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住在燈泡里什麼感覺呢?

住在燈泡里什麼感覺呢?

GIF/261K

南非的陽光真妙啊

人們去到南非,住the silo hotel ,據說有種從燈泡里看世界的感覺。可是,建築師憑什麼覺得,住燈泡里,會讓人感覺很棒呢?這份兒自信從哪來的啊,才真讓人好奇呢。

在南非開普敦,有一座山,因為山頂很平坦的樣子,啊,像一張大地上的桌子。就被人們稱作桌山,桌山面對著一片海灣,叫桌灣(Table Bay),海灣隨著航運業的興起,發展成著名的開普敦維多利亞港。

當然從前的時候,和其它港口一樣,有大量工業設施,比如運煤、運糧食的廠房、倉庫、流水線,還有起吊設備,集裝箱場地等等。

這裡呢,早在1924年,耗時三年,建成了一座很大的玉米倉庫,那南非村子裡的玉米餘糧,最後都集中在這裡等待出口。

這個糧倉,形態有點像長頸鹿,低矮的部分是42個柱狀混凝土儲糧筒,儲藏糧食的功能。而拔高的部分叫電梯塔。它將運送到倉庫底層的玉米,用升降機提升到建築上部去處理,比如,稱重、清理、分裝、儲存、裝袋等等一系列糧食處理的簡單工藝。

電梯塔這部分最高57米,是當時Sub-Saharan Afric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最高的建築,成了開普敦維多利亞港的天際線標誌。

1924年11月12日這個倉庫第一次將6245噸玉米從輸送到開往歐洲的SS Willaston號商船。到1995年,M/V Anangel Wisdom號帶走最後一船糧食,再到2001年整個穀倉徹底停止運轉。它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完成了它近80年在桌灣維多利亞港對南非農業經濟的努力支持!

今天的維多利亞港呢,已經不是往日巨型貨輪來來往往的樣子了,它和北歐很多港口一樣,從重工業的功能轉向為城市提供休閑生活空間。在資金的引導下向著發展著新的城市文化藝術景觀等等,都來了。大輪船走了,碼頭工人走了,各種餐廳酒店來了,私家遊艇俱樂部來了。

這座穀倉根本不能靠顏值吃飯,原地炸裂最簡單啦,還能騰出一大片地。不過,它的命是真的好!正好,生在自然環境絕好的地方,擁有絕佳的高度和360度美景。又正好,港口在努力轉型,對航運時代的工業建築還挺重視。又正好,Liz Biden女士慧眼識豬,一眼就認定這座倉庫大有可為。又正好,遠在英國倫敦有一位建築大師Thomas Heatherwick, 承包穀倉改造遊刃有餘。

先簡單介紹下甲方Liz Biden女士,她和丈夫Phil Biden於1999年創立了 The Royal Portfolio 酒店集團,在南非各地開了幾家酒店度假村,而且裝修設計之類的活,大部分都是自己來,因為本身也有藝術和設計的背景。但是,因為是開普敦本地人,他們一直想在家鄉開一家特別豪奢酒店,重點是豪奢,順便特別一點。

懶得介紹Thomas Heatherwick大師了,他就是那種幾百年出一個的那種奇才。拿著個刺蝟,和大家說,這就是上海世博會的英國館啦!

這次,他拿出一隻燈泡,和大家說,這就你們將會在最奢豪酒店裡體驗到的,一種住在燈泡里的感覺!驚喜不驚喜?

這個靈感,可能來自穀倉本身,上世紀中葉,廠房裡的照明燈就是類似這樣的防爆燈。今天看來氣質非常復古。建築師就把當年港口工業的大時代,濃縮在這一盞燈里了。

穀倉低矮的筒倉群部分,被改造成一座美術館,這個以後再說。這裡說的是穀倉的上半部分,也就是高的電梯塔部分,被改造成了擁有28個客房的Silo酒店。

為了讓一個燈泡成為完美的建築外觀元素,建築師設計了一種看上去就很複雜的幕牆落地大窗。

最高的一整扇窗有25feet(7.62米)高,由56塊小窗組成,56 個面都不在一個平面上,拱起鼓包的效果,鼓出外牆最遠有3feet(0.914米)那麼遠。做了不同尺寸的模型,研究幕牆框不同的角度交接的方式。

在廠家預製好一整塊,現場吊裝。仔細看了下,應該是沒有開啟扇的。就想說,這窗得多難擦啊~~~

這麼大費周章的一扇窗,整個建築有96樘。它出自極現代的設計,卻有著灰常灰常的經典效果,就好像它早就存在一樣,現在只是拿來用用那麼自然。

它不僅僅為了讓陽光灑在大床上,也可以讓建築里的燈火照出去,人們遠遠地就看這建築璀璨的昂著頭。作為曾經最高的建築,如今,更像一座港灣里的燈塔。

除了燈泡主題造型,建築師更多在操心保留建築整體形態。比如坡屋面頂,屋面實際上是拆掉了,露天的,保留老建築的框架結構,包括三角形屋架。施工中可見拉結梁做了加固,局部植筋澆築混凝土,結構最後裸露著,呈現了有歲月的粗糙質感。

屋頂施工的時候,可以吊裝設備,安裝電梯什麼的。最後是改造成露天休閑餐廳和屋頂泳池這樣的功能。人們能曬個愜意的日光浴,在泳池裡望著遠處的海,這是每個奢華酒店最基本的配置。建築師沒讓結構泡在泳池裡,雖然看上去,它們並沒有距離。

有一個個人小疑惑,因為沒遇到過,不是這座建築。我們看到很多老建築會特意保留和呈現裸露混凝土的樸素質感,但實際上它原本材料並不是清水混凝土,所以,如果直接裸露在風雨侵蝕下會比較快的劣化。那是不是做了透明的防水防鏽措施呢?還是用清水砼效果的塗料重新粉刷過。

建築以前裡面可能有很多很重的工業設備,還要儲藏很重的貨物,而現在,這些重量被卸掉了。建築就像一艘船,它受到的浮力就和以前不一樣了。本來穀倉也不需要採光,原來老建築牆上幾乎沒有開窗。改成酒店時只留下了混凝土框架結構,取消全部外牆變成幕牆玻璃。

內部根據酒店功能的需要,增減牆體,比如走廊、客房、餐廳、廚房、圖書館等,安裝客梯和貨梯。局部的受力統統都變化了。

增加屋頂泳池,也不是平面上畫個水池大小那麼簡單,首先要結構計算下。就像人頭頂上頂了一大桶水,不僅增加了老建築的負荷,對建築穩定性也有影響。

這樣的老穀倉改成酒店,建築有很多地方需要結構加固和改變。所有這些改變,都需要結構工程師耐心配合建築師多次驗算。才有最後建築師要的燈泡效果!

有此晶瑩的效果,就叫~~the Silo Hotel(筒倉酒店)嘍。

Thomas Heatherwick對建築外部和空間進行改造同時,擁有良好品味的老闆娘在設計室內。酒店裡幾乎每種材質的配搭,每件藝術品,每間客房的傢具,都出自老闆Liz Biden女士把控,連擺放的位置,她也自有要求。

比如,從底層進入的等候空間,保留著一層巨大的筒倉漏斗、非洲藝術家的作品和殖民時期培養起來的傢具風格、色彩濃烈、牆體又是原始的混凝土,大家放在一起精緻粗野。

整個酒店到處都混著熱烈的、色彩豐富的、殖民的、工業的和現代的,木質的,鋼結構的等等。卻一看就是非洲味道。除了健身房。

28間客房,有7個套型,即使是相同戶型,在藝術品,色彩和傢具等等細節上也有大不同。其實,就是每間都有特色,都是不同的。

最普通也最便宜的就是the silo room,大床房。淡季也就每晚900多美金吧。一邊泡澡一邊看海港,是這裡的特兒色兒。

然後我們看下,6000美金的頂層豪華客房。沒搞清楚這是淡季還是旺季的價格。它的面積最大,室內就有180多平米,景觀最好,目不斜視的話,有270度風景。

看下戶型哈,它有很多人同時進餐的私人餐廳,這個餐廳配了服務通道和客人衛生間。有小客廳和大客廳,有三角鋼琴,有書房。有兩個超長大陽台,還朝向不同,可以一會兒看看桌山,一會兒看看桌灣。

主卧做了兩個衛生間,一個人長時間泡澡看風景時,另一個人不會沒衛生間用。在卧室後面有一間私人SPA的房間,可以請服務人員睡前給身體做下放鬆。光想都覺得開心!說起來SPA,澳門很多酒店的私人SPA空間,是雙人的,更照顧客人需要。而且,還以為會有兩個卧室或者兒童房,都沒有。

6000美金啊,這樣一晚的客房價格還是好貴啊!不過,住不起或者訂不到客房沒關係,這裡的餐廳和咖啡廳是對外營業的。欣賞開普敦港口美景or體驗建築的空間,去喝點下午茶就行啦!

這就是經過了4年半,酒店方,設計方和V&A Waterfront 開發管理方,三方協同作戰,將一座糧倉上部分,改造成識別度非常高,南非最貴的 Silo 酒店。它不僅僅是筒倉建築改造的巔峰,更是,南非奢侈酒店的巔峰。酒店老闆娘不無自豪地說,你全世界找找,有哪家酒店坐在一座全球牛逼的美術館之上?沒有!只有我們這一家!言外之意就是,定價一點都不貴!

對的,筒倉下半部被改造成了Zeitz MOCAA美術館,而且改造成果又是另外一種驚艷。

好了,休息幾天,有時間再說。

猛獁小象收集整理推薦

參考資料、配圖來自網路:

https://www.theroyalportfolio.com/the-silo/

http://www.heatherwick.com/projects/buildings/zeitz-mocaa/

Iwan Baan

...end...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關注

ARCHI-POIN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築大魔王 的精彩文章:

Toyo Ito大師的EASY 模式

TAG:建築大魔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