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低體重、說話晚,竟然是家長這樣餵養惹的禍!
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家)經常會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
然而如果沒有人指出
她們反而會以為自己「很聰明」「發明了新方法」!
甚至去教導別人也用這個方法
比如-----用奶瓶喂米糊!
輔食添加的意義是什麼?
不僅僅是營養!
六個月後持續母乳餵養,
添加輔食營養的意義只有30%
而重要的是鍛煉寶寶的咀嚼、手眼協調、吞咽等能力
而用奶瓶餵食米糊
這些能力哪個能得到鍛煉?
基本都不能!
所以說用奶瓶喂米糊絕對是買櫝還珠的過程
不僅如此
米糊屬於過於精細的食物
在寶寶適應一個月左右就要開始給與大顆粒的食物
然後是塊狀條狀等寶寶自己抓著的手指食物
而不能一直依賴父母餵食
這樣對吞咽和咀嚼也沒有幫助
自己來,才是鍛煉孩子進食最重要的能力
今天我們帶來兒科一個臨床案例
這個寶寶因為流口水、體重不長、乾嘔、消化不好就診
醫生沒有上來就開促消化用藥和益生菌
(醫生常見處理方法)
而是認真的觀察諮詢孩子的病情後得出以下結論!
兒科醫生的眼中不能只有用藥,
更要多點護理的技巧和方法!
語言發育遲緩原因
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很多,通常影響孩子說話的有聽力障礙、發音器官不正常、智力低下
孤獨症,自閉症語言環境(隔輩人帶孩子或保
保姆不愛和寶寶說話)、心理問題等。如果寶寶的
上述幾個方面都沒有問題,黃老師建議這位媽媽可以帶孩子到專業機構進行兒童語言測查。通過這些測試,可得出孩子的語言發展年齡與實際年齡是否相符。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年齡與實際年齡不相符,應及早干預,除了到專業機構進行針對性治療,孩子在家的日常訓練也非常重要。
訓練的長短期目標
短期目標:了解孩子的真實語言發展年齡,從這個點開始每天訓練孩子。如一個3歲左右的寶寶,平時的辭彙量少於50個,只能說名詞,如爸爸、媽媽、蘋果……且不能說短語,那麼針對這個孩子,家長要首先訓練其增加辭彙量,先讓寶寶多認識實物,然後拿實物去找圖片,再用圖片去對實物;辭彙量增多了再在名詞前加動詞,如吃蘋果,一點點把詞擴展成句子,再把詞用到日常生活中,逐漸擴大句子長度。
長期目標:接近正常年齡孩子的語言發育水平。
家長訓練寶寶說話原則
1.和孩子說話時語言要簡潔,語速要慢,重點突出,不要複雜,每一個字都要說清楚。
2.表情、動作誇張有趣,與孩子互動,盡量以遊戲的方式進行。
3.家長多做示範,可以用實物、圖片、動作、表情、文字來引導孩子說話。
4.不要對孩子做消極暗示,尤其當著陌生人不要說我的寶寶不愛說話等,那樣寶寶更加不會開口。孩子有缺點錯誤,不要當著陌生人指出,應尊重寶寶,多多表揚、讚美孩子,給孩子信心
,鼓勵孩子多說話,多給孩子做積極的暗示,哪怕他只說出一個字,也要表揚他。
5.隨時隨地抓住一切機會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如當孩子注視一個物品或參加某個活動時,或在遊戲中、在音樂中、在馬路上、在公園裡……都是訓練孩子說話的好機會,告訴寶寶「爺爺在過馬路、奶奶在澆花、這輛汽車開得好快」等等。
6.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讀書。家長要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把寶寶抱在懷裡,一邊和他一起看圖畫書一邊念給他聽。這些規範化、具有韻律且優美的語言會在寶寶的大腦里形成印象,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滲透,雖然寶寶不能完全理解意思,但能幫助寶寶逐步建立
7.讓寶寶多接觸小夥伴,培養與小夥伴說話的願望。
8.在寶寶說話時,家長不要打岔,讓他自己把話說完。如果有一個總替寶寶說話的快嘴媽媽,寶寶就可能永遠都不善於表達了。
9.給寶寶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在家裡,爸爸媽媽盡量多講話,讓寶寶聆聽別人是怎樣表達的,要知道,寶寶的進步都是靠模仿和學習的。
最後,黃醫師說,大部分家長平時總是關心孩
關鍵
子的身高、體重及學習情況,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發展,這點是非常值得家長注意的。1至2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
時期,大部分有語言障礙的孩子都是在這個時期被發現的。如果你的孩子到了兩歲仍不會開口說話,或者只會說一些簡單的詞,缺乏交流性的語言,就一定要馬上帶孩子去醫院進行專業的診斷。據觀察,大部分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如果不早期干預將來勢必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發展。
門診一位媽媽帶著一個15個月大的男寶寶來找我,家長告訴我他家寶寶15個月,剛16斤,不停地流口水,而且很瘦,一吃爛粥就乾嘔。
寶寶一日三餐挺能吃的,但是吃的多便的多,很多時候都是吃完就大便,便的食物殘渣很多沒有消化,白天挺乖,但是晚上總是哭鬧,肚子漲,總放屁,肚子可能也疼。
看了很多醫生,用了很多調理腸胃的葯,都一直沒有見好。怎麼才能調理一下腸胃讓寶寶不再流口水,不再肚脹,睡個好覺,長點肉?
我沒有直接回答家長的問題,而是先給小孩做保健評估,15個月,頭圍46cm,體重8kg,身高72cm。
因為不知道小孩之前每個月的身高、體重,所以不能很好的根據男寶寶生長曲線來分析。
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長曲線,一個點本身並不能給出一個孩子成長的準確評估。然而,一系列的點可以深入了解一個孩子的成長模式和隨時間變化的趨勢。
其實生長曲線就跟爬樓梯一樣,我們要知道小孩自己所處樓梯的位置(每個月固定日期的身高、體重),才能很好的分析小孩生長發育情況。而不是簡單的跟「別人家的小孩」的體重和身高做對比。
進一步兒童發育評估:
1、大運動:能獨站,能牽著一隻手走路。
2、精細動作:能自發亂畫排火車。
3、認知能力:會翻書,但不會一頁一頁翻。
4、語言:能說2個單字音:如ba,ma;不會指五官。
5、社交行為:有同情心會脫襪子。
除了語言發育稍微落後,腦發育、運動發育及神經系統檢查等都未發現有問題,繼而追問飲食餵養情況:一天用奶瓶喂米糊、爛粥兩頓,一天大概喝600ml配方奶,拒絕吃肉末、雞蛋(因不會咀嚼導致乾嘔)
孩子體重增長緩慢應該考慮三方面問題:
1、入量不足;
2、消化和吸收不良。消化不良表現為大便中含有很多未消化的食物顆粒。吸收不良指的是大便性狀好,但排便量多;
3、慢性疾病消耗,如過敏、嚴重先心病等。
綜合分析,孩子並沒有入量不足,也沒有慢性疾病消耗,而是消化不良,其實就是沒有舌輾訓練導致咀嚼能力落後的緣故。也就是說家長錯誤餵養行為所導致的問題。
孩子奶瓶餵養是吸吮而吞咽的過程,而碗和勺子是通過捲舌、咀嚼然後吞咽的過程。孩子進食乾嘔最常見於剛剛學習咀嚼的時期,當他試圖吞下沒有充分咀嚼的食物就容易發生乾嘔。
通常運動能力較為落後的孩子咀嚼能力也會較為落後。開始添加輔食就要開始訓練嬰兒捲舌、咀嚼、吞咽。這樣能更好地訓練孩子的面部肌肉,甚至為今後的說話打好基礎。所以說碗和勺子更能促進孩子的行為發育。
我告知家長,孩子流口水、乾嘔,大便不消化腹脹哭鬧,通通都是因為孩子咀嚼的問題。鍛煉孩子的咀嚼,要從模範大人的咀嚼動作開始,趕緊停掉奶瓶餵養米糊,改用碗和勺子。
然後要當著孩子面進行咀嚼,可以一起進餐或者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口中可咀嚼口香糖當著孩子面咀嚼。小孩會一邊看,一邊學著咀嚼。最後停掉手頭所有正在吃的藥物,照我說的堅持去做1個月。
1個月後家長帶小孩到我的兒童保健專科門診複診,孩子流口水的現象明顯改善,體重增長1斤,大便成形量中等,晚上亦沒有哭鬧現象。
家長說起他小孩看病的艱辛過程,也表達了對我的萬分感謝。
我心裡也倍感欣慰和自豪:「台下10年功,台上1分鐘」,對家長而言,識別值得信賴的醫生比自己去嘗試這葯那葯靠譜得多。
因為嘗試這葯那葯,無形之中就是把小孩的健康甚至生命看得太輕。小孩嬌嫩,各器官發育還不成
熟,兒科醫生的眼中不能只有用藥,更要多點護理的技巧和方法.
作為兒童健康守護者,我們需要用敏銳的眼睛,專業的技能,去關注孩子,讀懂孩子,幫助孩子,呵護著一步步走向屬於他們自己的未來!
GIF/1K


※寶寶說話晚、老吃手、哭鬧,其實是大人這點沒做好!
※原來給寶寶蓋被子也有禁忌,看看你有沒有踩過雷區吧
※寶寶剛4歲就失去了生育能力,卻是因為坐著它!家長們注意了
※寶寶輔食泥製作三部曲,健康又美味,寶媽速度收藏起來
※寶寶從幾歲開始刷牙最合理?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