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生跑、技術跑,病人不用跑」,遠「醫」也能解近「疾」!

「醫生跑、技術跑,病人不用跑」,遠「醫」也能解近「疾」!

今年9月份,市第三人民醫院和松山湖(生態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組建醫聯體,從醫生培訓、患者轉診等方面開展合作,提升基層的醫療水平。那麼,這種模式現在運行情況如何?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我們一起來看看。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方便群眾就醫

10月12日上午10時30分,松山湖(生態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蘭馨園衛生服務站B超室,B超醫生梁鳳儀和影像技士謝晶正在為患者做檢查,謝晶是該衛生站的員工,而梁鳳儀從三甲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三院)前來坐診,她的到來,直接提升了B超室的水平。

這是醫聯體成立後,三甲醫院對基層影響的一個縮影。

醫聯體成立後,市三院每周定期派慢性病(包括心血管、內分泌、呼吸)、婦產、B超等科室的醫生前來松山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這些醫生的到來,讓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甲醫院的服務。

這些醫生都是利用休班的時間前來,在市三院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不變。舉個例子,市三院的B超室,每個醫生利用休息時間輪流來坐診,這樣既保證了每周都有醫生下來,而且不耽誤本院的工作。

三甲醫院醫生的到來直接提升了基層的門診量。據松科苑衛生服務站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站平時每天的門診量為六十多人次,但一有市三院的醫生坐診,門診量會增加到一百多人次。

全面合作,推進基層診療水平

醫聯體不僅讓患者在家門口看到三甲醫生,還直接提升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的水平。

今年6月份,謝晶和松山湖(生態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十幾名同事一起,被派到市三院,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進修學習。這也是醫聯體合作的重要項目之一。

謝晶的十幾名同事,涵蓋了檢驗、中醫、院感、護理、藥學等專業,以前他們很少有機會和精力到三甲醫院進行這麼長時間的進修。

回顧這段經歷,謝晶說:「進修時每天跟著市三院的醫生一起上班,接觸到了不少疑難病例,也有了上手的機會,所以業務水平明顯提升了。」

謝晶和同事們得到了市三院的培訓,以及三甲醫院醫生的「傳、幫、帶」,市三院的醫生有時間也會給社區醫生講課,這些方式都提升了基層社區醫生的水平。

開展急救聯動機制,開通「綠色通道」

你可能會問了,如果松山湖(生態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診了疑難病患者,沒有條件救治怎麼辦?其實,在醫聯體的規劃中,這些問題已經被考慮在內。

「我們在這裡可以通過內部系統,直接幫患者預約市三院的醫生,患者直接去就診就可以了,很方便。」蘭馨園社區衛生服務站主治醫師陳偉傑在電腦上打開了一個預約轉診系統,上面顯示有市三院醫生所有臨床科室醫生的排班和剩餘號數,填寫完患者的相關信息,即可轉診過去。

今年8月份,陳偉傑接診了一名20多歲的劉姓男患者,該男子患有嚴重的黃疸,衛生站又沒有條件做一些檢測,便通過內部系統,給他預約了市三院感染科的醫生,男子去住院治療,順利實現了轉診。

大醫院本來患者就多,沒有號了怎麼辦?「我們已經溝通過,我可以直接打電話到醫生那裡,可以加號。」陳偉傑說。

市三院黨委副書記楊偉琪介紹,打通信息通道,實現雙向轉診是醫聯體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把醫聯體做實做好的重要支撐。

推進家庭醫生簽約,培養患者基層就醫習慣

眼下,松山湖(生態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辦負責人黃昕還有更多的考慮:「我們正努力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醫聯體打通,通道的上端是三甲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下端是社區的一個個家庭。」

黃昕介紹,這個通道暢通以後,某個家庭成員有了疾病,可以先聯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首診,初步判斷病情,基層如果能治就留下,不能治就通過醫聯體轉診系統幫他們轉診到上級醫院,等到了康復期,在轉到基層治療。

目前,松山湖(生態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在往這個方向努力,但顯然,這條道路困難重重。黃昕介紹,很多居民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了解有限,「我們的醫生利用下班時間,上門去簽約,而且不收費,居民以為我們是騙子,經常被驅趕。上次我們的醫生本來已經簽好了一戶老人,但老人的兒子知道後,打電話來罵人。我們去企業宣傳,被禁止入內也是常有的事。」

此外,醫聯體在東莞算新生事物,黃昕感覺,大多數基層民眾對醫聯體的了解度非常有限,如果他們知道社區就有三甲醫院來的醫生,而且又不用長時間排隊,很多人是不會往大醫院跑的。

所以,松山湖(生態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千方百計讓社區居民知道:三甲醫院的專家確實來家門口了,別再老往大醫院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莞市衛生計生局 的精彩文章:

TAG:東莞市衛生計生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