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牛哥與1950-70年代台灣的政治漫畫

牛哥與1950-70年代台灣的政治漫畫

撰文:沈巍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

1

台灣女作家三毛曾回憶自己在台北市中正國民小學上學時,每學期伊始都有一次校際的同樂會,在三毛10歲或11歲的時候,被老師指定在話劇中演一個「匪兵乙」的小角色,在排練過程中愛上飾演「匪兵甲」的男生。

那是1953或1954年。「我的工作便是蹲在一條長板凳上,一大片黑色的布幔將人與前台隔開。當牛伯伯東張西望的經過布幔而來時,我就要虎一下蹦出來,大喊一聲:『站住!哪裡去?』有匪兵乙,當然,也有一個匪兵甲。甲乙兩個一同躲著,一起跳出去,一齊大喊同樣的話,也各自拿著一支掃把柄假裝是長槍。」

這出話劇叫「牛伯伯打游擊」,原本是連載於《中央日報》的系列漫畫,在1950年代的台灣盡人皆知。漫畫故事的主人公牛伯伯是個善良老實的中國百姓,1949年中共執政後被當做「國特」,又陰錯陽差加入了反共的「游擊隊」,經過許多鬧劇式的巧合成了打「GF」的傳奇英雄。

《牛伯伯打游擊》第6冊封面,中央日報出版社發行。

敵對雙方打得你死我活暴力相向的題材進入小學校的文娛排演,是反共抗俄風潮湧動全島的一個縮影。1949年政權更迭,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以蔣中正為首的官方高層反省失去大陸的教訓,認為宣傳對民心士氣產生的影響在戰局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論者提出,蔣介石第一次公開提出「反共抗俄」是在1949年10月9日發表的《國慶文告》上:「而反共抗俄,實為我中華民國存亡,三民主義成敗的決定關鍵」。1952年10月6日又發表《反共抗俄基本論》,1956年12月出版《蘇俄在中國》,系統闡述這一理論。 自此,在頻繁的節日、紀念日慶典上,從元首至各層官方政要都會發布反共抗俄的全民號召,激勵全島人民的鬥志,描繪打回大陸的前景。

反共抗俄成為台灣的基本國策,從理論的形成到各方面政策的出台、機構的成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層面都有一個立體推進過程。國防部設立了軍中文藝獎金,扶植了很多軍中作家寫作反共文學,恢復軍中政工制度,並在國防部下設立總政治部,以蔣經國任主任,負責軍隊思想工作。1950年成立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徵選鼓勵反共歌曲。1951年創立政工幹校,專門培養文學、藝術、影視領域的政黨幹部。1955年蔣介石又提出「戰鬥文藝」的號召,確定了台灣文藝界的整體基調。在官方的大力倡導下,民間文藝組織也積極響應,以反共抗俄為主題的演出、展覽、評獎、會議、考察層出不窮,決定性地影響了這一時期台灣的社會心理和文化風貌。

官方的強力引導伴隨著政治高壓。國民黨政府執行《懲治叛亂條例》以及《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的40餘年,被稱為「威權時代」、「白色恐怖」時期,很多文化產品成為宣傳工具,帶著官方政見的烙印。國民黨高層將失去大陸的主要原因歸結為自1930年代愈演愈烈的左翼文學思潮和作品對群眾思想的影響,也由此格外強調通過文藝進行宣傳並面向民眾的重要性。漫畫本身具有的通俗、形象、善於諷刺的屬性使它成為更方便的宣傳武器。漫畫家牛哥的走紅以及「牛伯伯」系列的轟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牛哥最早在《中央日報》發表的系列漫畫《解放了的牛伯伯》,從1950年11月5日起連載近一年, 是描繪解放後的中國大陸社會動蕩、貪腐盛行、民不聊生慘景的宣傳漫畫,也是漫畫人物牛伯伯的第一次在台灣亮相。故事發生在廣州,牛伯伯是個中年鰥夫,「標準的小市民」,幻想解放後能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結果卻目睹了裁員、失業、無米下鍋等慘狀,「GF」統治下的大陸成了人間地獄,牛伯伯顛沛流離,到處受欺負。

漫畫研究者洪德麟描述牛伯伯「大頭光凸,一副愁眉苦臉,頂著三根枯草似的頭髮,兩個暴牙突出,一身窮酸的民初裝扮,一雙特大號美軍軍鞋,還在鞋頭加了塊補丁」。牛伯伯長相滑稽,性格也膽小怕事、得過且過,沒有任何英雄特質,卻因巧合屢屢被推到風口浪尖,演出一幕幕笑鬧喜劇。例如窮得一文不名,唯一的棉被也被拿去「支前」時,牛伯伯想跳樓自殺,卻被「匪兵」誤以為在偷看指導員太太洗澡,被抓進公安局。拘留所雖然環境糟糕,卻有飯吃,好過挨餓;在一片貧窮飢餓聲中,有一個叫「人民俱樂部」的高檔娛樂場所,牛伯伯在這裡做工,卻把斯大林的肖像掛倒了,讓老闆在蘇聯人面前狼狽不堪……

繼《解放了的牛伯伯》之後,牛哥很快創作了續篇《牛伯伯打游擊》,從1952年10月至1955年1月連載於《中央日報》,歷時兩年多,篇幅更長,人物更多,戲劇衝突更強。這部漫畫極為轟動,給作者牛哥帶來了巨大的知名度,報紙爭相約稿,當時台灣全島有日報八家,晚報一家,牛哥創作的不同漫畫作品可以在四家報紙同步刊載,盛況空前。

《牛伯伯打游擊》的故事開始於抓「國特」的風潮,主人公牛伯伯即將被當做「國特」槍斃,途中遇到空襲警報,押送牛伯伯的士兵都躲入防空洞,牛伯伯僥倖逃生。這次他無法再繼續從前的生活,躲進山裡,遇到一支反抗zhong共政府的游擊隊,游擊隊長鍾正華是一名有思想有覺悟的青年大學生,也是漫畫中第一個高大英俊的正面形象,作者讓鍾正華在眾人面前做了一場佈道:「我在收音機內曾聽蔣總統的廣播,說:今天的戰爭,是反共抗俄的戰爭,是我們愛國保家,反抗侵略,求得中華民國的自由平等的戰爭,所以我們無分男女老幼,不論黨派嫡系,都應該在政府領導之下,統一意志,集中力量,節衣縮食來完成這偉大的使命。」這段話強調國共之戰並沒有結束,正統領導權仍在國民黨一方,反攻勢在必勝,牛伯伯感動得掉下眼淚,決定參加游擊隊,開始「打游擊」。

《牛伯伯打游擊》

牛伯伯參加的游擊隊是平民自發組織的反政府武裝,游擊隊在山上過著其樂融融、妙趣橫生的集體生活,與「匪區」的愁雲慘霧完全是兩種不同空間。「以寬大與殘忍對照,以自由與集權對照,以事實與虛偽對照,以安定與恐怖對照,以理智與瘋狂對照」是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編印的《宣傳手冊》中制定的5項宣傳原則,「戰鬥文藝」遵循此二分法,呈現出敵我涇渭分明的特色。 而非黑即白的誇張形態是漫畫最擅長的。

冷戰開始,「鐵幕」落下,台海兩岸信息隔絕,「游擊隊」兼有國民黨軍隊和平民的雙重身份這一想像為蔣中正的反攻藍圖提供了極好的素材,既表明國軍在大陸力量猶存,又暗示著反共力量可以像種子一樣不斷生長壯大,吸收平民加入,形成全國規模的聲勢。關於反共游擊隊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

「本報訊:據軍事發言人說:我政府自獲悉FG進入北韓參展後,為牽制匪軍大規模進入韓境,已分令大陸遊擊部隊加強匪後活動,牽制匪軍北調。刻在華北華中一帶游擊健兒日益活躍,屢予GF重創,東北長白山一帶游擊部隊亦乘FG調動之際,在該區展開突擊及破壞活動,FG內憂重重,恐慌萬狀。」

「中聯社敵後消息:我滇西遊擊隊獨立第**支隊長史**率領三千健兒,自九月初向騰衝以南梁河、南甸、盈江等地突擊以來,極為得手,總計騰衝外圍地區,與匪軍作戰,前後共達千餘次,擊斃匪軍五百餘名,摧毀敵方行政機構五個以上,所到之地,民眾無不熱烈歡迎,給游擊隊以種種方便與協助。

粵北反共游擊隊以實際行動,慶祝雙十節,於十月九日深夜,某部突擊隊**人,潛入韶關市,在市內河西區,展開劇烈攻擊,並於動手之前,將河上兩座浮橋拆去,使河東之匪,無法過河聲援然後將該區匪武裝消滅,將匪經營之『廣大油廠』、『大眾煙廠』、『民生米廠』、『解放被服廠』,及公糧倉庫等共計十餘所放火焚燒,大火燃燒整夜,匪方損失偽幣千億以上,游擊隊獲得糧食武器彈藥甚多,於任務完成後,安返基地。」

「粵北武嶺山區反共游擊隊**部*百人,本月十七日突襲曲江市郊之匪兵工廠,游擊隊以壓倒火力,擊斃守廠匪兵四十餘人後順利進入廠內,廠內匪武裝妥之機槍彈藥等大批,均被游擊隊虜獲運回基地。(中聯社)」

「軍聞社訊:各界捐贈游擊隊醫藥費之處理問題,各有關機關代表,昨日特假軍友總社舉行座談會,到總政治部、社會處、軍醫署等各機關代表二十餘人……」

大量新聞文案都在強調「游擊隊」不僅存在,而且有組織,有番號,與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保持密切聯繫,在島內發起的捐贈行動最直接地把台灣和大陸聯繫在一起,是台灣參與反攻以及勝利想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牛伯伯打游擊》的漫畫里,游擊隊每天做的是襲擊「匪兵」和蘇聯人、攻打鄉政府、暗殺「匪兵」軍官、炸毀鐵路和倉庫、獲取槍支和糧食、召集更多人加入游擊隊。漫畫還告訴讀者,在共產中國還有6萬國民黨正規軍也在打游擊,在平民游擊隊和「匪軍」交戰的危機時刻,國軍游擊隊從天而降,重創「匪軍」,國軍帶領游擊隊不斷大獲全勝,游擊隊越來越強大。這些情節的大部分想像依據來自當時對游擊隊的新聞報道。

2

作者經歷與自我形塑

《牛伯伯打游擊》是成功的宣傳漫畫,但與同期其他作品想比,卻有著不安全的特質。漫畫中的壞人——「GF」是絕對的壞,但好人卻並不是單純的好,「游擊隊」中每個成員都有與「GF」不共戴天的仇恨,其中幾個主要人物都相繼被作者發展成系列漫畫的主角。田崎是個穿長衫戴眼鏡的讀書人,綽號「四眼田雞」,因足智多謀作了游擊隊的參謀長;牛和尚本來就是和尚,因「GF」逼他吃狗肉所以參加游擊隊;戴瓜皮帽留八字鬍的鄉紳綽號唐伯虎,他與「GF」最大的仇恨是軍官「朱賽德」強姦了他的姨太太;年輕漂亮、潑辣任性的牛太妹因為父母作為「反革命」被殺害也加入了游擊隊,還組成了一支「娘子軍」……

在此已經可以看出牛哥筆下主角的一些特質,他們不是大義凜然的英雄,更接近於時代的投機者,或貪生怕死,或好逸惡勞,或有些好色。牛伯伯僥倖求生的做法使他成為反共英雄,這使「牛伯伯」系列漫畫不可避免地散發著黑色幽默氣息,作者筆端帶刺,旁逸斜出,他筆下的人物和他本人一樣,都不是循規蹈矩的馴服角色。

這時候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牛哥其人和他的經歷。除了畫漫畫,牛哥還有另一個技能:寫小說——冒險、探案、奇情、俠義,多是現代題材的通俗小說,最適合發表在晚報或休閑刊物上。發表小說時,他以「李費蒙」或「費蒙」為筆名,這個名字幾乎和「牛哥」一樣出名。「他用一隻手畫漫畫,另一隻手寫小說」,這是柏楊對牛哥的標誌性概括,幾乎人人提起牛哥必引此句。對牛哥,柏楊還有更汪洋恣肆的溢美:「在他的漫畫獨霸文壇的時候,他的小說也同樣獨霸文壇。40、50、60年代,不但是牛哥漫畫的時代,也是牛哥小說的時代。他自己寫小說,自己配插圖,至少同時在四家報紙上連載,朋友們當時就驚異,他哪有那麼多時間寫?又哪有那麼多時間畫?一直到現在,這個疑問仍然存在!何況,牛哥在作家群中,以好玩聞名於眾,他又哪裡來的那麼多時間玩?我只能總結一句話:他是一個奇才!」

「李費蒙」不僅是個筆名,也是牛哥最常使用的名字,簽署版權協議和法律文件都是以此落款。其實牛哥的本名是「李敬光」,祖籍廣東番禺,祖父生於清咸豐年間,因家境貧困,作為華工曾先後赴美國修路,南洋開礦。回鄉後娶祖母。祖母身材高大,相貌醜陋,心地純良,被牛哥稱為「大腳祖母」。

牛哥對祖父姓名的記憶來自家中的神主牌位,上書「李公振康」。祖母姓名則從未聽聞。初到台灣時申請居民身份證的表格上要求填寫三代姓名,因粵語稱祖母「阿媽」,牛哥就杜撰祖母姓馬,為「李馬氏」。祖父40歲時又娶一房姨太太,牛哥稱為「小祖母」,大腳祖母和小祖母各生子女八名,家族龐大,在牛哥一代有十二叔,十六姑姑的盛況。

經過祖父母的辛苦經營,李家家道殷實,搬到香港定居。牛哥父親李冠球生於1900年,為大腳祖母所生幺兒。李冠球很得父母寵愛,兼以身材高大,相貌英挺,綽號「昇君」,廣東話紈絝子弟之意。1918年李冠球娶妻楊湘雲,生子女九名,由長女至老六生於香港,屬英籍香港人,第七、八、九名子女生於中國內陸,中國籍。牛哥1925年生於香港,是家裡第四個孩子,母語是粵語。

雖生於富家,牛哥稱自己童年生活黯淡,「父不疼母不愛」。牛哥母親楊湘雲生於1900年,與丈夫同齡,牛哥對母親的描述是「大腳娘子,嬌小玲瓏的美人,念『聖瑪利書院』,讀洋書的,該校的制服是『小鳳仙裝』上衣,長裙,十分時髦,該算是當年蛻變時代的新女性衣著」。雖然受過教會學校的西式教育,楊湘雲也受家庭影響,篤信佛教和風水,牛哥出生的1925年,李振球娶一吳姓女子為妾,使楊湘雲大受刺激,請風水師占卦算命以驅逐「狐狸精」,得出結論新生兒命帶桃花,給父親引妾入門。母親因此遷怒,對這個兒子十分薄待。「牛哥」這一筆名來源,因為出生年是牛年,也因為母親動輒罵他「牛命」,命中帶苦之意。

文字中每提到父親,牛哥必冠以「昇君」二字,調侃之外,也有很多矛盾的情緒。「昇君」自幼養尊處優,花錢如流水。少年時代就讀於英人開設的「皇仁書院」,養成洋派習氣,對各種社團活動「照單全收」,愛唱「廣東大戲」,尤愛繪畫。畢業後先是供職於薪資優厚的香港水務局,每日駕駛敞篷私家車上下班,時髦而闊綽,後服務於英商太古洋行。

父親納妾讓牛哥童年生活有些苦澀,卻也無形中使牛哥感染了傳統中國男子的性別優先意識,「命帶桃花」先是牛哥用來自嘲,後來已成為自我欣賞之詞。同時牛哥兄弟的繪畫天賦,多半來自「昇君」的影響。牛哥到台灣後名聲大噪,成了報界寵兒,兼之英俊外貌、時髦的髮型衣著,以及洋派作風,屢屢因花邊新聞成為關注焦點,正好複製了精力充沛、交遊廣泛、花天酒地的「昇君」形象。

3

遷居、戰爭與身份認同

牛哥生於英屬殖民地的香港,一生使用英國護照。6歲時父親李冠球被派往內地做保險貨運業務,牛哥全家搭乘太古洋行的客貨兩用輪船到了上海,後又遷往到長沙和武漢。牛哥是在長沙入小學接受國民教育的,香港人在湖南人中間受了一番語言不通的折磨。「記得小學課本里有一頁『看見國旗敬個禮。國父遺像鞠個躬。』到這時候我才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國旗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國父是孫中山先生。」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牛哥有三年時間寄居在香港伯父家,這時的香港沒有炮火,只是物價飛漲,作為直接受西方文明浸染的現代都會,香港對牛哥有很深的影響,成了他後來寫小說經常用的背景。60歲以後的牛哥有了撰寫家族史和自傳的想法,1984年4月英國外相賀維訪問北京後,在香港發表聲明,宣布英國放棄1997年以後對香港的主權,這件新聞刺激了身在台灣的牛哥。到1989年,牛哥寫了「家族傳奇」系列文章,並配以插圖。這些文章或親歷、或聽聞、或想像地記述寫了祖父祖母的艱辛創業、父輩的風流韻事,對作者自身歷經戰亂屢次遷居的經歷和奇遇敘述詳細,也頗多個人英雄主義和傳奇色彩的描繪。牛哥的家族史寫作被放在「傳奇小說」欄目,似不被視為純紀實作品。也許因為常年撰寫諜戰探案奇情小說養成了作者天馬行空和誇張的文字風格,但目前為止,這些文章仍然是牛哥對家族和個人經歷最直接最完整的文字記述。

牛哥在回憶中說,抗戰是自己「與漫畫結緣」的契機。1940年牛哥從香港回到漢口,一家人住在漢口英租界。學校的美術老師徐老師組織學生成立「小鬼隊」,上街畫宣傳壁畫,牛哥也在其中。有一幅畫「原圖是徐老師用鉛筆勾畫的。畫一個日本兵跪著,各種不同身份的中國人,工、農、兵、學、商,用刀用槍去劈去刺」;「代表中國人團結的漫畫是站滿了人的萬里長城,城牆上有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字樣,抗戰到底,擁護蔣委員長……等的標語」;「最有意義,是我畢生難忘的一幅漫畫是把中國的地圖繪成一片桑葉,日本的三個海島長長的連在一起變形繪成蠶蟲,蠶蟲的眼睛就是紅疤的太陽旗」。

「徐老師說:憑四萬萬五千萬個人團結在一起,每人吐一把口水就可以把日本的三灶島淹沒了。這些都是繪製壁畫的靈感。」1987年紀念抗戰五十周年,牛哥畫了一幅漫畫再現這個場景,牛伯伯代表作者自己,在繪製跪著的日本兵,身材高大、繪製青天白日旗的男子是回憶中的徐老師。正義在多數人手裡,人多力量大,是抗戰宣傳漫畫的一個主題,等牛哥到台灣,這個創意被顛倒過來用於節育宣傳,這是後來的事情。

1987年牛哥作紀念抗戰50周年專輯,圖為回憶中的街頭漫畫。

4

美援與農復會工作

日本投降後牛哥一家陸續遷往廣州,牛哥先後在《環球日報》、《華南日報》謀生。這期間牛哥創作了兩個漫畫人物,牛伯伯和牛小妹,牛小妹是到台灣之後改的名字,在廣州時這個形象叫孖辮女,「孖」是粵語「雙」的意思。「『孖辮女』的名稱是經由報販的要求,他們仍需要在粵語地盤上爭取報份」。

抗戰雖結束,國共內戰卻爆發了。人心惶惶,每日的話題無非是去哪裡逃難。牛哥一家作為軍官家屬已經準備遷往台灣,這時候一個美國人拜訪牛哥,名片上印著英文名Good Friend,中文名音譯「顧福林」,以及J. C. R.R.。

J.C.R.R.是「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標誌,簡稱「農復會」,是「馬歇爾計劃」的一部分,主任委員是蔣夢麟。「『顧福林』負責的是電化教育。所謂電化應說是科技傳播。當年電視尚在起步,收音機仍採用真空管,中國農民十有八九是文盲,文字宣傳不夠普遍,顧福林企圖用漫畫作為教育工具……他看中了《華南日報》中的『牛伯伯』和『孖辮女』,認為這兩個漫畫人物可供作農村教育宣傳」。

1949年8月29日,24歲的牛哥帶著新婚妻子項美湄坐農復會包租的一隻客貨兩用船前往台灣,這是牛哥生命中的第三個牛年。9月1日農復會一行人登陸高雄,辦公地點和住處都在西子灣,後來的蔣公紀念別館,當時是美國海軍情報單位的招待所,院門口懸掛兩幅醒目的旗幟,一邊是青天白日旗,一邊是美國星條旗。兩幅旗幟合在一起,印著「中美合作」盾牌就是農復會的標誌,1950年代的台灣這個標誌隨處可見,出現在所有美援物資上。

「農復會是一個使用美金為底薪的機構,待遇不受貶值影響,被視為『金幣待遇機構』。」當時牛哥的月薪340美元,相當優厚,工作強度也很大。「由廣州市進入農復會開始,即利用『牛小妹』這個卡通人物製作『鄉村衛生教育』挂圖、其中防治疾病尤為重要,如砂眼、肺病、口腔衛生、癬疥等等,整套挂圖的名稱叫做『看不見的敵人——細菌』」。

農復會的「電化教育組」後來搬到台北「聯合大樓」,地點在總統府斜對面。用農復會的高新牛哥輕鬆置房安家,生了兩個女兒。工作對牛哥來說比較單調乏味,農復會發行了很多小冊子,牛哥要繪製封面和內頁的說明性圖畫。《怎樣栽培黃色種煙草》,《怎樣防治煙草害蟲》,《怎樣栽培鳳梨改良種》,《倉庫害蟲防治淺說》、《氰氮化鈣肥料淺說》、《如何處理污水》、《如何選擇種豬》、《如何防治豬蛔蟲》、……內容從作物栽培、病蟲防治、禽畜飼養、衛生常識不一而足。當時台灣大力發展養豬業,經常需要畫豬,是牛哥對農復會工作的一個感慨,寫實風格畫膩了,就把豬畫成擬人卡通。

農復會的工作

大陸人員的湧入使台灣人口短期暴漲,「美國委員菲平下令要做『節約人口』宣傳,他要繪圖組畫一艘大輪船,船身註明『台灣』二字,船上是人疊人、人擠人,船緣已壓近水平線,人口再增加勢必壓沉,這圖畫要製造幻燈片、印刷品、海報、傳單、電影院廣告時間放映,海報傳單到處張貼」。美國委員的創意顛覆了抗戰漫畫人多力量大的理念,卻讓牛哥感到「和抗戰期間的宣傳手法沒有兩樣」。

農復會發行一份半月刊《豐年》,設有世界動態、地方通訊、農業生產、婦女與家庭、兒童天地、長篇小說等欄目,每期都有一頁「豐年漫畫」,牛哥畫了「牛大姐」系列,外形健美、性格開朗的「牛大姐」逃婚離家,四處找工作,由不識字的農村少女變成一個有知識的摩登女郎,獲得了年輕有為的唐醫生的愛情,無形中宣傳了講衛生、不要迷信、婚姻自主等觀念。《豐年》封面上印著「農民之友,生產之道」幾個字,作為一份面向農民的刊物,同樣用了大量圖畫和照片,美術設計和漫畫版彙集了楊英風、吳廷標、劉成鈞、梁乃予、張尼等很多畫家,內容會在倡導觀念的同時加入官方的反共宣傳。例如吳廷標繪製的一幅為新生兒注射疫苗的單幅漫畫標題是「未雨綢繆,預防注射;反攻大陸,努力生產」,畫面中農舍門框上貼著「反共抗俄必勝」的楹聯。 「牛大姐」系列在同時期漫畫以及牛哥本人作品中,都體現了少有的單純。

5

報紙托起的明星

牛哥在一篇回憶中說:「由於農復會工作只是一個刻板的『文教』工作,無法發展我的特長,我仍有著向報館投稿漫畫的興趣。恰巧那時候中央日報增設有漫畫周刊,由梁又銘、梁中銘昆仲主編。筆者親往拜訪並說明了投稿的意願。梁氏昆仲來台前曾在廣州看過我的漫畫,表示歡迎我加入他們的陣營」。

牛哥自來台後在農復會工作的時間是1949年-1956年,「刻板」的工作並沒有佔用他的全部精力,也正是在這段農復會時光牛哥同時為報紙畫漫畫,發揮在當時最穩妥便利的反共抗俄主旋律,除了已經成熟的「牛伯伯」和「牛小妹」,又創作出幾個鮮明的漫畫形象,形成了牛哥漫畫系列的主要班底。其中最著名的是:

1、老油條。

《老油條畫傳》自1952年起連載於《大華晚報》。開篇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是被匪竊據的大陸某都市」,「時間是『三反』、『五反』劇烈展開的時候,工商界人士都慘遭迫害」。「老油條」是個旅館老闆,將自己的「牛記大旅館」改名為「前進旅館」,為了保住產業,發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比起「牛伯伯」系列,《老油條畫傳》減少了血腥衝突,增加了很多詼諧,老油條有個兇悍的妻子名叫「財多」,財多又丑又胖,卻有一個妖嬈又有手腕的妹妹「小艷」,老油條怕老婆、財多彪悍吃醋、小艷利用男人不擇手段,這些都是故事中最突出的喜劇元素。

2、四眼田雞。

四眼田雞與牛伯伯聯手打游擊後,牛哥又在《民風畫報》上連載了以這個人物為主角的《四眼田雞畫傳》。《民風畫報》1953年創刊,由報人張我風發行,牛哥的長兄李敬洪主編,是一份8開的大型畫報,每冊售台幣4元。《四眼田雞畫傳》的主題是「GF」在農村的清算,四眼田雞參加游擊隊之前住在「田家莊」,是大戶人家、書香門第,家道富足,生活愜意,「解放」的到來使田家莊變成地獄,四眼田雞一家被清算,家破人亡,四眼田雞因為風流瀟洒,被保安大隊長的妹妹看中,根據「新婚姻法」,必須結婚,四眼田雞隻好裝瘋逃出了田家莊。

3、牛老二

《民風畫報》上的《四眼田雞畫傳》為了表現「清算」的慘無人道,情節設置十分悲慘,四眼田雞祖父和父親被殺,妹妹被搶,自己被迫出逃,情節悲慘,笑料全無,很快被《牛老二散記》取代。「牛老二」系列被牛哥稱為自己首創的「評論體漫畫」,沒有情節,而是從記者牛老二眼中看各類社會新聞,用大量文字來表達作者的意見。例如,1953年台灣社會對是否該簡化漢字有過激烈爭論,當時任黨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羅家倫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上提出報告,提倡簡化漢字,使大眾易學,並非破壞文化,而是順應時代潮流。 這一提議引來激烈反響,立法委員106人聯名發表意見書,認為簡體字毀滅中國文字、破壞中華文化、危及國家命脈,提出《文字制定程序法》以固國本。 《牛老二散記》應時而作,用一隻眼的變形人、暴露的色情畫諷刺「簡化」,把提倡簡體字的羅家倫的名字寫在烏龜殼上,最後加上口號:「我們要做的事情正多著呢!一切力量應擺在『反攻大陸』上面!」

「牛老二」的評論漫畫還出現在1953年的《民族晚報》上,題為《牛老二日記》和《牛老二信箱》,這是取材於時事新聞、表達作者意見的一個系列。1954年夏天,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特大水災,台灣成立了「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發起對大陸的捐助,旨在發揚台灣政府維繫大陸人心之道,同時強調「GF」的暴政,是造成天災的基本原因」。 《牛老二日記》畫了有鐮刀斧頭標誌的魔爪和青面獠牙的「GF」,面對洪水滔天的慘景,以及印有青天白日旗的救濟糧,文案是「由於GF建設無能、幹部腐化,今天又釀了一場大水災,多少同胞又在啃樹皮草根了!我們今天在台灣,是為解救大陸同胞而戰!」

台灣時政新聞中少不了反共,同時「牛老二」也是牛哥作品中最貼近台灣社會的一部。1954年台灣省教育廳曾規定公共及娛樂場所禁播日本歌曲,一位台灣議員因自己經營一家日式茶室,一再提議解禁日本歌曲,「牛老二」有一篇專諷此事,連茶室的名字「銀河」都醒目地標出。在「牛老二」系列中經常可以看到具體真實的地名和人名,台北車站廣播太吵,新生南路一段有糞便無人清理,市立松山圖書館開放時間太少,市民建議改善……大量民生瑣聞,乃至失物招領都成為「牛老二」的直接素材。

4、楊經邦

1953年12月牛哥開始在《中華日報》連載《楊經邦畫傳》,主人公「楊經邦」諧音「洋涇浜」,穿西裝打領結,是一家洋行的小職員,楊經邦的太太本來姓馬,為了模仿影星歐陽莎菲,改名歐陽菲菲;夫妻有一對雙胞胎兒女,也都取了漂亮的洋名字,男的叫「約翰」,女的叫「露露」;家裡的寵物狗叫「達鈴」(darling),只有它才是一隻地地道道「洋狗」。「洋涇浜」本來指租界華人說的蹩腳洋文,牛哥在「楊經邦」系列中放棄了反共抗俄的官方宣傳話語,筆鋒一轉,開始諷刺小職員階層追求虛假洋派的「假洋鬼子」作風。楊經邦在公司受老闆的氣,還要想方設法討好老闆,他的太太一心嚮往電影明星的奢華生活,許多笑料極富生活氣息,在當時台灣社會中有很強的現實指向性。

1950年代牛哥的漫畫創作作品極其豐沛,《自立晚報》刊有「牛小妹」、「小阿飛」、「風騷鬼」、「西遊幻記」、「老牛夜畫」系列,《民族晚報》刊有《牛和尚》、《鐵牛畫傳》、《漫畫大師》、《小心心》等。這時候牛哥也寫出了他最有名的小說《賭國讎城》、《情報販子》、《職業兇手》、《亡魂記》、《大小姐與流氓》、《駱駝奇案》等等,並在每部小說連載時都配以插圖。

牛哥喜好交際,在社會活動中一直非常活躍。勞軍曾是台灣的全民文藝活動,國民黨政府號召文藝到軍中去,無論演藝圈還是文化界人士都通過勞軍建立關係、發展人脈、擴大影響。1954年牛哥與長兄李敬洪自組「兄弟勞軍團」,邀當紅女星穆虹、吳驚鴻、張仲文、黃曼、司馬音加入,陣容強大,非常引人注目。1950年代台灣以節日慶祝、紀念日宣傳、勞軍為目的的演出活動極為頻繁,《牛伯伯打游擊》、《老油條》、《牛小妹》都曾編排話語上演。除了劇場演出,牛哥還嘗試寫劇本拍電影,他自己的小說《賭國讎城》、《情報販子》等多次被拍成電影。1959年中國製片廠投資拍攝了牛哥編劇的反共題材電影《浩劫鴛鴦》,牛哥在其中擔任了主演。

這時的牛哥也不斷成為新聞熱點。1954年牛哥與《中國新聞》發行人唐賢龍互告誹謗罪鬧入法院,牛哥也由此發起反對「內幕」的「文化清潔運動」;1955年牛哥在每年慶祝「光輝的十月」的全省運動會上認識了馮庸將軍的女兒馮娜妮,兩人陷入熱戀;1956年牛哥與香港影星鍾情一同出遊,事後鍾情稱牛哥「挾持」,並將對方告上法庭。此事在報界引起軒然大波,法院判牛哥「妨害自由」,入獄六個月,後以交納罰金代替。 因為「行為不檢」牛哥辭去農復會的工作。一樁風流韻事使牛哥的漫畫被報紙排斥,也失去了農復會的高薪。到1993年,牛哥在歐洲旅行時接受了一次採訪,透露說「和鍾情約會,是我個人的《羅馬假期》,不幸她當時也是未來國家元首追求的對象,而她不該把對方的約會給忘了」。但就在「鍾情事件」同年底,牛哥與馮娜妮結婚,婚禮由於右任主持,很多社會名流到場,十分風光氣派。婚後馮娜妮自稱「牛嫂」,為牛哥生了兩女一子,成為台灣文化界為人羨慕的「神仙眷屬」。這樁婚事客觀上為牛哥打開了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廣泛的社交網路,在軍政界擁有更多信息資源,成為與官方若即若離的自由職業者。牛哥牛嫂皆豪爽好客,喜歡在家中擺酒席,地處台北仁愛路的牛哥家常常高朋滿座,有文人畫家,娛樂明星,也有軍官政要,蔚為一景。

後來牛哥將喝酒宴客交友的經歷寫成系列文章,配以趣圖,戲稱「酒鬼仙」。在諸多酒友中最有名的一位是武俠小說作家古龍,牛哥認識古龍時,後者才20出頭,為生計有時要為諸葛青雲、卧龍生做槍手,也曾為牛哥捉刀代筆一次。「古龍經常在我家走動,在他的內心之中原因甚多,想學習我的寫作經驗,想多結識各方面的朋友,最大願望是希望我能推薦他的小說稿在報紙上連載」,後來牛哥將古龍推薦給《自立晚報》連載了第一篇小說《彩環曲》,也見證了古龍式短句的誕生,最初實是為了多算稿費。那時古龍寫稿按冊計稿酬,三萬字一冊,標準稿紙50頁,古龍使用「流行·蝴蝶·劍」式的短句,結果「一張稿紙看不到有幾個字,有些人批評那不是武俠小說,而是新詩。……但是誰做夢也不會想到,這種新詩體騙稿費的做法還成為時尚」。相貌奇特、身材矮胖的古龍非常入畫,他潦倒時結識牛哥,不僅是牛哥座上常客,每當牛哥需要畫好酒、好色、貪財的形象時,古龍就成為第一人選;牛哥系列漫畫中有個叫「阿當」的小男孩就是兒童化的古龍,而《神仙世界》系列中則有一個西裝革履的成年古龍。古龍嗜酒放蕩,每因私生活問題被拘,總是牛哥親自去保釋,古龍深感牛哥為人義氣,稱牛哥為「通天教主」。

牛哥喜歡用漫畫挖苦老朋友古龍

(作者授權刊發,因篇幅原因有刪節,注釋略去。原文《異星:牛哥與1950-70年代台灣的政治漫畫》,見《新史學》第八卷,中華書局20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1953-1954:「水鬼毛人」謠言在安徽
托克維爾時刻和民主的危機
「了解之同情」與陳寅恪的治史方法
弱者的抗爭——美國民權運動中的女性
諾貝爾文學獎「陪跑聯盟」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