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福泉:有容乃大,大欲則剛

張福泉:有容乃大,大欲則剛

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疾病MDT團隊訪談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兩句千古名言,是林則徐1839年於廣東禁煙時所書。其目的是告誡自己,豁達大度、胸懷寬闊;同時,砥礪自己,排除私慾,一心為公。

在未曾見到北京協和醫院放療科主任張福泉之前,他的名字早已響徹在耳邊:科室老主任周覺初和資深教授何家琳一致認為,協和放療科能發展到現在、科室氛圍這麼好,離不開張主任這些年的努力工作。

究竟這個人有什麼魅力,能讓兩位老人家都讚不絕口?

而在張福泉本人眼中,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瘤協作組的研究工作給他們這代帶來了什麼?給未來年輕人又能帶去什麼?

在近1個小時的訪談中,答案逐一揭曉。

1

10個感人的故事,都發生在放療科

#待患者如衣食父母#

大家都知道,協和有句名言——待患者如親人。

在張主任這裡,他提出了更高要求——待患者如衣食父母。(周覺初)

#這裡也許是患者生命的最後一站,要珍惜#

在我看過的患者中,很多人都特別善良、友好。

記得二十年前的一位外地食管癌患者,在我們這裡接受了放療。後來複查時發現不幸發生了肺轉移,患者決定不再接受治療。結果過了幾個月,他又出現了,只不過人看起來更衰弱了。他在診室等了我半天,猶豫了半天才從兜里拿出了幾塊石頭說:「這是我從家裡河邊撿來的,看到的時候覺得特別好看,第一時間就想送給您。」他知道可能以後也不能再來看我了,但覺得跟我這段醫患情很難得,所以想給這段關係最後再留個念想。

我當時特別感動,也很受觸動。這些石頭承載的,是患者對我們沉甸甸的信任。這份特殊的禮物我至今都留著,放在櫥窗里。每次看見,都要提醒自己,要珍惜,珍惜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張福泉)

#風險我們一起擔#

作為臨床醫生,我們常常陷入兩難的情況。在當今醫患關係並不寬鬆的時候,挺考驗人的。

有位垂體瘤複發患者,已經不能再手術和做其他治療,經過專家組會診需要進行放射治療,但是之前接受了不適當的伽瑪刀治療,視交叉也已經接受了一定劑量的治療,而且劑量無法評估。而如果現在再給患者做放療,把控不好很容易造成劑量超量,甚至造成失明,有一定的風險,現在很多醫院都不願意擔這種責任。

但患者並不知道自己之前接受的治療是不合適的。他們作為弱勢群體,也很無辜。怎麼辦?總要給患者指明一條路,讓患者感覺還有希望。

所以這時候,我會跟患者仔細解釋清楚,告訴他們:治療有風險,但需要患者、家屬與我們一起承擔。多數患者對此還都是理解的。(張福泉)

#因為喜歡,所以執著#

我喜歡醫生這個職業,特別喜歡腫瘤放療這個專業。我自認為稍微可以算得上是「特長」的就是我記患者名字記得特別清楚。

我治過的許多患者,即便經過十幾二十年來複查,我都還能想得起來當時的治療情況。很多年輕人問我怎麼都能記得住?

我想,記住名字是對患者最基本的尊重,只要用心記,是能記住的。(張福泉)

#沒有小科室,只有小醫生#

對於垂體瘤的整體治療來講,放療在多數情況下是一個配角,我們很清楚放療在垂體瘤治療中的合理地位,多數腫瘤首選治療是手術和藥物治療,放療多數是輔助治療手段。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馬馬虎虎對待了。

有的患者垂體瘤位置比較特殊,無法手術完全清除,或者多次手術複發。所以,必須要依靠後續放療來進行鞏固治療。沒有後續的這一步,前期的工作很可能功虧一簣。所以,需要擺正心態,用心治療。

因為,沒有小科室,只有小醫生。(張福泉)

#凌晨4點,放療機器才會停#

為什麼是到4點,不是5點、6點?

因為,我們的放療機器需要備份,備份時間基本要兩個多小時。

從2000年開始,加班在這裡是一個常事。剛開始是到晚上20點,後來到22點,再到次日凌晨,現在到了4點。患者數量也比以往翻了10倍,從2000年以前的每天四五十人到現在平均每天400多人,周末也只有1天的休息,除了春節的3天,其他節假日都是不能休息的。

來協和放療科的,60%都是外地的患者。他們很不容易,經常租個醫院附近小旅館,半夜來治療。患者的這種求生的慾望給了我們不小的壓力,同時也帶來動力。我們值夜班不比有的科室,多多少少可以休息一下,而是基本上一位接著一位患者治療,一晚上都停不下來。但也正是患者給我們的動力,才讓我們更有信心,也有了更強的服務意識。

適應高強度的加班工作是新員工來來到協和放療科的基本要求(笑)。(張福泉)

#新人入門,必聽歷史#

我剛來放療科跟著周主任一起出門診的時候,只要一有空,周主任就會給我講協和還有放療科的歷史,我至今都覺得受益匪淺。後來工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想想當年老一輩在那麼艱苦的情況下所作出的努力,就會動力十足。

現在,科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在每年的總結大會上,我們會專門留出一上午講協和歷史、放療科的歷史、放療科的未來發展。這是每位新入職同事必聽的內容,而即便是一些入職已經幾年的年輕人,我也會建議他們再跟著聽聽,很多人現在甚至都能背下來了。

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科里年輕人通過了解歷史,清楚自己的責任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只有目標清晰,才不會一味比較、抱怨。(張福泉)

#他來了,科里更有希望了#

我能想到的形容張主任的辭彙,是尊老愛幼、以身作則、實打實幹。

他總是能把人積極的方面挖掘出來。從2000年到現在,雖然工作越來越繁忙,但他總是能協調好科里事務和氛圍,17年來科里沒有一位員工離開。

他是個干實事的人,要求嚴格,但又會給足對方面子。原來科里一位服務人員,歲數也不小了,但工作態度不積極、經常遲到早退。本來醫院都決定讓她離開了,但她還是不甘心,去找了張主任。也不知當時張主任跟她說了什麼,那之後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來了個180度大轉變。

我想,張主任之所以服眾,跟他自己以身作則有很大關係。以前加班,他都是最後一個離開的,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也一定是第一個做到的。(何家琳)

圖1. 在科室為慶祝何家琳教授從醫50周年舉辦的活動上,張主任(右一)和邱傑副主任為何教授獻上《五牛圖》

#大家庭,大聚會#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年來放療科氛圍一直特別好,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注重團結協作。

每年年底的科室團拜會,整個放療科特別熱鬧。每位員工都會邀請自己的家人一同出席,老老小小,其樂融融。

我們就是一個大家庭。(張福泉)

圖2. 年底的放療科科室團拜會,也是這個大家庭的聚會

#愛心卡,是愛心,更是用心#

對老一輩,張主任和科里的年輕人一直關懷備至。

考慮到一些已經退休的老專家離開協和多年後,因事回來時經常不知道聯絡誰,萬一再受到冷落就更難過了,張主任組織科里的年輕人自發做了「愛心卡」。

卡上為每位老專家都配了兩位聯絡人作為對接人,並附上聯繫方式。

聽說,現在這個放療科首創的愛心卡已經被協和醫院黨委建議推廣到別的科室了。我們既欣慰又驕傲,也由衷地感謝大家對我們的照顧。(何家琳)

圖3-4. 何家琳教授收到的科室愛心卡,編號為0007

2

三道命題,還原大家口中的張福泉

其一 什麼叫「待患者如衣食父母」?

衣食父母一詞的出處是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你不知道,但來告狀的,就是我衣食父母」,意指生活所依賴的人。

張福泉坦言,說心裡話,放療科不好做,因為來治療的很多患者都是終末期腫瘤患者;再加上在老百姓心目中,如果協和都沒辦法治,那也基本就沒什麼希望了。很多患者是把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站選在了協和放療科,所以他們面對的壓力是比較大的。也正因為如此,如果醫生對患者態度不好,真的於心不忍。對晚期的腫瘤患者,能儘力延長患者生命、緩解患者的痛苦是我們的目標。即便是因為現在醫學發展所限無法有更好的療效,醫生們也要儘可能給予安慰。正如國外很多醫生最開始是傳教士、牧師,其神聖就在於此,這是一份直接跟生命打交道的職業。

所以,張主任覺得,醫患關係產生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溝通和理解。如果真的是把對方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發自內心地對他們好,大部分矛盾是可以避免的。他認為,無論在臨床上看病還是做研究,要把患者當成「人」來對待,而不是一個流水線上的「產品」或一個「樣本」。指南會告訴醫生應該如何規範化治療,但怎麼在實踐中了解患者的真實感受,是指南沒有說、但自己要注意的。用一種葯、做一種治療,患者的體驗如何?不良反應怎樣?最好的治療是將關愛融入指南,高於指南的治療。

張主任說,他經常教育年輕醫生,跟患者交流,要有情感、像跟朋友聊天一樣,而不是冷冰冰、像背書一樣。這也是周主任等帶過他的老一輩專家傳下來的傳統。跟患者建立起信任,是治病救人的根本。

其二 患者的依從性如何建立?

依從性是指患者按醫生規定進行治療、與醫囑一致的行為,習慣稱患者「合作」。

張福泉說,要首先帶給患者信心,與其建立起信任感。其次,作為醫生,最關鍵的還是要思考如何把病治好。不能把患者當成「試驗品「,要對他們負責。醫生自身要注重素質和水平的提高,並結合國際最先進技術,給患者最合理的治療。但也得有一種探索精神,不能因為害怕「擔風險」就不給晚期患者治療甚至治癒的機會。

例如,北京協和醫院放療科現在治療最多的是宮頸癌。很多人可能誤以為晚期宮頸癌已經失去治療機會了,事實上經過這些年的實踐,只要儘早處理、選對方法,絕大多數患者是有治癒機會的。科室現在已經積累了數千例患者,很多經過複查已經治癒。有一位患者,得病時孩子剛上高一,當時她還擔心看不到孩子考大學。經過治療,不但看到孩子考上了大學,還見證了下一代的誕生。

另外,放療科還有一個原則,儘可能不耽誤時間地給患者儘早開始治療。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即便經常加班到凌晨,還是堅持以患者為本。很多晚期患者病情尤其耽誤不起,能儘早給排上治療就安排,盡自己最大努力為患者延長生命。

其三 協和精神在放療科的實踐中是什麼概念?

協和精神:嚴謹、求精、勤奮、奉獻。

張福泉介紹,來到協和放療科,第一課要學習的就是嚴謹。

「永遠不要說『差不多』。要麼是差,要麼是好。」周主任告訴他,臨床上,不容許有半點馬虎。

老一輩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給年輕人樹立了榜樣。這種精神體現在他們對於事業的追求及對小我的犧牲上。今年83歲高齡的老主任周覺初,一輩子只有一個孩子,這在她們那個年代是很少見的。年輕女孩子誰願意干放射、放療?那時不比現在,射線防護等保護措施並不健全,但周主任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放射治療事業中,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協和放療科。老一輩這種精神對於大家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舞,也提醒著後輩如何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真正詮釋好,是對大家的巨大考驗。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不忘初心」。

張主任常跟年輕人說,來到科里超過二十年,可能什麼個人愛好都顧不上了,愛好可能只剩下來醫院上班看病人。他年輕時候特別愛看電影,《亂世佳人》、《魂斷藍橋》等影片,都至少看過三四遍,看完還很喜歡和別人討論一些細膩的地方;還喜歡看名勝古迹,了解歷史文化。現在基本上這些愛好都所剩無幾了,只保留了聽京劇一個愛好,還得是在路上聽,不佔用其他時間。

遺憾?他說:「倒也不覺得,因為有得必有失。」

3

垂體瘤研究帶來了什麼?

這五句話能回答

1992年,北京協和醫院8個科室參與的「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榮獲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張福泉認為,這項研究不僅帶來的是榮譽,更給當時年輕一代帶來思考和轉變。

1. 準備研究資料的過程,也是臨床思維培訓的過程

張主任介紹,他是1989年從白求恩醫科大學放射醫學研究生畢業後來的北京協和醫院放療科,當時正值「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項目進行時。作為全院重點項目,多個科室參與其中,周覺初主任在整個研究組中承擔放療這部分研究。所以,當時放療科有限的幾位醫生被分為了三個組,分別負責肢端肥大症、cushing病和無功能垂體腺瘤。以張主任為代表的年輕人參與了資料統計、分析、整理工作,張福泉承擔了肢端肥大症的放療總結工作,寫出發表了兩篇文章。

圖5. 張福泉參與的肢端肥大症放療相關兩篇文章

他說,很幸運參加了這個項目,準備資料的過程,也是一個臨床思維培訓的過程,即臨床上怎麼分析問題,如何看文獻、寫病歷,怎麼隨訪。例如,當時第一次看到了伽瑪刀的資料,那時國內還沒有這項新技術,覺得挺新奇,就查了大量資料搞清楚;垂體瘤涉及激素分泌和代謝的問題,所以每周四晚上會參加院里住院醫師和進修醫師培訓,史軼蘩、鄧潔英等多位內分泌專家都講過課,受益匪淺。

2. 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

張主任說,通過這個項目,他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團隊協作,這對於後來他在科室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

北京協和醫院垂體瘤多學科協作涉及了9個科室之多,科室之間怎麼配合、分工、密切合作,在這個項目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垂體是一個功能器官,涉及人體多個器官,同樣治療也會有多個科室參與。例如,內分泌科涉及大量實驗室檢查、激素測定,手術是耳鼻喉科和神經外科,術後常配以放療作為輔助治療,還有眼科、婦產科等等,過程中特別考驗不同科室之間的配合。垂體多學科協作組對於協和醫院多學科團隊的建設也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同科室之間的管理等。

3. 注重臨床隨訪

張主任介紹,從垂體瘤這個項目,他深刻體會到,臨床上一定要注重隨訪。之前積累了大量垂體瘤患者診療資料,僅放療這部分就可能上千例,如果隨訪沒跟上,很多患者資料丟失,是很大的遺憾。在當時患者數量不是很多的那個年代,醫生還能通過親自打電話,甚至去患者家裡走訪,這在現在基本是不可能的了。所以,現在失訪率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張主任強調,現在大家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未來希望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手段來提高隨訪的效率和成功率。

4. From bench to bedside,From bedside to bench

張主任認為,「激素分泌性垂體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真正體現了從實驗室到臨床和從臨床到實驗室的雙向反饋。不應該是為了實驗而做實驗,而是真正從臨床問題出發,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解決臨床問題。

在他眼中,史軼蘩教授領導的這個項目,涉及了很多實驗室的部分,如激素測定等,還有一些影像學、臨床指導方法的研究,體現了基礎與臨床的密切聯合,也是轉化研究跟臨床結合的一個典範。

5. 促成了放療技術水平的提高

張主任說,早年垂體放療主要採用的是兩顳側對穿照射,這也與垂體解剖位置有關。但這種照射方式使得垂體瘤附近的正常腦組織受照射劑量增加,併發症多。後來,在周覺初主任的帶領下,實施了三野非共面照射技術,即從兩顳側加前額三個面進行照射,,同時應用不同角度的楔形板,正常組織所受劑量降低。但在垂體所在的中間位置劑量提高,效果好。這是當時在常規治療年代協和醫院首創的,可以說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積累的結果。

對於非共面照射,協和放療團隊也進行了一些進一步的改良。例如,加楔形板照射來補償兩邊的衰減。因為楔形板一頭大、一頭小,我們會與技師詳細溝通,嚴格把控質量。

張福泉簡介

北京協和醫院放療科主任醫師,教授,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放射治療專業,1989年白求恩醫科大學放射醫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北京協和醫院放療科工作,師從周覺初教授。1997年擔任放療科副主任,2000年起擔任放療科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放療專委會副會長,北京醫學會放射腫瘤分會侯任主委,吳階平基金會放療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市放射治療質控中心主任。中華腫瘤雜誌編委,中華放射腫瘤雜誌編委等。

採訪手記

無欲則剛?大欲則剛!

「無欲則剛」最早出自論語,是儒家經典。

當被問到「接下來要堅持的和要改變的事情」時,張主任給了如下答案。

「八字協和精神永遠不能丟,這不僅是寫在板上的事情,更是應該貫徹到實際行動中的。不盲目跟風,實事求是。」

「另外,還要堅持『好好看病、推廣臨床技術』。我們既然是臨床醫生,這就是本職工作,要想一切辦法給病人把病看好了。」

而對於接下來要改變和發展的事情,張主任認為核心是年輕一代。

「首先,要把年輕人快些培養起來,協和放療事業必須後繼有人。我馬上就55歲了,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搭建平台,『作人梯』,扶植年輕一代。」

「而要給年輕人更好的成長空間,好的工作環境必不可少。前面正在建的轉化醫學大樓,未來將會給放療科留出位置。希望未來年輕人在新的、更好的工作環境中,把協和放療科不斷發展壯大。」

在張主任這裡,「小我」已漸無欲,而漸存老一輩和年輕一代這些「大我」之大欲。

任重致遠,大欲則剛。

採訪:廖莉莉 黎少靈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成文:廖莉莉 AME publishing company

致謝:感謝北京協和醫院放療科周覺初、何家琳兩位教授對本文的貢獻,感謝何家琳教授和連欣醫生提供部分照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ME科研時間 的精彩文章:

謝聰穎:醫早醫未,傳播快樂

TAG:AME科研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