關係的探討和移民身份的反映。
言而簡之,兩部電影的主要敘事動機都是表現一位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對年邁且疾病纏身的女性親人的關愛,不同的是《桃姐》里桃姐和roger一直相互照顧,而《我的媽呀》里李好和小年則經歷了關係的疏遠彌合。
吃飯,在中國電影里除了展現日常的生活場景,還常常起著暗示人物關係、劇情張力的作用。
典型的例子不勝枚舉,李安的《飲食男女》,一桌桌的筵席指涉著一家人的若即若離,今年的新片《喜歡你》,金城武和周冬雨「以食會友」,吃出了戀愛關係的苦辣酸甜。
《桃姐》里,一幕幕簡單的吃飯場景就將桃姐和Roger之間的主僕關係、以及超越主僕的親情關係勾描盡致。
吃飯場景在《我的媽呀》這裡則成了劇情轉折的隘口,有兩場由吃飯場景淡出的戲。
第一場是年青時的李好(衛詩雅飾演)為了還債即將去汶萊打工,離別前的一頓飯,畫面從兩人面部移過定格到桌上的飯菜,漸變黑白;
第二場是小年即將啟程去香港讀大學,李好做了一桌好菜,就在李好離席去找保護符的時候,小年不告而別,飯菜徒冒熱氣,畫面再次黑白。
前後兩場吃飯的戲互為映照,母子關係由吃飯延展開去,漸行漸遠。
GIF/641K
再從結構來看,《桃姐》和《我的媽呀》兩部影片都不是以單個事件為敘述線索,而是以人物串聯事件,形成樹狀的劇作結構,主體是人物,事件則是為了表現人物性格和人物關係漸次展開的素材。
桃姐的僕人形象是藉由roger的兒時玩伴,roger母親、姐姐等親戚之間的過往事迹和Roger與她現今的相處漸次樹立起來的,到高潮處,桃姐坐在輪椅上,被推到全家福的正中位置(Roger母親左邊,而Roger雙手搭在桃姐肩上),桃姐的身份地位正式被閃光燈那一瞬的永恆確定下來。
反觀李好的形象是藉由「願望清單」這個條目逐漸鋪陳出來的。被小年劃掉的「中頭獎」反映了李好有些市儈的小人物形象,「喝到媳婦茶」是傳統婦道在她身上的延續,「上台唱歌」是她望子成龍的渺小期許的縮影,「爬一次萬里長城」折射的則是客居他鄉者重覽河山、落葉歸根的終極心愿。
在這一條條的願望實現之間,穿插了小品式的段落,讓這部以「暖心」、「催淚」為底色的影片多了一些明亮的光暈。
GIF/1138K
比如說在兒媳補辦的婚禮上,一家人在馬來明明無親無朋,小年好友彩鳳卻請來了一眾當地居民來客串,被質疑他們皮膚過黑時,彩鳳回答的大意是馬來的太陽太毒,把他們都晒黑了。
莞爾之餘,外鄉人眼裡流露真摯的光芒大抵也能讓你感到最樸素的情誼。
GIF/1113K
最後說說「移民」情結。
《桃姐》片頭的序言所含細節就頗值得深究,
簡單百餘字,蘊含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可以說,桃姐就是一類香港居民和本土文化的代表。看圖說話,桃姐大陸祖籍,勉力活過抗戰時期,「輾轉之下」模糊帶過了從國共內戰到1949 年前後大批難民進入香港的歷史時期。最後,桃姐為梁家服務六十多年,與新中國發展時長的軌跡暗合。
就是說,桃姐這個香港人的文化其實根源於內地,但經歷世代的滄桑變化,她如今所體現的是完完全全的香港本土文化。
除了桃姐,梁家這個家族也身處新時代的移民浪潮中,除了留港工作的roger,家裡的其他人都在國外組建了家庭,家族成員和文化構成都在不斷更迭,移民和遷徙始終在這個家族(民族)發生。
《我的媽呀》的歷史背景更接近現代,單親媽媽李好為了生計從香港搬家到馬來西亞,後來為了還債李好又只身前往汶萊打工,這期間,小年被當地華人家庭收養,但一次全家福的拍攝立刻讓他覺察到自己只是個外鄉人。
當李好終於回來,小年又考學去了香港,「家」只存在於童年時代的那段蜜月期。
又是時隔多年,小年回到馬來參加姨媽的葬禮,得知表姐一家即將移民加拿大,照顧母親的責任非自己莫屬,這才又開始彌合感情上的疏離,不過就算在這個時候,小年也並未完全回到馬來,而是在香港和馬來兩地往返,李好的態度則是堅決不回香港。
兜兜轉轉,《我的媽呀》里的移民背景其實承接到《桃姐》在香港落地紮根的時代,即香港60年代末暫時的社會混亂之後,李好攜著兒子奔走異鄉,在馬來建立了一個「臨時居住地」。後來,小年又回到香港讀書並成家立業,這時候的90年代正是香港經濟騰飛的繁榮光景,小年對故鄉的重探也是某種意義上文化的回歸。
如果說桃姐與roger之間主僕關係的超越與升華是《桃姐》對現實的溫暖關照,那麼《我的媽呀》則用一句「若有時間,何必挂念」點醒遊子,時間的殘酷是等你意識到一切都晚了才向你揭示的。
GIF/310K
龍應台的《目送》寫得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彌留之際,躺在病榻上的李好對小年說:「你把頭轉過去,就一分鐘。」
所有的遺憾和不舍,就留在這一分鐘里了。
GIF/646K
一條電影課 |最新一期電影考研指導來啦!資料館後門為你開【第三彈】!超多乾貨送給你,更多考研助考信息請關注「壹條電影」(ytmovie666)。
推薦 |「文慧園路三號」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法國新作者導演中的翹楚,這部佳作讓你震驚
※電影《山裡的舊鋼琴》新聞發布會
※這部豆瓣9.1分的神作,實在過譽!
※年過六旬的成龍,為何還能這樣火?
※她嫁給了最好的導演,自己也成了導演
TAG:文慧園路三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