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未來 . 遺產——傳統再造之計

未來 . 遺產——傳統再造之計

點擊上方

「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 荷蘭雙人組合馬瑞爾·卡洛夫(Merel Karhof)和馬克·特洛特羅(Marc Trotereau)的燈光裝置「森林之光



未來」和「遺產」兩詞,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奢華」與「傳統」亦是。但這就是倫敦設計周登場的decorex展會之意,不僅給予奢華與珍貴設計與裝飾的大平台,也同時讓英國手工藝獲得更高的曝光與賞識——「未來設計遺產」(Future Heritage)特展因此誕生。自2014年開始它便成為了decorex的重點企劃,由著名藝術設計評論家兼策展人科琳·朱利葉斯(corinne Julius)擔當掌門人。




回憶起當初策展的想法,科琳記得一切皆因為「decorex有許多超精緻的作品,但往往缺乏更多當代的代表。所以我想讓到訪者看見最好的當代設計。展覽已經證明其實還有不少人對當代設計感興趣,也同時對工藝著迷。」





> 馬特·戴維斯(Matt Davis)通過3D列印完成新容器「Twist」和「wedesus」





「未來設計遺產」特展今年所呈現的 15 位設計師和工藝師絕對是當代藝術領域中未來新星的代表:像彼得·瑪麗格爾德(Peter Marigold)和貝唐·勞拉·伍德(Bethan Laura Wood)都曾是第一屆「畢業生」。今年,到訪者能見識到這些新星們在製作上用各種不同材料上的精緻表現,配合今年的主題「合作」為出發點,最終的成品更是多了一層商業性,而這也是 科琳樂見其成的事。



「作為策展人,我鼓勵非常有才華的製作者為展會製作新的意想不到的作品。」她表示,「數家參展商雖然另外有其他的合作案,但他們也都願意為我提供協助,(與參展設計師們)探索新的製作手法,讓材料有所演進,並與其專家聯繫。他們都超越了期待,不管是在質量和規模上都有所提升。」




展覽中除一位設計師外,所有的參展品也都是設計師們有生以來規模最大的作品,企圖展示出工藝上的可能性。不管是木材、金屬、紡織品、皮革、玻璃或陶瓷,都在「未來設計遺產」的名義下,突破了手工藝的現有印象。在世界高喊智能時代到來的同時,不忘傳統所需的其實就是傳承與再造。




未來的陶瓷 :障眼法




陶瓷學向來易懂:以粘土為主要原料與其它天然礦物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煅燒等過程製成。但要跨越出基本作為盛器之用的陶瓷設計考驗了設計師和工藝師們對於原料的想像。陶瓷可否能以別種方式獲得裝飾性?若將其本質進行解構後是陶瓷品?







> 大衛·馬奎斯(David Marques)的「集市」(Bazaar)和「櫻花」(Cherry Blossom)





大衛·馬奎斯(david Marques)的作品挑戰了第一個問題。曾經在瑞士的鐘錶與珠寶業從業數年的他,在設計陶瓷品中亦保留了極致的精準性,進而讓陶瓷品擁有吹彈可破的詩意,並結合了金屬結構,生產出新的視覺性。他的三個複雜裝置,其中來自春天的「櫻花」(cherry Blossom)將黃銅製的枝幹與瓷杯狀的花朵組合在一起,而「集市」(Bazaar)則是將摩洛哥常見的陀螺狀裝飾化成屏風般的設計。功能之百搭,絕對能適應任何空間,無論是私人的還是商業的。





> 陶瓷家勞倫·瑙曼(Lauren Nauman)通過實驗帶來的「Lines」雕塑




另一位陶瓷家勞倫·瑙曼(Lauren nauman)通過實驗的過程,探討了粘土的界限。她所呈現的「Lines」雕塑,乍看一點都不像是由陶瓷製成。外觀的有機性反而像是以藤編織出的籃子,內置的銀絲,則讓視覺在移動間,窺探到瞬間的閃光,擁有霎那的奢華驚喜。這對於勞倫來說,是來自「原料對比的美學」所致。「我所使用的方式以最少量的粘土製造,卻讓粘土在窯中移動後形成有趣的形態。」




或許,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些雕塑的概念是她去年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陶瓷和玻璃系的作品。不但如此,身為90後的她也在今年贏得倫敦陶瓷藝術(ceramic art London)的新晉設計師獎和年輕大師(Young Masters)藝術獎後,便決定收購一座新窯爐來為「未來設計遺產」製作作品——如此認真地應對事業發展,讓人佩服。




未來的數碼:跨領域



數碼時代中,陶瓷業已被入侵。這究竟是好事(促進實驗)還是壞事(投機取巧)?答案或許能在採用數位和傳統手法作結合的陶瓷學家馬特·戴維斯和跨領域設計師內奧米·麥金托什的作品中尋獲。馬特以設計超現實的容器聞名,這次為展覽打造的新容器「twist」、「Wedesus」和「Widgital」,乍看像是以樂高搭建出來的設計品,其實是由3d列印完成。其最大的挑戰就是確保陶土在煅燒過程中能保持立體感和精確性。




內奧米也採用了3d列印手法來製造雕塑感的物品。擁有建築和珠寶設計背景的她,一旦將這兩項領域的特色結合起來就會產生如泰國音樂節上的裝置作品「Whale」。對於迄今僅推出過宛如荷蘭時裝設計師艾里斯·范·荷本(iris vanHerpen)系列飾品的她而言,將此裝置挪到倫敦的展覽也將能跨越3d列印的既有印象,為此科技扳回一城。





 > 扎克·伊斯威特·布魯姆(Zac Eastwood Bloom)呈現的「被科技腐蝕」的大理石桌子「Informazioni Mangiato il mio Tavolo」




雖說3d列印是股擋不住的趨勢,但它最大的陷阱就是被應用來創造仿天然有機物。像扎克·伊斯威特·布魯姆(Zac eastwood Bloom)提出的「被科技腐蝕」的大理石桌子「informazioni Mangiato il mio tavolo」卻怎麼看都讓人感覺是在嘩眾取寵。也許比較值得期待的是他與義大利大理石工坊torart合作的成果吧。




未來的家飾:混合范




木料+金屬、木料+玻璃、金屬+皮革——這三種不同的原料搭配或許並不是什麼奇特的搭配,在家飾的製作上,是否擁有工藝上的挑戰,有效將其推進呢?






> 海倫·卡爾納克(Helen Carnac)和大衛·蓋茨(David Gates)兩人合作用木材和搪瓷做原料設計的櫥櫃




海倫·卡爾納克(Helen carnac)和大衛·蓋茨(david gates)兩人之間的合作成果,其實早在2014年就已經出現。名為「interlocutors: cabinets for smallcuriosities」的系列,視覺上像是微型的高腳屋,是當初大衛欲探討「傢具如何在我們與空間之間進行互動,以及原料如何轉化為經驗」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結論。




這些用作櫥櫃的設計,早期全以木料製成,但與海倫的搪瓷作搭配後,整體的視覺感則從現代的田園風格跨入了蒸汽朋克般的異域里。兩種原料的銜接法也就成為了最大挑戰。搪瓷也從一般的裝飾元素轉變為櫥櫃傢具的功能性角色,前景絕對有所看漲。






 > 西蒙·哈森(simon Hasan)的設計原料來自皮革和金屬的組合





至於另外兩項搭配手法的始作俑者,卻都是業界小有名氣的設計師:一位是曾與彼得·瑪麗格爾德同期為Fendi工藝展做設計的西蒙·哈森(simonHasan);另一位則是剛剛在四月份 airbnb策劃的特展中亮相過的皮亞·斯坦博格(Pia Wüstenberg)。西蒙將會以他最熱衷的中世紀皮革塑形手法帶來一系列的皮革傢具、牆飾、花瓶和燈具。成果也將宛如他在數年前設計的「Bermondsey」椅子般,讓「水煮」的皮革鎖住金屬結構,進而呈現出絕然不同的原料組合。






 > 皮亞·斯坦博格(Pia wüstenberg)的 「stacking」花瓶系列




後者則以一系列「stacking」花瓶,成功混餚了人們對比例和玻璃的期望。 作為皮亞2011年推出的畢業作,這一系列花瓶多年來一直被演變出不同的組合:從木料到陶瓷,甚至還有藤織等。而唯一不變的是,它彰顯出口吹玻璃的特質,即使與其他原料進行結合,仍然是個百變星君,等待著設計師的再造。






> 荷蘭雙人組合馬瑞爾·卡洛夫(Merel Karhof)和馬克·特洛特羅(Marc Trotereau)的燈光裝置「森林之光





另外,「未來設計遺產」每年都會有「動態」設計的出現。去年是來自tangent的蘆葦燈飾「inaho」,今年則交由荷蘭雙人組合馬瑞爾·卡洛夫(MerelKarhof)和馬克·特洛特羅(Marc trotereau)負責。有趣的是,今年的設計也來自照明領域:命名為「森林之光」的燈光裝置中包括了一座高4米的圖騰柱,但並非布滿民族風格紋理的傳統柱子。相反地,設計師們將經典燈罩的形式和結構進行解構、變形、組合與重疊,創造出全新的燈柱。而加入自轉的模式則又開創出新的照明語言:無聲勝有聲地讓到訪者驚嘆。




未來的實驗 :跨舒適




大多傳統工藝之所以不敢跳脫既有框框,或許乃因為處於舒適區太久,失去了冒險精神。想當年,這些工藝也不都是因為工匠們勇於實驗和反複製作原型下才有今日的精湛性嗎?所以,或許有些年輕設計師或工藝師的實驗無法在第一眼就讓人鍾情,但是對於策展人而言,「未來設計遺產」的展覽就是希望能為這些創客提供新的工作機會,在探索製作過程和實驗材料、研究現有和新的技術之際,創造出公共與私人內飾有關的作品。」






 > 理查德·羅瑞(richard Lowry)首次嘗試以塑料來打造的傢具




因此,最為實驗性的設計其實也是推動設計開發的關鍵。像原本僅以木料設計的理查德·羅瑞(richard Lowry)首次嘗試以塑料來打造傢具,希望能展現出原料的珍貴性。說實話,這是頗大的野心。所以在他的實驗過程里,他就發現要手工為快速定型的「液性塑料」進行塑形,就需要添加一些粉狀大理石,而最終的形態也以極簡性完工。所幸,這本來就是他拿手的風格。






> 使用天然材料的法國設計師瑪琳(Marlène Huissoud)

設計的「Cocoon」櫥櫃





對於從出道開始便使用不尋常的 天然材料而聞 名的法國設計師瑪琳而言,前衛作品難不倒她。「我的作品往往通過挑戰自然資源的性能來質疑我們的製作方式。」她說,「我相信概念性的價值,不僅僅是取得結果,而是完整的創意過程。」像那絕對能讓人脫離舒適區的「cocoon」櫥櫃設計,顧名思義就是以蠶繭製成。其形態不僅有機,也在烏黑的外觀下,有一種讓人感到不安,甚至起疙瘩的效果。這仿如化蝶前的有機狀態,就是設計師欲表達的美感。至於即將孵化的第二系列,也將會在「未來設計遺產」中有所揭曉……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上個世紀的七喜老海報竟然如此驚艷!
豐塔納:這幾刀劃破的絕不僅僅是畫布
倫敦設計周上的設計「超女」
這個85後大男孩,復原了故宮藏扇,還顛覆傳統
9歲被監禁,3次提名奧斯卡,受盡歧視的他給迪士尼做的中國風動畫,驚艷世界

TAG:藝術與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