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智能硬體還需更「硬氣」

中國智能硬體還需更「硬氣」

小明評測智能家居網訊 :在我國迎來中秋佳節之際,谷歌公司召開了一年一度的新品發布會,並帶來一份「谷歌全家桶」—— 一堆硬體,引來各路媒體的追捧。不過即便如此,智能硬體的核心發展地區或許還要看中國。

「預計到2018年,中國的智能硬體全球市場佔有率將超過30%,產業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元。」近期在北京舉行的ICT中國·高層論壇2017移動智能終端峰會暨智能硬體生態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喬躍山給出這組數據。

「未來五年內,智能手機仍然是整個智能終端體系的主體,但智能手機也面臨重新分配和分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長許志遠認為,「有一些機器智能或者智能硬體會效仿人類感知,輔助人類計算和記憶,大量的智能硬體將出現。例如機器人、虛擬現實、無人機、智能家居……」

目前看來,智能手機4G換機動力已經釋放,應用時長已經逼近傳統媒體的天花板,應用增長滯緩。而我們熟知的一些智能產品,包括手錶、手環和智能家居,還沒有形成可以媲美手機的新平台。

基於這一背景,與會專家們更關注智能硬體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未來核心技術和主要產品又是什麼?

A—北斗讓導航更快更准

手機作為智能終端體系的主體,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定位,GPS也基本成為手機定位的代名詞。移動智能終端成為最主要的衛星導航定位市場之一,北斗在移動智能終端中的普及應用也將對北斗應用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國家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北斗與移動通信產業的融合,希望推動北斗兼容衛星導航功能,成為智能手機或者智能導航標準配置。」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員何異舟表示。

會上,網路輔助北斗/GPS位置服務平台發布,這是國內首家支持A—北斗定位的輔助導航平台。

「基礎北斗導航很難直接與移動通信產業結合,還是需要依靠A—北鬥技術,也就是網路輔助技術。」何異舟說,該平台是將北斗導航實際應用到大眾消費市場的一個重要節點,「平台起到了串聯北斗導航和移動通信的作用」。

在分析基本衛星定位和網路輔助衛星定位區別時,何異舟表示,基本衛星定位系統是單純依靠衛星信號提供數據,讓接收機計算自己的位置。一般定位時長大概有30~60秒。網路輔助衛星定位是移動通信系統和導航系統聯合定位的方式,終端可以利用建立在地面的定位服務平台,發布終端相關的交互信息,定位時長縮短到5~8秒,提升終端定位精度。

此外,網路輔助北斗/GPS位置服務平台的服務範圍涉及到交通出行、餐飲娛樂、社交、旅遊、支付購物等等,「基本上可以覆蓋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有定位服務的需求」。

據介紹,工信部與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正積極推進北斗國際標準化工作,目前正在全面啟動制定北斗三號系統全球信號相關國際標準,在3GPP(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前期宣傳和框架預研已經有序展開。

核心技術:計算、感知和物聯網

北斗加強了智能手機的定位功能,而能為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家居等智能硬體進一步發展帶來曙光的只有人工智慧,「越來越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才能滿足很多新發展出來的應用場景。」許志遠說。

隨著智能硬體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融入ICT產業體系,整個ICT產業會被拉長且更為複雜。許志遠舉例說:「人工智慧對於ICT產業體系來講,增加了數據獲取、清洗、標註、訓練、智能服務等環節;智能硬體則增加了ICT產業鏈的廣度和長度。」

他認為,在新的產業周期里會誕生新的基礎設施和企業以及新的商業規則。會上發布的《2017智能硬體產業白皮書》也指出,智能硬體和人工智慧會帶動人類社會與互聯網世界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拓展融合的長度,還會細化融合的力度、提升融合的速度。「總之,智能硬體和人工智慧會把我們今天的移動互聯網轉到智能互聯網的方向。」

智能硬體涉及的核心技術,許志遠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計算、感知和物聯網。

「國內已經初步具備核心技術體系化的突破條件,甚至有些雲側和端側晶元實現了規模化商用和拓展。我們的產品規模優勢也在初步顯現,形成了具備互聯網特徵的行業智能應用市場。由於產品研發和創新迭代速度都很快,還出現了跨界終端創新,我們也在推動這樣的市場形成。」許志遠說。

推動智能信息技術產業發展

雖然技術進步明顯,但也要看到我國智能硬體發展還有很多問題。「其中,智能硬體的體系化架構核心能力不足,包括人工智慧晶元的開發難度還是很高。強勢的產業生態還沒有形成,這也和國際先進水平有一些差距。」許志遠指出。

這也獲得喬躍山的認同,「目前我國已掌握一批具有全局影響力、帶動性強的智能共性技術,但是在晶元製造、移動感測等環節基礎依然較為薄弱,產品空白和技術差距依然存在。」

智能硬體要發展,還需要突破集成化、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等關鍵技術,以及攻關軟硬體結合的整體性解決方案,形成系統化、體系化的多鏈條整合能力。「在補足短板的同時,要提前布局人工智慧等軟硬體技術產業生態,推動傳統信息通信技術與智能感知、深度學習等技術的集成化創新,引領智能終端未來的發展方向。」喬躍山指出。

強化技術支撐之外,還要完善標準體系。喬躍山建議,要建設適應行業發展的團體標準工作機制,推進智能硬體技術、產品、雲服務、數據等標準制定,並形成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的銜接機制。

「要以標準為導向,深化與金融、交通、醫療等傳統行業協同合作,由信息化基礎應用向專業化深度應用發展,強化技術與應用服務創新。完善智能硬體評測體系,推動智能硬體技術、產品、雲服務及數據的評測驗證,促進智能硬體標準完善與產品成熟。」喬躍山說。

喬躍山還提到,當前針對互聯網的各類惡意攻擊開始蔓延到智能硬體領域,加之智能硬體自身展現出來的新特性,其安全問題進一步顯現。「各類安全事件的發生對經濟社會及百姓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要重視智能終端和智能硬體的安全問題,從法律、標準、技術等方面構建『分層部署、縱深防禦』的整體安全防護體系,保障產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領域,中國移動終端產業都已走在世界前列,但移動終端操作系統的自主可控能力還是很缺乏。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分析指出,作為大數據的來源,移動智能終端在當今網路安全當中的地位已變得十分重要,因此,提升移動終端的自主可控能力已成為維護網路安全的必要舉措。「希望產業界共同努力,提高中國移動終端系統自主可控能力,助推中國移動終端產業進一步發展。」倪光南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居評測 的精彩文章:

蘋果CEO庫克:和App Store一樣,AR技術必將改變世界
2025年智能家居三細分領域市值超100億美元
智能家居的「三生三世」 ——立足創新與融合 靜待普及之日
谷歌紀錄片《AlphaGo》:被打敗的人類何去何從?
真實版機械戰警?中國機器人警察已經上崗執勤

TAG:家居評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