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問茶:飲茶方法的四次演變

問茶:飲茶方法的四次演變

我國有數千年的飲茶史,人們的飲茶方法隨著制茶技術和飲茶實踐的發展進步,有過四次較大的演變。

第一個階段:煎飲法

當我們的祖先還處在原始部落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當他們發現茶樹的葉子無毒能食的時候,採食茶葉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葉的色、香、味,所以還不能算飲茶。而當人們發現,茶不僅能祛熱解渴,而且能興奮精神、能醫治多種疾病時,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里,茶是葯。當時茶葉產量少,也常作為祭祀用品。

第二個階段:羹飲法

從先秦至兩漢,茶從藥物轉變為飲料。當時的飲用方法,正象郭璞在《爾雅》注中所說的那樣:茶「可煮作羹飲」。也就是說,煮茶時,還要加粟米及調味的作料,煮做粥狀。

至唐代,還多用這種飲用方法。我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飲茶的習慣,故他們至今仍習慣於在茶汁中加其它食品,如藏族和蒙古族至今盛行的奶茶。

第三個階段:研碎沖飲法

此法早在三國時代就已出現了,唐代開始流行,盛於宋。三國時代魏國的張揖在《廣雅》中記載:「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跡,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裡說得很明確,當時採下的茶葉,要先制餅,飲時再搗未、沖沸水。這同今天飲磚茶的方法是一樣的,應該說是沖飲法的「祖宗」。但這時以湯沖制的茶,仍要加「蔥、姜、桔子」之類拌和,可以看出從羹飲法向沖飲法過渡的痕迹。

唐代中葉以前,陸羽己明確反對在茶中加其它調料,強調品茶應品茶的本味。說明當時的飲茶方法也正處在變革之中。純用茶葉沖泡,被唐人稱為「清茗」。飲過清茗,再咀嚼茶葉,細品其味,能獲得極大的享受。宋人以飲沖泡(淹茶)的清茗為主,羹飲法除邊遠地之外,己很少見到。

第四個階段:泡飲法

飲茶的第四個階段,可叫做全葉沖泡法。此法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以來。唐代發明蒸青制茶法,專采春天的嫩芽,經過蒸焙之後,製成散茶,飲用時用全葉沖泡。

這是茶在飲用上又一進步。散茶品質極佳,飲之宜人,引起飲者的極大興趣。為了辨別茶質的優劣,當時已形成了審評茶葉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沖飲法和全葉沖泡法並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為主,飲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葉沖泡為主。這同今天大多數人的飲茶方法是一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卿府 的精彩文章:

晨起:宜正視錯誤
問茶:秋季如何巧飲花茶養生
問茶:古代18幅飲茶圖,悠閑竟能到這個地步!
問茶:秋季飲茶,是改善體質的好時機!
問茶:飲茶溫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健康問題

TAG:九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