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老中醫推薦一物,降壓降糖效果好,安全無毒又實惠

老中醫推薦一物,降壓降糖效果好,安全無毒又實惠

這味厲害的中藥是黃芪,是補藥之長,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它富含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可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心肌供血,調節血糖含量。中醫對它的運用更是廣泛,它可以補氣、生血、緩解胃下垂、改善體質,還可以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

為什麼比人蔘還好?

人蔘為大補元氣之品,補氣力量大,療效快,卻容易上火。臨床上多用來治療大病或久病,或血脫致氣脫而出現短氣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脈微欲絕等症。

黃芪補氣,力量比較小,起效緩慢漸漸增加,不容易胸悶上火。民國中醫陸仲安因善用黃芪,當時有「陸黃芪」之美稱,以此與中醫史上明代醫學家「張熟地」(即張景岳)相媲美。

好的人蔘一斤要上千元,而黃芪只要幾十塊錢一斤 ,吃起來不心疼,重要的效果並不輸人蔘。

1.補氣效果不輸人蔘

與西洋參、太子參相比來說,黃芪補氣的效果毫不遜色,是適合老百姓補氣的葯。對於氣虛、氣短,容易感冒、易出汗的朋友,經常的吃黃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中醫治療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等,以及對於大病初癒的調養,和促進手術後傷口的癒合,都會用到黃芪。

2.心腦血管保護神

黃芪本身具有強心、降壓、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血管系統等作用,因此心血管系統不太好的人特別適合,普通人泡水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保護胃腸肝膽

無論是胃腸還是肝膽,黃芪都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像肝炎、胃炎、胃潰瘍等患者都是使用黃芪來進行治療的。

生黃芪、炙黃芪的區別

區別一:生黃芪為晒乾還生的藥材,而炙黃芪為炒熟藥材,炙黃芪就是用生黃芪加蜜炙熟。

區別二:一般來說,補氣固表(提高抵抗力),健脾利濕(消腫)要用生黃芪。

區別三:炙黃芪擅長益氣補中、治療脾氣虧虛,內臟出現下垂等情況,比如胃下垂

4種日常吃法

黃芪應該怎麼吃效果最好呢?日常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吃法主要有四種。

干嚼

把生黃芪當瓜子一樣,放在嘴裡嚼著吃,黃芪的味道非常好,就像是一種豆香的感覺。

2.泡茶

黃芪片5~10克(原則上每次不能超過15克),用沸騰的開水直接沖泡,蓋好泡10~20分鐘,當茶飲用。若想黃芪味出得更徹底,可反覆沖泡。

3.煮粥

黃芪15克,党參10克,梗米100克,大棗30克,先將黃芪和党參一起煎水取汁,再放大棗和梗米一起熬成粥,味道可口。

4.烹飪

若平時喜歡吃燒肉、燒鴨等,可以放適量黃芪,味道更獨特,還可以起到滋補作用,效果非常不錯。

名醫3個經驗方

反覆感冒、四肢乏力

益氣飲

做法:生黃芪12克、生白朮12、防風5克,沸水沖泡10-15分鐘即可飲用。

對應癥狀:容易反覆感冒、過敏性鼻炎反覆發作、氣短懶言,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等。

禁忌人群:上火的人不能喝,容易火上加火。

貧血氣短

補血湯

做法:取生黃芪25克、當歸12克、生薑3片,大棗10克,鯉魚洗凈後放入煲滾的清水中,用大火煲開,改小火煲2小時後,下鹽調味即可。此湯可補氣生血,老少皆宜。

對應癥狀:容易疲累,心慌心悸,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唇甲淡白,頭目眩暈,勞累時加重。

乏力腿腫、沒胃口

黃芪薏米粥

做法:取生黃芪15g、薏米40g、茯苓20g、粳米200g、紅棗10克。洗凈放入沸水煮至成粥即可食用。

對應癥狀:眼瞼或下肢輕微浮腫(常見於月經生理期前後、更年期、剛生完孩子時);倦怠乏力腿腫;肢節疼痛,小便不利,飲食沒有胃口,大便稀溏等情況。

禁忌人群:小便頻數,尿多,陰虛津傷,口燥咽乾的人群。

便宜到不敢想,卻有非凡功效的黃芪,家家必備,懂保養的國醫大師都在用,每天吃點黃芪,遠離高血壓、糖尿病和癌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俠醫世家 的精彩文章:

最常見的玉米,功效原來這麼多,加一物還會有奇效
我們正在見證中醫藥的消亡,僅以此文獻給相信中醫的人們
寒露節到了,這天以後,兩件事不做,比吃什麼、練什麼都保健
醫生給你開藥的時候,一定不會告訴你的秘密,看後大吃一驚
血栓是隱蔽殺手,99%的血栓無徵兆,老中醫推薦簡單實用防栓法

TAG:俠醫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