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如此厲害,為何不取洪秀全而代之?
回到1856年的金陵城(南京),此時刀光劍影,血流成河,無數追隨天王到此地的將士們走到了人生的終點,他們的鮮血順著長江東下,他們的身軀漂浮在清軍江南、江北兩大營的門前,何其的悲慘,何其的令人惋惜。天京事變的爆發,是一場太平天國領導層內部為爭權奪利而同室操戈的一場內鬥,楊秀清及其部屬被無情地殺害,韋昌輝因濫殺無辜而被洪秀全誅殺,太平天國的精華力量損失殆盡,國家元氣大傷,成為太平天國運動史上的轉折點。在這場事變中,沒有正義的一方,因為他們都是為了手中的權力而自相殘殺,唯有石達開是個例外,石達開本來不捲入內鬥,只是因韋昌輝濫殺無辜而回京相勸,誰知韋昌輝懷恨在心,最終釀成更大的慘劇。
天京變亂
天京事變後,舉目望去,太平天國朝中已經沒有能堪當重任,匡扶大廈的治世能臣,洪秀全自己又不理政事,只顧自己的享樂生活,太平天國一時間人心惶惶,政權岌岌可危,此時石達開在眾人的擁戴之下從西征戰場回到天京主持政局,並很快扭轉不利局面,石達開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很多朋友不禁發出疑問,既然洪秀全不理政事,石達開又有如此之能耐且深得眾人愛戴,為何他自己不取洪秀全而代之,領導太平天國的革命運動?小編以粗淺的認識,向各位歷史愛好者談談其中的緣由。
追問歷史
大環境不好,危機四伏。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從安徽前線回京輔佐洪秀全處理國家大事,並很快扭轉了局勢。但是太平天國四面受清軍圍困的局面依然沒有被徹底打破,太平軍真正能夠牢固掌控的城市就只有南京、安慶、鎮江和蘇州,其餘的都是在爭奪當中,時常易手。而此時的湘軍經過連年的征戰已經形成相當規模並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成為太平軍最大的勁敵,曾國藩、曾國荃、李鴻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鮑超、李續宜、李續賓等均是時代著名的帥才和戰將,清軍可謂是豪華陣容,人才濟濟。反觀太平天國陣營,帥才缺少、戰將凋零,能率軍征戰對付湘軍的可謂寥寥無幾,太平天國起義時的著名戰將幾乎都在天京事變中損失殆盡,唯有石達開倖存下來,但也是於事無補,人在朝中,就不能征戰,外出征戰就不能處理國事。後期的陳玉成和李秀成算是比較突出的人物,也是和湘軍主力抗衡的最重要力量,此外太平軍再無戰將和帥才可用,可謂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了。所以太平軍要想打破清軍的包圍是非常困難的,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幾乎成為不可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石達開出走之後繼續征戰,但都是以失敗而告終,不但建立閩浙根據地與天京遙相呼應的戰略目標沒有實現,最後還命喪四川大渡河畔;李秀成、陳玉成率領幾十萬大軍解天京之圍,與九帥曾國荃率領的三萬多湘軍多次激戰卻無法打破包圍圈,可知太平軍的戰鬥力已經嚴重下降,太平天國處境是十分危險的。此時奪權,只會造成內部更大的損失,並加快被清軍剿滅的速度。
太平天國後期年輕的將領李秀成
太平天國後期年輕的將領陳玉成
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自從儒家思想被確定為官方的正統思想之後,忠君觀念就一直流行在整個中國社會,尤其是到了宋朝,理學的出現,忠君、愛國、愛民、責任、義務、節氣成為國人最為看重的品格,並深深紮根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再加上科舉考試與經過理學大師朱熹加工過的四書相掛鉤,每一位學子的心目中都是滿腦子的忠君思想,想讓他們做出違反君主或者上級的事情,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就比如曾國藩為何自己不稱帝取代大清王朝是一個道理,不是沒能力,而是自己不願意,不想做違背自己人生理念的事情,所以他才起來與毀滅傳統文化的洪秀全之流相抗衡。石達開是早期太平天國運動的知名人物,相對於很多出身低微,並且少有讀書識字的領袖們而言,石達開出身良好,也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中過舉人,對儒家經典應該說是非常的熟悉,當然也就不可避免的深受其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觀念的影響,所以他比較忠於洪秀全,忠於太平天國,對革命運動具有歷史的責任感。這一點是有依據的,在洪秀全不理會政事,自己又得到民眾擁戴的情況下他依然沒有取而代之,而是選擇了離開,繼續以太平天國的名義征戰,沒有自立為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忠君愛國
支持奪權的力量有限。自古以來,凡是發動宮廷政變,並成功奪取最高領導權的大臣必備的條件之一就是具有一支堅決擁戴自己的力量,並且選擇適當的時機,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曹丕奪取代漢獻帝的地位,是因為有一幫士族門閥出身的將領擁戴;司馬炎奪取曹魏的天下也離不開如賈、鍾之大家族的支持;劉裕取代東晉就明顯得益於身邊一幫庶族地主們的幫助。如果翼王石達開想取代洪秀全的位置,身邊是否有一群擁戴自己的「死忠粉」呢?團結在自己周圍的高級將領和朝中大臣又有多少呢?這一點很值得懷疑。石達開常年外出征戰,朝中之事都由東王楊秀清處理,石達開在朝中幾乎沒有什麼親信,況且石達開也不是拜上帝教真正意義上的創始成員,他是受到洪秀全和馮雲山的邀請而出山輔佐大業的,在拜上帝教的會眾中少有支持力者,也沒有多少發言權,這一點在他離開天京之後跟隨在身後的知名將領寥寥無幾便可略知一二。如1857年6月9日,石達開率領軍到達安徽無為州,清方福濟,鄭士魁等的奏摺中稱:"茲據無為州在籍教諭征煥等稟稱:五月十八日(即1857年6月9日)石逆由金陵帶其黨與數千,道經該州前往上游,到處張貼偽示,傳諭各賊。察其詞意,因洪逆疑忌過甚,懼害脫逃。"(此奏摺原件保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石達開雕像
再者,經過天京事變之後,除了石達開和陳玉成,眾多高級將領可以說是離心離德,各有各的小算盤,大將李秀成一心一意的經營蘇南地區,幾乎不再理會天京之事,李世賢也是追隨李秀成左右。如果此時石達開起來奪取政權,陳玉成也許會支持,其他的支持者將會很少,那麼很快自己就會陷於孤立局面。
太平天國領導集團
拜上帝教的建國理論作怪,奪權理論不足。這個所謂把西方基督教的普世思想和中國傳統儒家大同思想結合起來的拜上帝教,是早期太平天國運動的組織機構和領導機構,也是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的理論依據。在拜上帝教內部,會員都是以兄弟姐妹,叔侄姑父之類的親情關係互稱,儼然就是一個大家庭,這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與西方思想相互碰撞的產物,它只能存在於特殊的環境,針對特定的人群。拜上帝教思想中的許多元素根本無法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融合,例如禁止偶像崇拜、禁止祭祀之類的做法就受到很多士紳的批評的攻擊,因此它幾乎得不到知識分子和其他主流社會成員的擁戴。石達開若是奪取政權,那麼建國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呢,如果是拜上帝教,那麼幾乎不會得到知識分子的擁戴;如若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那麼石達開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劇照
總而言之,太平天國處境險惡,拜上帝教建國理論不科學,自己又滿腦子的忠君愛國思想,身邊支持自己的鐵杆盟友又寥寥無幾,此時若是奪取政權就只會引發更大規模的內鬥,加快革命失敗的步伐,自己也將淪為太平天國歷史的罪人。所以在洪秀全不理會政事,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情況下,石達開選擇離開天京出走是正確的選擇,也是當時唯一可供選擇的方案。
石達開受刑
編輯:桂史君
喜歡桂史君文章的朋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謝謝!


※太平天國起義失敗,背後竟是因為此人在搗亂
※合上歷史課本吧,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洪秀全!
※此人是太平天國里的掃地僧,曾國藩:若被洪秀全重用,滿清必亡
※清史探秘:洪秀全能夠火,離不開自己的三次大忽悠
※洪秀全竟腐化到這程度,兩千多美女侍候,11年沒出過門
TAG:洪秀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