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教材經典錯圖:「天皇宣讀投降詔書」照片有誤

歷史教材經典錯圖:「天皇宣讀投降詔書」照片有誤

文 | 楊津濤

近日,有媒體報道,3名中國女性赴韓整容後,因外貌改變,以至被韓國海關限制出境,同時還附有一張3名女性頭纏紗布的照片。騰訊較真平台經過查證,發現此為假新聞,照片上的三名女性不是滯留海關,而是在一家韓國免稅店中等待辦理會員卡。

新聞照片「有圖未必有真相」。歷史圖片也是一樣。由於時間久遠、來源不明等原因,照片/圖片經常會被錯誤解讀,造成以訛傳訛。

試就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配圖/照,略舉幾例。

1、「玄奘像」上,行腳僧佩帶的大耳環、骷髏串飾等,和玄奘身份不符

初中《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版),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配圖「玄奘像」,是繪製於鎌倉時期(1185—1333年)的一幅日本絹畫。在日本學者松本榮一等論證畫上行腳僧為玄奘後,此畫就廣為流傳,不僅出現在多種有關玄奘的書籍封面、插圖上,2005年還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成為玄奘的「標準像」。

但因這幅畫在細節上疑點頗多,學術界對其究竟是否玄奘,也存在很多的不同意見。比如畫上行腳僧耳朵上戴的大耳環,是佛教「成就派」苦行僧的習慣;行腳僧脖子上掛的骷髏串飾,是佛教「密宗學派」的配飾,而玄奘是「法相宗」的創立者,身上不應有成就派或密宗學派的飾物。此外,畫上行腳僧衣著華麗,和敦煌石窟等處壁畫所見僧人「身穿窄袖裙衫,腳蹬木屐」的簡樸形象不符。

圖:歷史教科書上的「玄奘像」

2、溥儀生前留下眾多可信照片,沒有身穿補服的

高中《歷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3課《辛亥革命》的配圖「宣統帝溥儀」,是一張來歷不明的照片。溥儀留下很多照片,但從未有資料提到過這一張。

經過學者比對,照片上的男孩穿的是清朝官員制服——補服,頭上是一至七品等官員戴的頂鏤金花座「朝冠」。按照禮制,溥儀作為皇帝,無論退位前後,都沒有機會穿此衣服。唯一可能的解釋是,溥儀出於好奇,試穿過這件補服。如研究者所言:

「對比溥儀在位、復辟時期的照片,這張出處不清的照片代表性不強。」「無論圖片中人物是否為溥儀,有此服飾都缺乏歷史感,甚至存在偽造史料的嫌疑。」

溥儀有眾多照片傳世,實不應該使用這張來歷不明、易誤導學生的照片。

圖:歷史教科書上的「溥儀像」

3、表現《南京條約》簽署現場的配圖上,中國官員很奇怪地沒穿官服

高中《歷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0課《鴉片戰爭》配有一張簽約圖片,圖注為「中英《南京條約》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皋華麗』號上籤訂時的場景」。這是一幅油畫,其作者信息、繪製年代、表現內容等,教科書都有交代,筆者也未能考證確切。

最新的2017年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1課《鴉片戰爭》,也使用了這張油畫,標註為「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時的場景」。

從圖上看,幾名中國人穿的都是普通長袍,而沒有穿官服(即補服)。按理說,簽署《南京條約》這樣重要的外交場合,中方代表耆英等,肯定是要穿官服出席的。這幅油畫所反映的,究竟是不是《南京條約》簽署時的場景(或者說,此畫是否忠實反映了《南京條約》簽署時的場景),相當可疑。

圖:最新的部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上,簽訂《南京條約》的配圖

4、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是在晚上,並沒有留下照片

高中《歷史》選修2《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六單元第3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醞釀和爆發》中,配有一張圖注為「孫中山等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前合影」的照片。在一些書中,這張照片還被標為「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等。

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於1912年1月1日晚上10時,在南京總統府(即原兩江總督府、太平天國天王府)舉行。據曾作為江蘇省代表,參加典禮的袁希洛回憶,「這莊嚴的典禮以在夜間的緣故,當時攝影記者未有鎂光設備,不能攝一張照片,殊為可惜」。另外,照片上出現的于右任、蔡元培,在就職典禮舉行時,也都還沒到南京。

那麼這張照片拍於何地呢?按照1912年商務印書館《大革命寫真畫》的記錄,此照片反映的應是「中華民國參議院正式開會」。臨時參議院成立於1912年1月28日上午,開會地點在原江蘇諮議局。我們所見的這張照片,就是孫中山和各省代表,在參議院門前合影。

值得肯定的是,在最新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10課中,這個錯誤已經被改正了過來,圖注被替換為「孫中山與臨時參議院議員合影」。

圖:歷史教科書曾將該圖誤認為「孫中山等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前合影」

5、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照片,被錯認為宣讀投降詔書

高中《歷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16課《抗日戰爭》開篇配有一張標註為「日本天皇宣讀投降詔書」的照片,圖片旁為課文導語,「1945年8月15日12時,從日本廣播電台傳出一個低沉的聲音:『帝國政府已受旨……』這是日本裕仁天皇在宣讀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詔書。」圖、文在這裡起到相互解釋的作用。

如課文所說,《終戰詔書》(即教科書中所說「投降詔書」)是裕仁通過廣播發出的,此前由日本放送協會派出的8名工作人員幫助裕仁錄音,錄音地點在皇宮裡的天皇辦公室,時間為1945年8月14日23時20分。再看教科書上的這張照片,裕仁身著和服,站立面對眾人宣讀什麼,顯然不是錄製《終戰詔書》時的情景。

按照1947年曹聚仁、舒宗僑合著的《中國抗戰畫史》一書所說,這張照片為「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天皇向議會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對盟國投降」,此說法可能也不準確。1945年8月14日10時30分,裕仁召開最後一次御前會議,會上重申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參加御前會議的首先、國務大臣、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等表示,「眼下是以接受對方的要求為是,望爾等亦能如此」。此外,未見有關裕仁向帝國議會通告的記錄。

由以上案例管中窺豹,可知歷史教科書在配圖方面,尚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圖:歷史教科書上「日本天皇宣布投降詔書」照片

注釋

《較真獨家對話拍照者,還原「整容三女機場被扣」假新聞始末》,騰訊較真平台;李翎:《「玄奘畫像」解讀——特別關注其密教圖像元素》,《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4期;陸宗潤:《這幅眾所周知的「玄奘法師像」,非玄奘?》,澎湃新聞2015年8月9日;孫緒瑞:《人教版必修I中國近代史圖片研究》,江西師範大學2015年;龍娟:《例說被誤解的幾幅常用圖片》,《中學歷史教學》2013年第12期;王耿雄編:《偉人相冊的盲點:孫中山留影辨證》,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80、81頁; 昭和史再訪セレクション vol.56 玉音放送 [終戦]の記憶、鮮烈に刻む;龔娜:《昭和天皇思想與行動的研究》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第207—210頁;同時感謝歷史作者吳京昴的意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編劇導演們,何不在博物館裡找靈感?
總統開小差
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為何被逼殉葬?
司馬昭之心你可知?
昨見春條綠,那知秋葉黃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