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的前因後果,還原真實歷史!
赤壁之戰,是冷兵器時代一場膾炙人口的戰爭。因為它幾乎包涵了所有戲劇性的元素,比如強弱對比鮮明的軍隊,意志力堅強的統帥,反敗為勝的曲折歷程,還有氣貫長虹的英雄故事。這場被後人認定為意義重大的戰爭,是否真如人們傳統認識的那樣傳奇多姿?是否算得上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究竟是怎樣的?
赤壁之戰劇照
公元208年,曹操親率十幾萬大軍揮師南下,直取荊州。盤踞荊州的劉瓊不戰而降。駐守新野、樊城一帶的劉備慌忙向江陵撤退。不料,曹軍輕騎在長坂大敗劉備,奪取了江陵。形勢如此危急,劉備只得暫居夏口,派諸葛亮向東吳孫權求救。此時孫權正猶豫不決。因為曹操正在調兵遣將,準備率領83萬大軍南進。並派人聯絡孫權,要一起消滅劉備。
赤壁之戰
諸葛亮通曉天文地理氣象知識,預知此季節風向必然變換的規律和時間,因此確定了東風到來之時,即是黃蓋詐降之日,也就是「火攻」發起之日。到了約定日期,黃蓋帶人在20隻大船上裝滿了澆上油的乾草枯柴,外邊罩上帷幕,插上青龍旗,似與曹操約好的一樣,於二更時分向曹營箭一樣地駛去,在距曹營不遠處點起火來。此時火借風勢,風助火威,20隻小船如同20條火龍衝進曹營水寨。由於小船前邊有釘子,火船扎在曹軍戰船上非常牢固,曹軍所有戰艦都著了火。這些戰艦被鐵鏈鎖住,無處逃避,大火很快蔓延開來。只聽一聲炮響,後續的四撥火船也沖了上來,只見長江上火隨風飛,一片通紅,頃刻間整個曹軍水寨變成一片火海。
赤壁之戰
一直以來人們均認定,黃蓋要火攻曹軍沿江停靠的船隊,必須藉助東南風。如果沒有東南風,則黃蓋火攻絕不能成功,得出這個結論是很片面的。黃蓋在建議長途火攻突襲時,並沒有提及風向問題,而只提到曹軍船隻首尾相連,就可以進行火攻。根據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席龍飛的《中國造船史》一書分析,中國風帆技術出現在戰國時期,而到漢代則已經很成熟了。其中以三國東吳萬震所撰寫的《南州異物志》中對帆船技術的記載最為寶貴(《太平御覽·卷七七一》),這裡面就詳細記載了可利用側向風力的用盧頭木葉製成的帆,這種帆可以「其四帆不正前向」。因此,當時東吳水軍戰船裝備有可利用側風的帆是可以確定的。所以,黃蓋的火攻船,並不是必須正好沿風向開進,而可以利用側向風。加之周瑜、黃蓋多次在長江流域進行水戰,周瑜方面已經確認這個季節的風向均可以進行火攻。退一步說,沒有風力的作用,火攻的計劃依然可以實施。黃蓋完全可以把裝滿了乾草的船,由南岸的上游之處,斜對著北岸的下游之處行駛,倚仗水力,而不是風力。
赤壁之戰
戰後曹操從陸地逃跑,回到江陵留下曹仁駐守,自己退回北方。周瑜與曹仁交戰一年後打跑曹人,佔據了南郡,也意味著曹操的勢力失去這一段長江水道;之後曹操勢力邊境穩定在襄陽樊城,控制了這一段漢水水路,雖然失敗了一場戰鬥,丟了已佔據的荊南和部分江漢平原,但還是保住了北荊州。關羽部在此期間與周瑜部配合,騷擾曹操方面的救援軍隊,使曹操的軍隊難以與曹仁聯繫。因為荊南各郡與曹操部隔絕,劉備趁機佔據。至此曹操、劉備和孫權對劉表遺產的瓜分告一段落,至於之後劉備與孫權的衝突是後話了,反正三方都有收穫,最倒霉的是劉表。
赤壁之戰
從讀史的角度看,有關赤壁之戰的諸多細節與人們的傳統認識大有不同。當今學者對1800多年前戰爭真相的探尋能有多大程度的相合,已經無從考證,就算是更為客觀紀實的《三國志》所談及的赤壁之戰,可能也與真實戰役過程大相徑庭。今天留在人們印象中的赤壁之戰,更多的只是揚劉貶曹後一個失真的歷史故事。


※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後,孫權為何要投降曹操?
※赤壁之戰曹操為什麼會相信黃蓋投降?
※蜀吳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與諸葛亮有關係嗎
※為何說蜀吳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與諸葛亮沒什麼關係
※草船借箭並不是諸葛亮所為,也不是發生在赤壁之戰
TAG:赤壁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