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是著名女詩人,十六歲成名,後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

她是著名女詩人,十六歲成名,後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

她容貌絕色,是唐代著名的女詩人,白居易好友。她自小聰慧8歲作詩,16歲成名,38歲時依舊貌美的她與小11歲已亡妻,有才的負心漢元稹相愛,不料愛情來得太快也結束的太快,苦了這個美女,最終終身未嫁。

薛濤(768年-831年),唐代女詩人、列女。字洪度,一作宏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薛濤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通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早年喪父,母孀居,二人相依為命,生活極其窘困,及她到十六歲時,詩名已遐邇皆聞,因其有姿色,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迫於生計,遂入樂籍,成為當時著名的女詩人。

德宗貞元(785~804)中,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後袁滋、劉、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簡、王播、段文昌、杜元穎、郭釗、李德裕相繼鎮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後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的。

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建吟詩樓於碧雞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在唐代女詩人中,薛濤和李冶、魚玄機最為著名。薛濤與劉采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 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薛濤的詩,不僅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題竹郎廟》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象她這一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

薛濤與元稹一見鍾情,當時薛濤已三十八歲,而元稹小薛濤十一歲。元稹9歲能文,16歲明經及第,24歲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舉制科對策第一,官拜左拾遺。是中唐時期與白居易齊名的詩人,世稱「元白」。

當時,薛濤在詩壇已有盛名,令元稹十分仰慕,只恨無緣一面。直到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監察御史,奉使按察兩川,才有機會託人與薛濤相識。三十八歲的薛濤,成熟且有魅力,才情俱備,年老色未衰,吸引了亡妻的元稹。二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共同賦詩吟詞,好不愜意。

薛濤已經38歲,對迎來送往的詩妓生涯早已頗感厭倦,見到元稹,即有託身相許之意。她還作過一首詩《池上雙鳥》: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表達了她追求真情摯愛願與元稹雙宿雙飛的願望。然而此一段纏綿繾綣的情感,卻因數月後元稹離蜀返京,從此天涯兩分。

薛濤在《贈遠》詩中是這樣描繪的:「知君未轉秦關騎,日照千門掩袖啼。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樓。」大約兩人分手之際,元稹曾答應過了卻公事之後,會再來成都與薛濤團聚。但世事難測,實際情形並不如約定的那樣,元稹後來仕途坎坷,官無定所,在後來頻繁的調動之中,原本比薛濤年輕的元稹,自然不能堅守愛情。

加之唐代官吏與妓女交往並無禁令,元之移情別戀,也就在所難免。儘管分手之後,兩人也還保持文墨往來,但在元稹一面,似乎只是應付,並非如當日之信誓旦旦了。薛濤只有遠望長安,掩袖悲嘆,像所有盼望丈夫歸來的妻子,在月缺月圓的時候,登樓寄託一份懷舊的哀思。

就中國文學史而言,兩人也許算得一段佳話;但從薛濤個人的角度來說,卻是一幕遙遠凄清的回憶。薛濤悒鬱寡歡,終身未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布衣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布衣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