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不能忽視睡眠問題
胡大一
熬夜,睡眠不足,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使得一些人過度勞累、透支健康,甚至導致一些人英年早逝。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不免深感惋惜。
從1995年開始探索「雙心醫學」綜合醫學模式,20多年來,我深感在醫療服務中,個體化地做好睡眠評估與睡眠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睡眠障礙通常表現為早醒或入睡困難,多伴有焦慮症、抑鬱症。許多抗焦慮和抑鬱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也有益於改善睡眠。
睡眠障礙在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睡眠不好,白天必然感到頭暈、乏力,甚至出現心悸、出汗、胸悶、全身不適等癥狀。而現在分科越來越細,患有睡眠障礙的老年人只要有頭暈,就看神經科,必做CT和核磁檢查。醫生給出一些既與癥狀無關也沒風險的學術診斷,讓患者及其家屬誤認為是得了腦血管病。
有的老年人因為胸悶去看心內科,醫生問診「三句半」,就開檢查單讓做冠狀動脈CT。老年人常會有些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管狹窄,甚至發現有豐富側支循環的慢性完全閉塞性病變,於是,很容易被動員過度做連鎖「服務」——冠狀動脈造影和支架。老年人腎臟功能本來就有減退趨勢(即使無明確明顯器質性腎臟疾病),冠狀動脈造影,尤其開通無癥狀側支循環好的慢性完全閉塞性病變會注射大量造影劑(對比劑),可能導致對比劑腎病,甚至急性腎功能衰竭。如果醫生多花點時間仔細問診,就會發現患者的這種胸悶根本不是心絞痛,其癥狀與病變並不相關。因不是心絞痛,做完支架,患者胸悶的癥狀不但得不到緩解,有的還會加重(因開始憂慮支架問題)。
睡眠障礙還可使血壓波動,有的患者為此去看門診,結果醫生給開的降壓藥越加越多,療效卻不好。其實,醫生如果稍加關注一些睡眠,可用更少種類和更小劑量的降壓藥物,實現血壓穩定控制。
年輕人中也有不少人出現睡眠問題,改善睡眠有利於心理健康。英國在26所大學開展了一項有關睡眠的研究:把入組的3755名患有失眠的學生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接受改善睡眠的認知行為治療(1891人),另一組為接受常規治療的對照組(1864人)。治療10周後,與對照組比,治療組的失眠顯著減輕,且偏執和幻覺明顯減少。所以,我們應從青少年開始,重視睡眠健康。
睡眠管理是慢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在看門診或查房時,總會詢問患者的睡眠狀況,包括有無入睡困難、早醒、鼾症(尤其對體肥者)等。對於伴有睡眠障礙的患者,我們會和精神心理醫生合作,形成團隊服務模式,做好睡眠評估工作,並給予個體化的睡眠處方。
沒有好的睡眠,就沒有好的健康,也難有好的生活質量。我希望我們的預防康復團隊在全面落實5個處方(藥物處方、心理處方、運動處方、營養處方、戒煙限酒處方)時,將睡眠管理納入慢病管理。要下功夫,認真學習,做好做實睡眠管理。
(圖片源自網路)
編輯:李陽和
校對:劉美琴


※當醫患意見不一致,醫生面臨道德兩難時,怎麼辦?看看專家們怎麼說
TAG:文化與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