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關節炎有這麼多,你知道嗎?
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旨在提醒人們呵護關節,關注關節健康,對關節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防關節損害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學習,甚至致畸致殘增加家庭負擔。
關節炎常常被籠統稱為「風濕」,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不少「風濕」患者尋求各種治療風濕的廣告和「捷徑」,最終導致花費巨額錢財。
其實,關節炎是常見的可致畸致殘的風濕病,如致畸性關節炎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30-50歲的女性多發)、痛風性關節炎(發病年齡年輕化)、強直性脊柱炎(多見於青少年)等。
基本上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關節痛的癥狀出現,或輕或重,都是關節痛,但關節炎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不同類型的關節炎治療方案也是千差萬別的。目前全球約有3億多人患有關節疾病,而中國內地的關節炎病人在1億以上。常見的類型包括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
我們常常以為關節炎是老年人的疾病,年輕人有時候知道自己被診斷為「風濕病」,瞪大了充滿疑慮的眼睛……其實,關節炎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有可能發病,而關節炎常常是風濕病的最早甚至是唯一表現。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 張建瑜
骨性關節炎: 老年人致殘頭號殺手
骨關節炎(OA)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疾病,它是由多種因素(年齡、基因、力學與生物化學)相互作用引起的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繼發性骨質增生為特徵的慢性關節疾病。
目前,全球約10%的人口有骨關節炎問題,大於60歲的老年人中,骨關節炎患病率高達50%,80歲以上的老年人近乎100%患有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的致殘率高達53%,已然成為老年人致殘頭號殺手!
什麼人容易患骨關節炎
1.5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
2.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
3.肥胖是患骨關節炎的重要因素;
4.過量不恰當的運動損害關節;
5.關節受到外傷損害導致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的癥狀
1.關節疼痛,尤其是上下樓或坐位站起時疼痛明顯;
2.關節反覆腫脹;
3.關節彈響,活動時關節出現異常的響聲;
4.關節絞索,行走過程中關節被卡住、無法活動;
5.關節無力,活動困難,嚴重時出現關節變形,成為「O」 型腿或「X」型腿。
類風濕關節炎:女性好發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RA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女性好發,發病率為男性的2~3倍。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高發年齡為40~60歲。
類風濕關節炎有哪些表現
1.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僵直、活動受限和關節觸痛。
2.早晨或休息後更明顯,活動可逐漸好轉,及所謂「晨僵」。
3.初期以小關節(如手、手腕和腳)為主,隨著病情進展,肩、肘、膝、踝以及髖關節等也會陸續出現。
4.多為對稱性。
5.關節炎較重時常有發熱、渾身無力、體重減輕等。
6.類風濕還可以侵犯皮膚、眼睛、肺臟、血液系統和心血管等。
痛風性關節炎:越來越年輕化
痛風性關節炎是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所致反覆發作的代謝性風濕病,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發病率逐年增高。其臨床特點是高尿酸血症、關節炎急性發作、痛風石沉積、關節畸形,可導致慢性間質性腎炎和腎結石、腎功能衰竭。高尿酸血症還可促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隨著社會生活的改善,痛風越來越年輕化,近年來,中學、大學生髮病成為流行病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痛風患者常伴隨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現。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表現為紅腫熱痛,但一周左右可緩解,臨床上很多病人都是急性期發作時自行服用止痛片,甚至使用長效激素治療,緩解期未到正規醫院規範化降尿酸治療,導致痛風遷延不愈,導致關節、腎臟、心血管等受損,且使用長效激素的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如果得了關節炎怎麼辦
關節炎疾病如此多樣,如果得了關節炎怎麼辦?廣醫三院風濕免疫科張建瑜主任介紹,應儘早到正規醫院接受系統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診斷早治療很重要,可以顯著提高疾病緩解率,延緩疾病進展,是避免致殘的關鍵。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持之以恆,長期隨診,樹立信心,樂觀積極,同時要堅持康復鍛煉。


※遇到低血糖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科學延緩衰老,指南教你這樣吃!
※腎虛:坦然面對,正確調補
※女性一生三個特殊時期:經期、產後、更年期的保健方案
※女人,小心悄悄走近的「紅蘋果現象」,嚴防五種婦科病!
TAG:醫依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