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古經方如何治療上熱下寒證?
點擊上方"岐伯有道"可關注我們
愛中醫128期
身上怕冷,腿腳怕涼,而上身發熱,臉也發熱,偶爾會口腔潰瘍,有時長久不好,特別到春秋兩季特別明顯;這樣的問題很多手段解決不了,中醫一劑附子瀉心湯就能解決!想要了解解決此種癥狀的方法,請鎖定愛中醫群談談
「古經方如何治療上熱下寒症」
點擊音頻
課程要領
《傷寒論》原文:「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黃芩6克,黃連6 克,大黃3 克,制附子12克。
由於有附子,所以不要自己熬,上藥店熬,制附子先入鍋熬50分鐘。
附子瀉心湯適應情況:
上身有熱。或者臉也發熱,胃憋悶,個別多會有口腔潰瘍,腿發涼、腳底發涼、怕冷,上身出汗。中醫理論認為:火在上而下行以溫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濟火熱。陽衛外而守陰,陰守內以助陽。
附子瀉心湯加減:
一、嘔血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
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史,引發多次吐血,大便黑如柏油樣.胸悶,面色浮紅,汗出,形寒肢冷,口乾口苦,口唇乾裂,舌苔黃膩而糙,證屬陽明積熱,虛火上炎,同時腎中虛陽外越,氣虛不攝,形成上熱下寒現象。用附子瀉心湯清泄陽明積熱,下降無形之氣,配附子以溫陽固脫。
附子10克,大黃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熬法同上)
由於有附子,所以不要自己熬,上藥店熬,制附子先入鍋熬50分鐘。
這是一付的量,服用三付後,吐血停止,大便由黑變黃後,可以變方: 附子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党參10克、炒白芍10克、麥冬10克、白蔻10克,山藥30克,以益氣養陰,溫中健脾。連服12付即可。
二、感冒數月,上身熱,腰以下怕風。
感冒數月不好,胸滿,上身熱而出汗多,腰以下怕風。制附子6克、大黃6克、黃連3克、黃芩3克。3-4付即可。
制附子先入鍋熬50分鐘,然後放入其他中藥。熬法同上。
三、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往往是心胃之火不降造成的。
制附子6克、大黃3克、黃連5克、黃芩10 克,乾薑9克, 甘草10克, 白朮6克, 藿香3克,這是一付的量,熬法 同上。
如果腿不特別怕冷,而且口腔潰瘍日期比較久,可以用甘草瀉心湯加減:
炙甘草30克,半夏20克,党參15克,黃芩15克,乾薑10克,黃連10克,大棗4枚,生石膏30克,生阿膠8克(打碎沖服)。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兩袋,早晚飯後
課後福利
中老年人尿道感染:特徵是尿頻尿熱,同時有刺痛感。小便時火辣辣的疼。
以豬苓湯合五苓散合方:
豬苓12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阿膠10克(打碎沖服)、滑石12克。桂枝15克、白朮(炒)30 克, 梔子15克, 黃柏15 克,炒山藥30克, 山萸肉60 克,芡實10 克,丹皮8 克,桃仁12 克,陳皮10 克,乾薑10克, 柴胡6克,白芍15 克,土茯苓30克,車前子10克,如果尿中紅細胞多加白茅根15 克,小薊10克 .炎症消除後,用附子理中丸合金匱腎氣丸善後。
結 語
活在人世間,和很多事情都會發生價值觀認識上的衝突,真正的孝道不是忍辱負重、逆來順受,而是在保全自己的情況下成全父母!
友情提示
中藥材的熬制很講究方法,先放和後放,加涼水還是熱水,都是在熬制中使用!特別像制附子劇毒 、阿膠需要打碎沖服、 生薑、乾薑還不是同一味藥材。所以,李教授建議大家熬藥要諮詢當地中藥師,比較複雜的還是建議大家在藥店熬制,切勿自己煎藥服用,影響效果,延長病期哦!
通過關注本公眾號可以查詢以下內容:
常見問題:脾腎濕寒、膽胃上逆、氣血虧虛、失眠多夢、肥胖、白髮、脫髮、肝鬱、女性愛哭病、抑鬱症、脂肪肝、痛風、更年期綜合症、不孕不育、風濕關節炎、扁桃體炎、鼻炎、咽炎、膽囊炎、中耳炎、甲狀腺結節、淋巴結節、痔瘡、盜汗、美容、便秘、腹瀉、腹脹、皮膚問題、小兒疾病、婦科、男性病、靜脈曲張、感冒、咳嗽、胃病、眼病、頸椎病、腰酸腰痛、腰間盤突出、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胸悶氣短、口腔潰瘍、過敏、蕁麻疹、腎結石、嘔吐、呃逆、水土不服、口味問題等,以及生活中的其他問題。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下面是你最愛的微信榜單, 家庭倫理道德思想, 中醫知識, 國學傳統文化, 並提供最新的免費公益傳統文化培訓, 開啟幸福圓滿人生...
快去關注吧,還等什麼呢?!
①
長按二維碼
,選擇「
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
一鍵關注。②複製「微信號ID」,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關注。
你本善良
jrbchm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國學傳統文化,家庭倫理道德思想,性理療,講病治病,佛法
岐伯有道
yidaoyiruchan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可加微信
jrbchk
交流
聖賢治要
daodeism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聖賢治世精要, 國學傳統文化, 家庭倫理道德思想, 歷史文化
改變我們眼中的世界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人從生下來的那一剎那,就踏上了回去的旅途,這中間的所有經歷都叫命運,而所有的過程和感悟都是收穫,這所有的收穫都是補課,而生生世世的補課都是為了邁向涅槃! 當我們內心的世界改變了,我們眼中的世界就改變了,我們的世界也就改變了!


※抗衰老從補氣血開始
※少白頭,參考一下這5個葯膳方
※你為什麼學中醫?
※筋縮百種 骨病從生
※【名醫】好文共賞!李可老中醫談傷寒論!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