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你需要知道哪些?
經調查顯示,我國痛經女性佔總人數的33.19%,也就是說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痛經,如此高的比率說明痛經離我們並不遙遠。如果你或者你的朋友也有痛經,就請認真的看一看吧。
首先必須強調的一點是雖然很多人都會痛經,但是痛經並不是一種類似於月經的正常生理現象。所以說一旦痛經出現請不要輕易忽視,它可能提示了一種身體的病理性改變.
痛經分為兩種,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是生殖器官的異質性改變,占痛經90%以上,首次發作常在初潮或初潮後6一12個月之內,持續時間最長可達3天,出現在月經前或與月經同時發生,呈突發性。常位於下腹部。偶爾也會有大腿部或是背部疼痛,可能伴有噁心、嘔吐、頭疼、腹瀉、眩暈、腰腿痛,嚴重者出現暈厥,意識喪失。
西醫認為這些癥狀一般與體內雌激素異常有關,所以在懷孕時女性痛經的癥狀會減輕,產後甚至有可能徹底消失。除此之外,隨年齡增長雌激素衰退,痛經癥狀也會自發的減輕。但如果是少女痛經,且經血量又十分稀少,呈現點滴狀,則有可能是由於宮頸狹窄所致經血外流不暢,血流受阻,最終淤積於子宮內而引起疼痛。
中醫主要將原發性痛經歸因於淤。因寒成淤,因滯成淤或是因虛成淤。其中最常見的是寒淤,即寒濕凝滯型痛經。其主要臨床表現可有經行小腹冷痛、遇熱緩解、經量少、經血顏色紫暗有塊等,其發病機理普遍認為是寒邪或寒濕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繼發性痛經則是在生殖器官發生病變後出現的病症,多伴有月經過多和不孕出現。區別於原發性痛經,此時疼痛並非出現在第一次月經時,而很可能出現在月經來潮後數年或是數十年。其病因可能為子宮內膜異位、盆腔感染、子宮腺肌症、粘膜下肌瘤、子宮畸形、盆腔綜合征、處女膜閉鎖等。
其中最常見的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當原本應該生長在子宮上的內膜,生長到腹部其他區域後,在受到雌激素刺激的時候,就會同子宮內的內膜一起剝脫出血,這時候,所附著的器官會非常疼痛。伴發的病症有經期延長、出血量多、肛門墜痛等,許多患者還會有性交痛。
盆腔感染也相對常見,是由於各種原因引發的病原體感染盆腔內生殖器官以及腹膜。但因其癥狀一般比較輕微,不易被發現,而易於導致診斷和治療的延誤。一般伴有陰道出血,性交疼痛和陰道分泌物異常。
為了確定我們所患的病症,讓醫生可以對症治療,已婚婦女可以先進行陰道腹部直腸配合的觸診——三合診檢查。其次,可以對激素水平進行檢查。除此之外,還有B超檢驗,子宮造影和腹腔鏡。其中腹腔鏡可以最清晰明了的觀察到子宮,輸卵管,卵巢的具體位置和大小情況,並且能看到一些藍紫色結節,是一種較為準確的檢驗手段。如果被醫生告知,懷疑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則應當進行腹腔鏡的檢查。若有可疑病變,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活體檢查。


※閉經後還能來月經嗎
※5歲小女孩2歲時就長胸部、來月經,還經歷更年期!
※月經不調、宮寒、閉經怎麼辦?分享小偏方,雞蛋加上它,輕鬆解決!
※月經總提前真的會加速衰老嗎?
TAG:月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