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莊嚴到最舒坦:菩薩的坐姿,啥都有!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佛菩薩的形象都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要麼站立、要麼打坐。
不過,仔細看過那些佛菩薩造像的人肯定會發現,菩薩的坐姿,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幾乎可以說,啥都有。從最莊嚴到最舒坦,菩薩造像的坐姿,可謂兼容並蓄,下面不妨聽有漏君說說,菩薩有哪些不同的坐姿。
菩薩造像
1.結跏趺坐
結跏(jiā)趺(fū)坐是最莊嚴的,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坐姿。在佛菩薩的造像上,出現的比例很高。
結跏趺坐,也就是俗稱的「打坐」,不過,不論是單盤、雙盤還是散盤都叫「打坐」。而結跏趺坐,只是單盤(右腳盤在左腿之上,或左腳盤在右腿之上)又稱「半跏趺坐」,雙盤(右腳盤在左腿上,同時左腳盤在右腿上)則又稱「全跏趺坐」。
這是佛教認為最安穩、寧定的一種坐姿,所以,以這種坐姿出現的菩薩造像,給人的感覺都是比較莊嚴的。
結跏趺坐的菩薩
2.善跏趺坐(垂足坐)
名字很高大上,叫「善跏趺坐」,但其實和我們平時的坐姿相同:雙腿自然下垂的「垂足坐」。
在南北朝以前,漢地因為建築物層高、室內布置的限制,是沒有垂足坐這種坐姿的。可以說,菩薩的「垂足坐」坐姿是從西域傳入漢地的。在當時的漢地信眾看來,這種坐姿是地道的「舶來品」。
垂足坐的彌勒菩薩
3.交腳倚坐
咱們平時上班幹活的時候,正襟危坐著累了,可能會選擇雙腳交叉地坐,其實,菩薩也會。
這種坐姿,看上去比較放鬆,給人感覺沒有那麼嚴肅,不過,有漏君見到的持此種坐姿的造像,並不多。
莫高窟275窟交腳倚坐彌勒菩薩
4.自在坐
自在坐的坐姿,在宋代以後的觀音造像中非常普遍。
一般,以自在坐坐姿出現的觀音菩薩,都屬於「自在觀音」(即水月觀音),其右腿曲起,右臂倚靠其上,左腿呈垂足姿勢,左手倚靠在身後。這種坐姿,主要是用以表現觀音的證悟境地,就像玄奘所譯《心經》里說的那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已經到了自在無礙的境地。
當然,另一方面,這種坐姿完全不會給人距離感,讓人覺得很親切,就好像是身邊的親人、朋友。這是佛教藝術上的一次大膽創新,突破了佛菩薩像必須要莊嚴肅穆的窠臼。
自在觀音
除此四種坐姿之外,尚有遊戲坐、思惟倚坐等坐姿。
宏觀地看,菩薩造像最後呈現的坐姿,就像自在坐所揭示的那樣,經過漢文化的改造、融合,完成了本土化、世俗化的進程,最終使得菩薩的形象,看起來親切自然、平易近人,不像最初的佛像那樣,給人莊嚴的距離感。
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漢地的普通信徒來說,菩薩比佛更有得拜,因為菩薩更像是聽自己傾訴的自家人啊!
水月觀音畫
原創不易,請多多支持!


※全部見過卻一樣都叫不出名字來——寺廟裡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法器
※拜了這麼多年的佛菩薩都不知道,原來佛菩薩的像是這麼來的
※念經是和尚的天職,那真正的和尚平時都念什麼經呢?
※都說禪宗是漢傳佛教的精髓,那麼佛與禪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真正的佛門弟子:想還俗立馬就可以還俗,但想出家卻困難重重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