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區分「還不夠努力」和「努力錯了方向」?
梁文道曾說:「 年輕人的好處就是每個年輕人都相信自己能飛,即便到了最後還留在地上爬。」 年輕就是好,有折騰的資本,有不服輸的倔強,還有絕地而起的勇氣。
然而現實往往比想像中的要殘酷得多。
一、你是「還不夠努力」還是「努力錯了方向」?
你聽聞朋友炒股賺了不少,於是你也想要小刀一試。剛開始你運氣不錯,小賺了一筆。等你正沾沾自喜,準備再大顯身手一番時,卻突然遭遇熊市。你買的股票跌至谷底並宣布停盤,一下子連本帶利地賠了個精光。
你想可能這一次只是運氣不太好,從哪裡跌落從哪裡爬起。於是你打算恢復元氣後休整重來。不久後,你吸取上回的教訓,花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如何買入賣出股票才能賺錢,更加小心謹慎地買入買出。這次你又小賺了一筆,卻發現提前賣出錯過了最佳賣出時機。
隨後幾次,你欲侍機在更高價位賣出,但股票價格反覆波動,導致你遲遲沒有拿捏住時機出手,一不留神又錯失盈利良機。最後的結果是,你本想從資本市場小撈一筆,到反被資本狠吸了幾口血,於是只能悻悻退出戰場。
你本想要一飛衝天,但剛要起飛,卻突然撞了南牆,被打回到原點。
然而跟你一同進入股市的小王跟你的結局截然不同。剛開始他和你一樣輸多贏少,但他卻比你更努力更執著。他花了3年時間刻苦學習和研究各支股票和市場的漲跌規律,在一次次的實戰中積累經驗,並仔細記錄和分析K線圖的走勢規律。最後小王成功抓住每一次股票的買入賣出的時機,反虧為盈。成功從門外漢蛻變成了老司機中的戰鬥機,並實現了財富自由。
你不禁要問,是我不夠我努力,還是我努力的方向錯了?
如果過於糾結這個問題,那麼結果可能毫無意義。因為事實是,就算你比他再多花3年時間去研究股票,也可能複製不了小王的成功。因為每個人都受不同的先天條件(性格、心態、智商、思維方式等)和後天環境(家庭、朋友、教育、文化等)制約。
二、朝著目標努力,你好像做了一堆無用之功
你付出感情最深的對象最後跟別人在一起了。你放棄高薪一腔熱血去創業,可是你的項目太創新、市場無法開拓而遲遲賺不到錢,於是團隊被迫解散。你更新了大半年的公眾號最終因無法實現商業化變現,被迫停止更新。你為了順利畢業,花了十幾年的啃的那些書、考的那些試、作的那些弊,在你走出校門、正式開始工作後,通通被當作無用之物扔進了垃圾桶。
你的努力都浪費了嗎?又或者你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就能扭轉乾坤?是該承認它的失敗,還是收拾殘局繼續再來?
有人說: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Life is not aSprint, it"s aMarathon)。村上春樹在他的散文中寫到:「終點線只是一個記號而已,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關鍵是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但是如果人生只需要一直堅持不懈往前跑,就能順利抵達終點,那麼我們還需要糾結那麼多不必要的選擇嗎?
三、在沒有到達終點之前,人生是個無解之謎
如果人生能提前知道終點在哪裡,我們只需要朝前目標「run!just run」(《阿甘正傳》中的一句台詞—「run!just run!」)就可以順利到達終點。但身處其中的我們常常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奔跑才是正確的。
Oliver Emerton說「Life is a maze, not a Marathon」:人生是走迷宮,而不是跑馬拉松」。在沒有到達終點之前,人生永遠是個無解之謎。
想像一下:假如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有起點,也有終點,你跑得越快,也就跑得越遠。
馬拉松比賽獲勝的秘訣是沉下氣來,一直往前跑。
但現實並非二維的。真實的生活沒有路標,沒有直路,只有一座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迷宮。
有些路需要多花五倍以上時間才能達到,例如我們的職業。有些路則是死胡同,如某些感情。
如果你要教一台機器人走迷宮,你不會讓它一直往前走。你會教它記住所走的路線,遇到障礙就往回走,嘗試別的路。
我們人類確實擅長往前跑。只需明確目標,我們便能飛奔向前跑上幾英里。我們厭惡(其實是害怕)走回頭路。
後退意味著我們失敗了、判斷有誤、時間被浪費掉。令人痛苦的是,這些結論通常是對的。但這沒有關係。因為這就是迷宮。你可以後退然後繼續走,要麼就在錯誤的地方駐足不前。
沒有人知道下個拐彎是否正確。我們應該時刻準備著迷路和後退。實際上每個人都是這樣做的:抬頭仰望早就到達的人就知道了。
我們看不到他們走過的真實而混亂的路線。
人生前進只有兩種方式:能向前行時往前行;不能向前就後退,換條路走。 ——來自Oliver Emerton《Life is a maze, not aMarathon》
在迷宮裡朝著目標努力的你,一不小心就被撞得頭破血流。如果不夠努力,你可能就不會受到重創。但是如果不努力,結果你只有一事無成。
只有足夠努力,才能快速搞砸一件事情,從而發現是否方向錯誤,然後換條路重新走。如果不夠努力,看不出效果,就無法無法判斷當下走的方向對不對。就算方向對了,恐怕也沒什麼成果。所以,朝著目標努力,即使暫時無法抵達終點,也並非就是無用之功。
四、身處迷宮之中,我們到底該為什麼而努力
好奇心研究做過一項名為「從學校畢業之後,你最為什麼事情感到焦慮」的調查。在收到的共 5815 次表態中,「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又搞不清自己想做什麼」得票第一,獲得 1110 次認同。我們好像在努力生活,卻不知道到底該為什麼而努力。
我們到底應該為什麼而努力,這可能是個千年難題。但是我們不是一直都在努力生活、努力向前進嗎?真相是,從小到大我們奉之努力的方向,大部分都不是我們自己定的。
高中文理分科,親戚朋友都說學理科好找工作,於是你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硬著頭皮選擇讀理科;
大學選專業,別人都說金融、會計、IT專業薪酬高,於是你的目標就是進入這些熱門專業,如果沒有考入也要想辦法調劑進去;
畢業後,人家都說國企、事業單位福利待遇好,於是你的目標就是放棄其它可能選擇考公務員;
等到了結婚的年齡,人家都嫁一個有房有車的老公才是標配,於是你的目標就是努力找個有錢人嫁了。
農村家庭出身,從小成績優異的李文星高考以630分的成績考入985高校,畢業後卻因擔心自己本專業不好找工作,於是跟家人商量後重新選擇再花幾萬塊錢去培訓學習IT技術再就業。結果卻在一次求職過程中意外陷入傳銷而命喪水塘。
基於過去的經驗選擇一條安穩而又有」錢景「的道路,這源自人類趨利避害的天性。然而,誰又知道未來是怎樣的呢?我們站在現在回首過去,卻無法從未來回顧現在。現在對未來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到底是不是通往人生終極目標的必經之路?
五、看不見的未來,和聽得見的內心感受
朋友L為了給剛出生的孩子多賺一些奶粉錢,選擇放棄原本喜歡的互聯網行業,並接受了一份高薪但並非自己嚮往的傳統行業工作。2年後終因忍受不了工作的單調乏味而選擇辭職。等他再次找工作時才發現,互聯網行業變化太快他已深感不適應,並深深懊悔自已錯失2年的更新提升自我能力的機會。
而另一個朋友H因個性較強、想法較多,大膽與上司提建議卻因與上司意見嚴重不合而發生直接爭執,最後憤然選擇辭職。誰知辭職後依舊卻沒有公司敢收留,於是被現實逼選擇去創業。最後帶領著五個人的小團隊月收入穩定在近100萬。
身處迷宮之中,誰也不知道我們選擇的方向是對是錯。暫時的失敗和僥倖的勝利都是常態。如果太過順利的到達一座小山頂,我們可能再沒有勇氣選擇從頭再來。冒險意味著你有可能失去現在擁有的一切,不冒險則可能意味著你將失去更多。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幾度猶豫、幾度糾結和幾度徘徊。最後,我們只能基於過去的經驗和當下的感受做出判斷和選擇。如果「過去的經驗」是大家普遍都看得見的,那麼唯有「當下的感受」只有我們自己心裡有數。


※你以為你跳槽就可以獲得高薪嗎?別太天真了
※互動營銷模式需要做我們什麼?
TAG:MBA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