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量化寬鬆何時轉向?全球貨幣政策「正常化」道阻且長

量化寬鬆何時轉向?全球貨幣政策「正常化」道阻且長

量化寬鬆何時轉向? 全球貨幣政策「正常化」道阻且長

金融時報 本報見習記者項夢曦

本周三,美聯儲發布了9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紀要文件。紀要顯示,在良好的經濟前景下,美聯儲決策者傾向於年末再次加息,並於10月開始規模約4.5萬億美元的 「縮表」計劃。這無疑標誌著美聯儲在貨幣政策 「正常化」的軌道上又邁進了一步。今年以來,如何穩步退出量化寬鬆政策逐漸成為了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央行的共同話題,與此前各國央行顯著分化的貨幣政策不同,近一兩年間全球各國央行步調趨同,超寬鬆貨幣政策的拐點已初露端倪。各國央行雖就退出量化寬鬆達成默契,但本次全球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仍顯得異常艱難。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大衰退」後,全球經濟復甦緩慢、低通貨膨脹預期和長期經濟增長的低迷使得各國在退出寬鬆政策的道路上步履維艱。

美聯儲一馬當先退出寬鬆各國央行謹慎前行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各主要經濟體央行紛紛大幅降息,以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提振市場。截至2008年底,美聯儲10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利率水平由5.25%降至零至0.25%區間,歐洲央行全面下調三大利率。此外,各國央行還在全球市場上瘋狂買入金融資產。據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幾年間,每年各國央行增持的國債、住宅抵押債券和公司證券總額相當於全球經濟產出的1%到3%。然而,這種情況正在發生逆轉。

自2015年底,美聯儲率先開啟加息,至今4次加息已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至1.0%至1.25%的區間。加拿大央行分別在7月和9月連續兩次加息,提高利率至1.0%。儘管英國央行仍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25%的歷史低位,但在年初也宣布將基本結束購債,並考慮在未來幾年逐步撤出超寬鬆政策。歐央行方面也預計將於10月底宣布放緩購債速度。日本央行儘管仍在擴大貨幣供應量,但告知公眾正在思考如何退出貨幣刺激。新興市場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的市場利率一路走高;印度央行表示維持貨幣政策中性立場;澳大利亞央行和韓國央行也在為明年上調利率做準備。由此可見,雖然步伐大小不一,但各國央行步調一致,紛紛調頭收緊貨幣政策。據國際金融協會估計,至今年底,全球各國央行凈購債額與全球GDP之比將下降至2.4%,明年底將進一步降至0.8%,且到2019年年中,發達經濟體央行的資產將開始收縮。

經濟復甦緩慢通脹「乏力」仍是大問題

全球各國央行能保持步調一致,根本原因在於世界經濟的同步復甦。根據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17年,在包括俄羅斯和巴西在內的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實現復甦的支持下,全球經濟將實現緩步復甦。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稱,其跟蹤的45個國家在今年都將實現經濟增長,這種同步增長的現象在過去50年來並不常見。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明顯為央行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提供了基礎和前提。與經濟穩步復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國屢提不振的低迷通貨膨脹預期。

今年以來,美國通脹的持續疲軟,CPI和PCE價格指數同比均自2月以來持續下跌,最新公布的9月 CPI數據仍然不及預期。雖然CPI下滑或是受油價下滑拖累,但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脹也下滑至2016年以來的低位。不僅美國,歐元區的通脹數據也讓人發愁。據歐盟統計局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歐元區8月CPI同比終值0.1%,較初值0.2%下調,為4個月來最低水平。而9月CPI或將落在-0.2%至0.3%的區間。不僅如此,歐洲央行還在上月末下調了今明兩年歐元區的通脹預期。此外,日本也未能逃脫「低通脹」的魔咒,日本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剔除生鮮食品的日本8月總體CPI同比下滑0.1%,為2013年4月以來首次跌入負值區間;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則上漲0.8%。此外,日本8月能源價格同比下滑11%,汽油價格大跌近18%。根據OECD的數據顯示,二十國集團6月和7月的平均通脹率降至2%,創下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雖然8月小幅回升至2.3%。許多發達國家的通脹率一直低於其目標水平。有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全球復甦在持續,但復甦的速度並不盡如人意,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造成的需求不足或拖累通脹數據的緩解。

「我們正處於復甦進程,不過復甦速度在下降。作為不久前推動全球經濟復甦的動力,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正在放緩,其他國家經濟增長動能則增強。這可能促使我們調降全球經濟增長預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席拉加德稱。持續的低迷通貨膨脹預期和經濟低增長使得各國在退出寬鬆政策的道路上瞻前顧後、步履蹣跚。面對低通脹風險,各大央行內部仍存在較大分歧,最新美聯儲紀要顯示,多數官員對通脹的低迷表示了擔憂,擔心通脹走低並非暫時性現象。部分官員質疑現在是否是削減刺激措施的正確時機,認為加息應推遲到通脹提高後。歐洲央行方面也因低迷的通脹和持續走強的歐元,對削減QE的路徑存在分歧,部分官員甚至提出,在必要時延長或擴大購債項目。IMF也在近日舉行的半年度會議上警告稱,鑒於全球通脹上升依然乏力,各國央行的行動可能太早。

事實上,量化寬鬆政策帶來的副作用越來越多地受到詬病。一方面各國央行向市場投入巨額QE資金,卻沒有提振全球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持續膨脹的QE資金不斷推高股市債市估值,引發金融資產泡沫風險。特別是負利率政策不同程度地壓縮銀行業的利潤空間,令各個市場參與者擔憂金融業危機風雨欲來。雖然當前的全球貨幣政策環境仍處於相對寬鬆期,但逐步退出QE促進全球貨幣政策「正常化」已成為多國央行的選擇,政策改革前路漫漫,如何協調去寬鬆和防通縮之間的關係將是擺在各經濟體央行面前的一大課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港股 的精彩文章:

東方明珠獲高院撤銷清盤呈請指令 現升17%
木有魂,船有骨
快訊:長城汽車今早停牌 華晨中國漲5%回應傳聞?
快訊:外圍造好恆指高開0.15% 長江基建集團領漲藍籌

TAG:新浪港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