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下美人,看出畫壇巨匠的審美觀
清末民初的中國處於國畫發展的特殊時期,仕女畫作為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題材,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無論是題材還是技法,皆有推陳出新。
今天小編帶來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林風眠筆下的不同風格的美人,看看這幾位畫壇巨匠們都對哪些美人「情有獨鍾」!
嫻靜娟好的「張美人」
張大千 柳蔭仕女
張大千的仕女畫堪稱民國時期的典範之作,在「求精中學」時期就常畫美人,早有「張美人」之譽。而在他的人物畫里,也多以畫女性居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張大千認為「男人不如女人美,不如女人入畫」。在他看來,這世上夠得上「奇」的男人實在太少,所以他有「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之句。
張大千 仕女 四屏
張大千善於繪畫美人,也懂得欣賞美人,他能用妙女拈花的筆法,傳出女兒的心聲,這一點是他的藝術微妙。在他的筆下既有優雅的少婦,風華絕代的仙女,也有受了驚嚇的貴妃,各種類型、各種情緒美人的風情都被他刻畫得細緻入微。
張大千 修竹美人
張大千的仕女可謂清麗秀雅、別有風姿。因為他眼中的美人標準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僅要長得美,而且氣質要「嫻靜娟好,有林下風度,遺世而獨立之姿,一涉輕盪,便為下乘」。
張大千筆下的美女端莊健康,充滿青春活力,不乏當代女性的氣息與風采。無論是觀音、山鬼、明妃、仕女這樣的古代傳統女性,還是新時代的摩登女郎,所有女性的臉部結構,特別是眼睛和嘴唇的構造,基本上是一致的,是那種張大千所欣賞的理想美類型。
張大千 執扇仕女
獨具匠心的「齊美人」
齊白石在山水人物、花鳥草蟲、水族動物等諸多題材的描繪上都有很大成就。他在不同題材的表現上亦有獨具匠心的多種樣式,如極其工整、極其粗放、工放並存等,這在歷代名畫家中實屬罕見。
齊白石 紅線盜盒
在該幅作品中,仕女衣帶飄飄,寬衣博帶,以墨為主,色彩為輔,見筆見墨,生動自如,飄逸清新的感覺彷彿洛神一般。仕女的周圍飾以雲霧加以烘托,用筆不多,但寥寥幾筆則氣氛倍出,給人一種煙雨蒙蒙,亦真亦幻的感覺,更加增添了畫作中仙境的氣氛,給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
齊白石 進酒圖
《進酒圖》作於齊白石36歲。畫一仙女雙手托一酒罈,在空中飄飛。「進酒」這一題材的仕女,在白石作品中不多見。仙女面型和姿態表情同畫家早年仕女畫相差無幾,屬於晚清流行的改(琦)、費(曉樓)樣式;用羊毫圓勢筆法畫團狀祥雲,也不始於齊白石。
在該幅作品中,仕女衣帶飄飄,寬衣博帶,以墨為主,色彩為輔,見筆見墨,生動自如,飄逸清新的感覺彷彿洛神一般。仕女的周圍飾以雲霧加以烘托,用筆不多,但寥寥幾筆則氣氛倍出,給人一種煙雨蒙蒙,亦真亦幻的感覺,更加增添了畫作中仙境的氣氛,給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
遺世獨立的「傅美人」
傅抱石 湘夫人
傅抱石的仕女畫自成一派,風格統一,結合了山水畫的濃墨重彩,將山水畫技法充分利用到了仕女畫中,創新了傳統仕女畫,堪稱民國時期仕女畫的「獨特風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游春仕女圖》、《湘夫人》、《麗人圖》、《琵琶行》等。
游春仕女圖
他筆下的仕女面部靜謐、淡然,材料多為皮紙,人物面部不過分細膩又不粗糙豪放,有顧愷之遺風,眉毛細彎,著重刻畫上眼線,以淡墨輕勾下眼線,眼睛的外形沿襲仕女的鳳眼、簡單概括鼻子和小嘴,髮髻幾筆帶過。身材體態適中,容貌自成一派,一眼可識。服飾表達較為簡潔,沒有過多的衣褶,顏色清雅。飄帶隨風飄舞,仙風道骨。由於大多是神仙題材,人物行為姿態以貼合故事情節為主,發揮出極大的想像力。
傅抱石 清閣著書圖
傅抱石首創「抱石皴」和現代山水畫世人皆知,而傅抱石筆下的人物均長有一雙「勾魂眼」,即單皮眼,眼角修長上挑;高士眼球突出,目光犀利;仕女眼神嫵媚,眼波如水。
「勾魂眼」奪人眼球,引人入勝,攝人心魄,讓人很是難忘。可以說,「勾魂眼」是傅抱石人物畫的形象標識,品味其中,妙不可言。
傅抱石《白居易 麗人行》長卷
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樂府詩《麗人行》為題,創作了名作《麗人行》。徐悲鴻贊其畫:「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張大千題此畫:「開千年來未有奇,真聖手也。」
作品表現了權傾一時的楊貴妃家族三月三外出郊遊的盛況。「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全畫分為五組,每組人物多有不同,並以不同的樹木相隔,表現了作者的匠心。在技法的運用上,以樹木的濃陰襯託人物,在這種高妙的黑白對比中,「肌理細膩骨肉勻」,「綉羅衣裳照暮春」。
端莊靜穆的「林美人」
林風眠筆下多為獨美人,她們或坐或立,或倚或卧,或衣或裸,或晨妝,或撫花,或靜思,或奏樂。沒有高貴、矜持,沒有裝腔作勢,都是那麼單純、寧靜、幽美,寧靜中蘊涵著動態之美,單純中傳遞著豐富的情思。
林風眠 仕女彈阮圖
上圖是仕女系列中的經典。保留中國書畫勾勒的技法、傳統仕女的開臉造型,在主角的神態、線性的畫面構成、裝飾性背景的運用上,則加入西方現代藝術的元素,形成林風眠風格的人物畫像,也驗證了中西繪畫融合的可能性。
林風眠 琵琶仕女
此畫於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該幅作品在表現手法和繪畫樣式上單純、簡潔,用較少的筆墨,表達了更為豐富的精神內涵。
畫面上身著紫衣的仕女懷抱琵琶,身披白紗,飄柔流暢的線條與溫宛和諧的色彩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頗具音樂性的韻律。在用色方面,增強畫面的透明感,折射出一種平和而含蓄的美。
林風眠 對鏡仕女
林風眠在50歲以後的作品籠罩著一層孤獨寂寞的薄霧,但正是在無意中的情感流露,才發自內心。真誠的畫家選擇某種形式和結構,創造某種境界,總是與他的某種情感傾向和意識層面相對應的。林風眠晚年的仕女,不同於任何古今仕女畫。他用毛筆宣紙和典雅的的色澤,捕捉著一種幻覺,一種可望不可即的美。
林風眠 紫衣仕女圖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畫家缺乏文化修養,技術再好也是二流!
※書法線條與情感動作的關係
※謾罵是當今書壇的一種浮躁!
※宋瓷的「誤與美」
※也說徐渭朱耷的「狂」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