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40平小館,裝著40座城市的味道
GIF/1.4M
我們都在摸索前行,
不知路在何方,
能夠做的,
唯有將手頭之事做到極致。
百年面道
不管是否情願,
生活總在催我們邁步向前。
背上行囊,
來到千里之外的他鄉,
在此生存奮鬥。
而故鄉的味道,
便成了不時湧上心頭的別樣滋味。
但不過就是咬咬牙,
壓下心底的風起雲湧,
繼續腳步匆匆。
或許我們早已習慣這種疼痛,
但總有人為之唏噓不舍。
想盡辦法,
讓在異鄉奮鬥的人,
吃到一口家鄉味。
這家不起眼的路邊小店,
窄窄40平米間,
竟囊括了40城40味。
而它的主人,
用人生最美的21年,
摸索出108碗麵條,
只為給在津奮鬥的人兒,
送上一份家的味道。
在這裡,
有著來自各地,
千奇百怪的麵食。
從地道天津味的百年老面,
到上海風情的隨便什麼面,
成都特色的勾魂面,
帶有廣式特色的加勒比海盜面……
它是天津衛三大傳奇麵館之一,是天津最地道民間老味道,被列入第三批天津非遺申報名單,店長甚至獲得過中國頂級烹飪大師的稱號。
但這般成就,並不是什麼名師做出的成績,而是一個執拗的面痴,通過自己21年的摸索,所贏得的認同。
眼前這位胖乎乎的大哥,
就是這家麵店的主人——
于震。
他和我們一樣,
也曾迷茫和困惑,
都有對當下生活的不滿,
和對未知的期待和嚮往。
但不同的是,
他比我們大多數人,
多了那麼一點倔。
16歲那一年開始,到餐飲店內打工,從後廚的刷碗、洗菜開始,到端菜、打下手、掌勺一樣樣做過來。
看的時間久了,發現絕大多數店鋪都千篇一律,我要開一家和別人都不一樣的店鋪,小小的念頭悄悄在心裡種下。
天津人愛吃面,
婚喪嫁娶,
大小雜事,
都愛吃上一碗面。
少年時背著書包衝進家門,
在廚房中的母親總會探出頭來問:
「回來啦,餓了吧?
我給你下碗面啊!」
在於震眼中,
面就是家的味道。
我要賣面,
賣一碗有家裡味道的面。
想法定下,
剩下的就是執行。
從那天起于震就開始琢磨,
如何做好一碗面。
先從家裡著手:
蹲在廚房,
盯著母親的每一個步驟,
研究每一個細節。
研究完家裡的,
就開始琢磨外頭的,
盯著人家每一次操作,
記錄下來回家一步步試驗。
那段時間,
他天天推著小攤在外頭逛,
邊賣麵條邊學習,
每天就在路邊睡三個小時。
醒來的時候,
想的只有一件事——
要怎麼樣將麵條做好。
最終,
面做出來了,
做法沿襲至清末已有的海派蔥油麵。
只用鴨蛋黃和面,
因為鴨蛋黃內含不揮發鹼,
能夠保證麵條的筋道。
為了讓麵條更有家的味道,
用的是天津家家戶戶都用的切面做法。
一級壓榨的花生油,
搭配上最好的香蔥,
加上特別選用的醬油,
小火慢熬至濃稠,
全程需要近兩個小時。
炸蔥油對火候及其挑剔,
多一份則微苦,
少一分則不香。
麵條過水淋上熬好的蔥油拌勻,
鋪上自家種的新鮮蔬菜。
甜咸相宜,渾厚噴香,
口感精細而講究。
而因其做法流傳已久,
便取名為百年老面。
味蕾是最挑剔的東西,
或許它無法分辨出每一樣食材,
但能清晰直接地辨認出東西的好壞。
好東西從來不缺欣賞的人,哪怕只賣一種百年老面,一天都能賣出400~500碗。
做一碗有家的味道的麵條,這個目標已經達成。本以為生活就會這樣安安穩穩過下去,穩定的客流,還不錯的收入。
然而一件意外的出現,竟讓于震拋下現有的成就,一走就是五年。
再尋常不過的下午,
與過往每一天一樣,
客人來來往往,
點單,等待,吃面,離開。
有一位客人卻非如此。
在吃完一碗面後,
執意要打包四份離開。
問及緣由,
竟是要離開天津,
擔心此後許久,
再吃不到心心念念的家鄉味道。
是啊,
有時候吃東西的初衷,
並非是為了充饑或口味。
而是為了那段故事或者念想。
那能不能讓天南地北的客人,
在這裡,
吃到自己家鄉的味道?
於是背起包,
帶上妻子,
離開天津,
一別五年。
2002.08,廣東,宮廷秘制雞腿麵,
2003.11,上海,隨便什麼面,
2004.10,內蒙,大牧場羊雜麵,
2005.06,河南,泡寬汁羊排面,
2006.05,山東,剁椒肥腸面……
5年時間,
從南到北,
40座城。
從到店內打工偷師,
到參加短期烹飪班,
再去職業大學進修。
所有他能想到的方法,
他都一個個去嘗試。
落於筆下不過十餘字,
但個中辛苦,
豈能輕易被外人道。
本可以輕輕鬆鬆呆在家裡賣面,偏偏要拿著五六百一個月的薪資,在各個城市的麵館里兜兜轉轉。
白天在店裡認真打工,晚上到了住所,就將今日觀察到的所有逐一記錄,光是筆記,
就記滿了厚厚幾十本。
看到下班便坐到桌前,
在筆記本上不停記錄的于震,
妻子忍不住吐槽,
「總是在不停記記記,
像個神經病一樣。」
于震好脾氣安撫,
這些可都是無價的財富。
學成歸來之時,
便是成功之日。
小小的店裡,
擠滿了兒時才能見到的東西:
奶奶輩常用的縫紉機,
爸爸輩愛用的煙斗,
兒時最愛的連環畫…
進店的那一瞬,
時光好像被拉回20年前。
一整牆吊的滿滿當當的菜牌,
顯得尤其讓人震撼。
60餘種拌面、40多種湯麵,
合計108種。
一天一款,
也需要吃上三個多月。
而它們,
就是他五年進修的最佳見證。
面的名字千奇百怪,
每次看都忍不住笑出聲。
從「百年老面」到「隨便什麼面」,
從「加勒比海盜」到「面中寶馬」,
甚至還有勾魂面……
由於面的種類太過豐富,
選擇困難的食客往往直接崩潰,
請服務員隨便來碗什麼面。
隨便什麼面就此誕生。
雖然名字非常隨性,
但出品倒是一點都不馬虎。
上海楊村的傳統做法,
奶奶們最愛做給兒孫輩的吃食。
老上海傳統的蔥油,
淋上店內自榨的濃醇花生油,
配上上海經典辣肉丁。
甜甜辣辣,
香氣醇厚,
最為溫暖家常的味道,
漸漸成了店中的頭牌。
從目之所及的地方到口中食物,
都是記憶中最熟悉的味道。
多慶幸能有這樣一個地方,
在加班晚點身心俱疲時,
走近店裡,
吃上一碗小面,
身不動,
舌尖就能翻山越嶺,
嘗到家鄉的味道。
一圈下來,
百年面道徹底紅了。
稀奇古怪的名字,
為它吸引來了客人,
而精心料理的味道,
為它留住了客人。
哪怕藏在不為人知的大廈裡頭,
遇上飯點,
隊伍從櫃檯排到店外
等上30~40分鐘更是常見情況。
但于震笑嘻嘻坦言:
我沒多大追求,
只想把家看住,
讓天南地北的食客來我這,
都能吃到自己家鄉味。
從最初有個要開一家和其他人都不一樣的餐館,到開一家有家裡味道的麵館,再到讓天南地北的人都能在這吃到家鄉味道……
他走的每一步都不是既定的套路,
不過是在當時的情境下,
自己摸索試探出的想法,
然後,想盡辦法,堅實執行。
直至走到最後。
其實我們不都一樣么,
都不知道未來會走向何方,
只能鼓起勇氣邁步向前,
每一步都扎紮實實走穩,
向著對未來的憧憬一路前行。
生活中哪裡有那麼多天才,
更常見的,
不過是不安於對現狀的迷茫,
一步步摸索,
後路慢慢出現在了眼前。
- END -
本文授權轉載自小巷尋味
推薦一個最好吃的公眾號
轉載須知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總有一個人在堅守,
總有一件事要完成。
茫茫人海,
匠心之城。
不喧嘩,自有聲。


TAG:匠心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