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後腰背痛,可能是骨質疏鬆的信號
王阿姨40多歲時因卵巢囊腫接受了雙側卵巢切除手術。近年來,王阿姨腰痛越來越明顯,因此而形成駝背。但她以為是陳年腰肌勞損所致,沒有太在意。一周前,王阿姨在家拖地板時突然腰部劇痛,不能行走,站起和坐下都非常困難。家人把王阿姨送到醫院,X線片檢查發現王阿姨腰椎壓縮性骨折。經過詳細檢查,醫生髮現骨折的原因是骨質疏鬆症。
在骨科門診中,專門來檢查骨質疏鬆的患者並不多,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往往是因為腰背痛或出現骨折等癥狀來找醫生的。有些患者僅僅是坐公交車顛了一下,突發後背劇疼;有些是在家洗澡時,稍微滑一下就出現骨折;甚者只是推推窗子、打個噴嚏,在沒有明顯外力的情況下也會骨折。
骨質疏鬆症是以全身骨量減少,骨組織超微結構退變為特徵,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骨折危險性增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它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是隨著年齡增長發生的一種退行性病變,其中Ⅰ型為絕經後骨質疏鬆症,一般發生在婦女絕經後5~10年內;Ⅱ型為老年性骨質疏鬆症,一般指老人70歲後發生的骨質疏鬆;還有一種特發性骨質疏鬆,主要發生在青少年,病因不明。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是影響骨代謝的疾病和(或)藥物導致的骨質疏鬆。
骨痛、骨骼變形(如身高縮短、彎腰駝背)和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三大特徵性表現。患者骨痛以腰背痛最多見,疼痛可沿著脊柱向兩側擴散,仰卧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劇;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嚴重時翻身、坐起及行走均有困難。最嚴重的危害是造成骨質疏鬆性骨折。因為骨折後不但疼痛,還會導致各種併發症。據統計,我國老年人骨折發生率為6.3%~24.4%,尤以高齡(80歲以上)女性老人為顯著。有資料報道,髖骨骨折患者在一年內有12%~40%死於各種合併症,存活者中也有50%的人行動不便。
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約50%骨質疏鬆患者早期並無明顯癥狀。因為骨質流失是個漫長的過程,只有在骨丟失量大於20%時才有明顯不適。但也不是沒有任何跡象,有些女性在夜間睡覺時反覆出現抽筋現象,就可能是早期骨質疏鬆的表現;當病情較重時,患者還會有腰背痛或全身酸痛不適情況。但在沒有骨折時,患者不會出現劇烈疼痛,而且許多中老年人都有腰部的一些陳年老病,對腰背痛不會引起足夠的重視。等到疼痛難以忍受時,往往已發生了骨折。
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女性在絕經後骨質丟失比較快。因此,對腰背疼痛這樣的「小毛病」,絕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及時查明原因,採取必要的治療措施。像王阿姨這種早年切除卵巢的女性,更要重視。因為研究發現,卵巢切除後性激素分泌急劇下降,並且骨量丟失比自然絕經婦女速度更快。
溫馨提示:骨質疏鬆藥物治療
在人的骨頭裡,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成骨細胞是促進新骨的形成,而破骨細胞是消融舊骨。當破骨細胞功能大於成骨細胞功能,以及骨吸收的速度超過骨形成速度時,骨量丟失加速。就好比一邊在拆牆,一邊在砌牆,拆得多,砌得少,就會出現骨質疏鬆。因此治療骨質疏鬆,有抗骨吸收類藥物與促進骨形成類藥物兩大類。
目前,抑制骨吸收藥物有雙膦酸鹽、降鈣素、雌激素、依普黃酮等;促進骨形成藥物有氟製劑、甲狀旁腺激素、同化類固醇等。如何選用這兩類藥物,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一般來說,老年人骨質疏鬆是由於破骨細胞的能力明顯強於成骨細胞,因此宜應用抑制骨吸收藥物雙膦酸鹽來治療。伴有疼痛的患者可用降鈣素,但疼痛不適癥狀消失後應即停用。
各種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方案,均須以鈣和維生素D的充足攝入作為基礎措施治療。
(文/彭翔 副主任護師 荊州市第二人民湖北荊州)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挺直脊樑享晚年
※孕婦能否打疫苗
※老人護肝六字經
※別把性早熟和生長發育提前混為一談
※別讓輸卵管堵住「好孕」
TAG:家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