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南懷瑾說歷史與人生

聽南懷瑾說歷史與人生

2017年3月初起,上海金融文化促進中心及其《歲月人生思考》雜誌編輯部的讀書活動專題安排講讀由練性乾先生編著的《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一書。每次活動由主講人講讀10篇左右文章,並安排專人進行點評,通過精讀和交流,大家加深了對南懷瑾先生的崇敬,也加深了對國學的認識和理解,何單、郝丁丁、劉晶、沈霞、浦亮等很多人都發表了精彩的講讀點評。活動至8月下旬歷時半年,分十多次讀完全書,范永進理事長又專門組織大家總結座談,他的關於儒釋道三家的十個精彩「比喻」,再次讓讀書會成員們受益匪淺。期間,我負責主講該書第三章「知世與立命」中的前11篇,現將發言要點整理出來交流,以供大家一哂。

練性乾編著的《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 2017年5月,練性乾夫婦同游永嘉山村。

南懷瑾先生著作等身,練性乾先生選摘了其中一部分文章及段落,編成這本《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本書雖然較少涉及宗教神秘學方面的內容,但我自己突發奇想,打算從書名,到章節,到文章,作一番佛學角度的解讀。

一、書名與內容

本書書名點出「歷史」與「人生」這兩個話題,我覺得涉及到哲學方面兩個根本性的概念,一個是規律,一個是本質。歷史的千變萬化,史家關注的是規律,佛家關注的是無常,無論認識規律還是認識無常,都對我們過好人生、奉獻社會是很有幫助的。我覺得,關於人的生老病死、成敗榮辱問題,儒家重點關注我與家國社會,道家重點關注我與自然,佛家重點關註解脫無我。無我不是直解為「沒有我」,而是要學習和理解「無我相」,不執著於我。《金剛經》里多次提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在佛學上有很深的含義,同時在我們生活中也可以借用一些智慧,把一個「有我」但「無我相」的人生過得更好。例如,我們不要過於執著「我相」,就可以讓自己的內心不過於被功名利祿所羈絆,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情來。又如,我們從「無人相」中學習如何消弭人與我的對立,不市恩,不記仇,學會更多的大度和寬容。再如,我們從「無眾生相」中學習眾生平等的智慧,養成胸懷天下的氣概。最後,我們從「無壽者相」中學習無常的道理,習得一種順應天道盛衰的泰然之度。以上,只是我理解的俗義,至於這四句話在佛經中的微妙勝義,我也只能說「不知為不知」了,但我們可以在世間的歷練和如法的修行中加深自己的理解。而練性乾先生編的這本《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用許許多多的歷史典故、古人經歷來幫助我們理解規律和本質,幫助我們培養一種超脫的智慧。

范永進理事長組織座談,並總結出關於儒釋道三家的十個精彩「比喻」。

二、章名與各章關係

本書有五大主要篇章,章名分別是:詩話與人生、文化與文學、知世與立命、讀書與論史、談典與論人。此外,最後還歸集了一章人生精言。五大主要篇章,每章標題其實是兩項內容,一共是十項內容,這十項內容從排序到互相之間的關係,都很有深意。我把它們提煉成與佛學知識相關的10個字。

第一章「詩話與人生」,了解「迷」與「生」。這裡,開篇就把詩話和人生放在一起,我認為不是讓我們追求一個詩意的人生那麼簡單,而是因為詩確實能和歷史人生的開端聯繫起來。同時,也不要想當然地把詩與經世之學對立起來,詩在中國文化里有一種近乎核心的地位,這種核心地位與經的崇高地位不同,但又是處處可見的。例如,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兩次讀到,當孔子誇獎他的弟子有領悟、夠聰明的時候,會說「始可與言詩」,可見詩有多麼奧妙,孔子對詩又有多麼重視。至於詩和人生之始的關係,有意思的是,《詩經》開篇《關雎》講的就是男女愛情,孔子評價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我們知道,男女愛情恰恰是人類生生不息繁衍之開端——「生」。佛家認為「欲」是「生死之門」,是始於顛倒夢想,是「迷」了。有意思的是,越是把這種顛倒夢想發揮到極致的詩,就越是能打動人心,廣泛流傳。名篇《錦瑟》,「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兩句把一個「迷」字講到了極致微妙處。至今,人為什麼而生,還是一個哲學上最大的謎。以詩話與人生開篇,是一種巧妙的安排。

本文作者鮑幸驁在交流讀書體會。

第二章「文化與文學」,承載「理」與「智」。正是因為人生的迷與謎,所以人不會像低等動物那樣,只知道吃飽了睡,人在滿足生存條件之餘,極大的愛好就是追求和尋找那個「謎底」。從詩書禮樂上建立起來的中華傳統文化,圍繞著生的探究、死的哀憶、活的追求、亡的解脫,一番番鋪陳開去。這種對謎底的追求就是在尋找真理,而它的手段和載體是文學,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化要告訴我們人生、社會的道理,要完成化育人心的使命,這個「理」就一定要通過文學來實現和傳播,才能久遠。所以,我們的傳統文化會這麼優美,我們的中國文學會這麼發達,我們古代最聰明的一批人把畢生心血的「智」耗在這上頭去了,就是因為文化是要用來教化社會人心的。我們的傳統認為化育人心比法制管理更加根本,把管理看做「術」,例如帝王術;把化育人心看做「道」,所以說文以載道。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堅持著的一種智慧。

第三章「知世與立命」,辨析「是」與「非」。要化育人心,就要引導百姓,聖人引導百姓就要先立出是非的標準,所以在「知世與立命」這一章,開篇第一文叫「美醜善惡辯」。分辯,成為「是非」的起源,因為分辯產生好惡,因為好惡引來分辯。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世上本來沒有是非,道是一元的,聖人為了引導人心,為了治世,制定出禮的標準,反而成為了爭辯是非的根源和依據。我們立命先要知世,知世先要明白聖人治世的道理,這就是知世必須要知「是」。但是,要立命光依靠知「是」是不夠的,因為要生活就要面對很多「非」的規則,所以,立命要知道什麼時候明辨是非,如何明辨是非,也要知道什麼時候不要去捲入是非,這些都是立命的根本命題。

第四章「讀書與論史」,遵從「倫」與「常」。有了禮,有了是非的標準,我們就要讀書。讀書為什麼?從讀書人的本意來說,可不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而是為了讀書明理。世間從來對讀書人的標準要更高一等,因為讀書明理,自然更要懂得和遵守倫常。那論史作什麼?我們知道,「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中國幾千年史書都是春秋筆法,魯迅說這都是在「吃人」,說得也對,那些著書作史者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吃掉」自己眼中的「亂臣賊子」,「吃人」的工具就是倫常。今天所不同的,就是朝代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倫常也不同。倫常是文化的重要內容,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倫常,那恐怕法律也會顯得「左支右拙」了。

上海金融文化促進中心舉行出版座談會。

第五章「談典與論人」,歸為「相」與「心」。這裡的典,不是法典,而是方方面面的經典,這些經典里,把《道德經》里談到的從道、德、仁、義到禮的這樣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過程通過故事、人物等歷史典故描寫出來,或者點到了,或者說透了,描繪了一幅幅歷史與人生的圖卷。至於讀的人怎麼領悟,還是要看讀者自己的智慧。最有趣的是,這一章的最後一篇為《中國科技落後的原因》,看似和人心沒有多大關聯,實際上是講了中國歷代壓制科技,就是不重視技巧,不重視「相」這個層面,而重視培育民心的淳樸,並以此作為中國幾千年社會治理、國家安定的圭臬,也就是歸到「心」上去。而人當然也是一樣,「相」是無常的,最終要歸於空滅,「心」是真正的歸屬。在社會的演化中,一個個人「心」主宰形成社會規律,在人生的生滅中,「心」是本原。五大章節,也在這裡回到了原點。

當然,這些理解,可能和我們小時候讀語文,寫「作者原意」一樣,只是我這個讀者杜撰想像的而已。

三、第三章《知世與立命》的前11篇文章

1、美醜善惡辯。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真善美,人人喜好,但是一有分別,就迷了。文章里特別舉了一個典故,說愛乾淨愛到過分的例子。因為有分別,就有追求、有好惡,越過了限度就入了迷。對人來說,妄念一起就不由自主了。

2、百姓與官。這篇文章講處理官和民的關係,不僅僅是「是非」那麼簡單的問題。一些有能力的人他不出來做官,而如果在基層做官,就天天要去處理是非雜務,最需要有能力的人。又講到有人認為美國的政治基層好,民主發達,但南懷瑾提出美國還年輕,歷史還淺,所以他沒有包袱。我聯想到我們古代就推崇上古社會,從夏到周,逐步禮崩樂壞,這就像老子所說,物壯則老,時代往前走,經濟技術越來越發達,物質越來越豐富,但人類的精神氣質卻走下坡路。為什麼呢?借用物理學「熵」的原理,秩序只會越來越差。佛家《地藏經》里佛陀也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歷史越長,風氣就走下坡路走得越是厲害。所以,我中華文化在國家治理上強調化育人心,一旦人心壞了,制度就是不停地打補丁也跟不上社會的變化。我們有幾千年發展史,也有幾千年化育人心的經驗,現在美國宣揚他們的制度優勢,或許等到他們歷史長到一定到程度,又要到中國來取經了,這是題外話。

2017年3月初起,上海金融文化促進中心開展《南懷瑾談歷史與人生》讀書活動。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篇文章就是講恕道,恕道就是「如心」,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己的寬容。

4、功成身退數風流。為什麼要退?因為無常,無常就不可能久居上位,又因為無我,無我就不必要居功自傲。不居而退,不是人道是天道,是自然之道。只有懂得了功成身退,你才可以開始去入世,看不到危險的人,很快就被歷史淘汰了。這裡面講到姚廣孝和陸法和這兩個人的故事很值得一看。

5、百年樹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百年樹人說明成熟是需要時間的,就好比煮雞蛋,開水100度,煮15分鐘熟,時間是縮短不了的,即使加大火力也不行,你不可能拿1500度的溫度煮1分鐘熟。開悟是知世,樹人是立命。

6、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藝」是說立命之途徑,貨與帝王家,南懷瑾先生說,聽上去說得有點慘兮兮。我想,因為你是立命而不是救世。

7、苦命的皇帝。這篇文章講皇帝生活苦,雖然也有這種皇帝,但我總是覺得選得不夠好,因為皇帝主要不是生活苦,而是孤獨、危險,這才是真的苦。而恰恰是因為危險和孤獨,所以皇帝連陸法和這樣的人都要懷疑,但陸法和的回答氣概非凡:「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窺王位?」

8、誰肯將身作上皇。本文說出了一個道理,威權只屬於一人,國無二主,放權則亂,如果有了強勢的太子,臣子則往往不知效忠於何人也。

9、世上無如人慾險。本文題目讓我想起一個聊齋的故事,有位獵戶,其母親寧願他同財狼為伍,不願意他入世同人打交道。人慾險在何處?一者,欲之一動則不可收拾,是迷之始;二者,欲是不清凈的開端,天神惡之,惡鬼嗜之;三者,欲是成道之最後魔障。文章末句說,離欲,勸人容易,自己難逃。

10、兩頭看人生。兩頭是指生死兩頭,要看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1、知人於微。看過生死兩頭,就應該看穿了,同時也培養了看人的能力。知人還是開頭的那個知人,看穿過後的我已不是開頭的那個我。

我很高興主講這11篇,我自己感到,這正好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小循環。

(本文初次整理完成於2017年9月29日南懷瑾先生逝世五周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金融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金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