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懷化」地名的興衰存亡

「懷化」地名的興衰存亡

在中國歷史上,廣東、四川、山西、廣西、遼寧、湖南等地都先後出現過縣級以上被稱為「懷化」的地名,您知道嗎?

「懷化」地名的興衰存亡

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雖是一個個簡單的名詞,卻道盡了地與人、地與事、地與物的種種關係。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名大如省、自治區、市縣名稱,小到鎮、村、街道、橋樑名稱,還有大量的雅稱、簡稱、別稱等。有的地名歷千年不變,有的地名則多次更換,每個地名的背後有一段故事,每個地名的後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來、命名的原則、寓意都蘊涵著歷史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精髓。

「因事名之」是古代地名命名的原則之一,「隨事改易」是地名更名的原則之一。「懷化」,作為兩個漢字語素構成的詞,有「歸服向化」或「懷柔歸化」的釋義。歷史上,「懷化」做為地名曾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出現過多次,充分表現出統治者通過安撫手段達到統治的目的。依據上面提到的兩個原則,它出現過也消亡過。

一、廣東的懷化縣現在是懷集縣

秦朝統一中國時,擊敗了當時中國南方的「百越」,在今天的廣東、廣西、海南和越南境內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歸屬中央直轄。但很快秦朝滅亡,原秦朝的南海尉趙佗吞併了三郡的領地,自稱「南越王」,處於半獨立狀態。後來漢朝又對南越王加以「羈縻」,使其接受漢朝封號,向漢朝進貢。直到武帝年間,因為南越丞相呂嘉陰謀殺害漢使,漢朝政府才正式吞併南越。但由於南越地區民族關係複雜,叛亂此起彼伏,因此郡縣屢設屢廢。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縣,分隸4郡,其中,在南海郡設有懷化縣,隋改為懷集。今懷集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

廣東的這個懷化縣自東晉至隋初,存續了大約230多年。

二、四川的懷化郡現為遂寧市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平蜀後,罷德陽郡,並於德陽縣東南境析置遂寧郡。取「息亂安寧」之意。劉送泰始五年(469年),改遂寧郡名東遂寧郡,公元553年,西魏攻巴蜀。554年,又攻破江陵,殺梁元帝蕭繹,立蕭祭為帝,史稱後梁,都於江陵。這時西魏的疆土已擴展到今四川、湖北一帶。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東遂寧置懷化郡。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遂寧懷化郡自西魏始置至隋開皇初郡廢,大約只存續了20多年。今遂寧市位於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東鄰重慶。

三、山西的懷化縣現為縣級原平市

《唐志》記:「唐貞觀五年(631年)以思結部落(敕勒部族名)駐於秀容境.置懷化縣.隸順州(治所在今原平南懷化村).十二年(638年).改屬代州.後併入秀容。」高宗廢懷化縣。(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

山西這個懷化縣雖僅存在20年左右,但據傳說,懷化城後來就被雲中河分割成南北兩半,南稱南懷化,北稱北懷化。南懷化因在雲中河南岸,亦稱河南村,北懷化因在雲中河北岸,亦稱河北村。後來由於雲中河北岸地勢下降,致使地表長年潮濕,人們越來越不適應居住,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北懷化村的村民們就開始自行搬遷,向北遷至弓家莊村附近的一支後稱為懷化北街;向南遷至城頭村(即池上村)附近的一支稱為懷化南街(因和池上村連成一體,後亦稱南池村);向西搬遷至石河村附近的一支,新立村舍稱為懷化西街(亦稱新河北村);還有部分一直未搬遷的村民繼續留居在原址,就稱作懷化東街(亦稱舊河北村),一直到1975年經國家統一組織規劃並資助,才將懷化東街遷至現在東泥河村以北、大運公路西側的新村址,仍稱懷化東街村。

今原平為山西北部唯一的縣級市。

四、廣西崇左市境內曾置懷化州

羈縻制度是唐王朝沿襲漢的「初郡制」及南北朝的「左州左縣」制度而在邊境少數民族地區以氏族、部落為基礎實行的小區域性的民族自治制度。宋朝承襲唐朝的制度,在今廣西西部地區仍置眾多的羈縻州縣洞。

宋朝時境內置羈縻懷化州,(《廣西通志》:懷化州在府(南寧)境,本邕州懷化峒,宋皇祐中置)。元朝時懷化州改為上懷恩州,明朝時廢上懷恩州。懷化州自宋皇祐至元初,存續了約220年左右。懷化州舊址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天等縣境內。

五、遼寧省大連市境內曾置懷化縣

唐末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中原藩鎮割據,契丹乘機在北方興起。五代時期,契丹統一東北、蒙古高原、華北北部地區,建立地方民族政權,在這一過程中,受中原先進的經濟和文化影響,契丹族社會不斷發展,終於進入了封建社會。公元916年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創建契丹國,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契丹於947年改稱遼,983年又稱契丹,1066年又改稱遼,史書中一般稱遼。阿保機在稱帝前,便在已奪取遼西的基礎上,積極謀取遼東。唐朝中後期,遼東地區除今開原至清原一線屬於渤海政權管轄之外,乃由唐朝管轄。唐朝亡後,遼東地區已處於無人管理狀態,阿保機迅速予以佔領。

遼代時大連地區屬東京遼陽府的轄區。遼代在今大連地區設置蘇州、復州。據《遼史·地理志》卷三十八載:「蘇州,安復軍節度。本高麗南蘇,興宗置。統縣二:來蘇縣、懷化縣。」

遼寧的這個懷化縣存續時間待考,舊址在今大連市金州區。

六、湖南的懷化後來居上,正在發揚光大。

就湘鄂西的少數民族地區而言,「羈縻政策」起源於戰國時期秦滅巴之後。「秦惠王並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秦昭王與巴人盟誓,「秦犯夷,罰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後漢書·南蠻西夷列傳》)秦統一天下仍以「巴氏為蠻夷君長」,統領舊地。漢高祖時,「酉、辰、巫、武、 沅等五溪」之地,巴氏五兄弟「各為一溪之長」(《十道志》)。因「高祖有天下,三邊外畔 ……會高祖厭苦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史記·律書》)。經歷隋朝至唐代,羈縻發展成為制度,正式推行。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專此下詔:「畫野分疆,山川限其內外,遐荒絕域, 刑政殊於函夏。是以昔王御宇,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無取臣屬,朕祇應寶圖,撫臨四極,悅近來遠,追革前弊,要荒蕃服,宜與和親 。」(《冊府元龜》卷174)自此,確立了「懷柔遠人,義在羈縻」的民族政策,使在「遐荒絕域、刑政殊於函夏」的羈縻府州制度得以推行。

據《宋史》記載,宋時沅州的盧陽縣設有懷化鋪,此前稱懷化寨(另有一說:宋熙宗七年(公元1074年)改「蠻砦」為懷化砦)。另據《清史稿》,沅州府設芷江縣,縣丞治榆樹灣,有懷化、便水二巡司。晃州、便水、羅舊、懷化四驛。也就是說,直到清代,湖南的懷化也只設有驛站和巡司(所謂巡司,是指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主要維持地方治安,打擊不法。相當於現在的城管兼公安局的職能。)

懷化建縣前分屬辰溪、黔陽、芷江縣轄區。1942年5月,經湖南省政府報請國民政府批准,將辰溪、芷江、黔陽等縣邊陲之地划出,新置懷化縣,縣治設瀘陽鎮。這就是說,湖南的這個懷化直到民國時期才升格到縣一級,至今(1942-2017)才75年。(個人認為,目前我們所處的懷化市,嚴格說來與「懷柔」、「歸化」應該沒有完整意義的關聯!而讓這個地名至今得以延續發展,有些不可思議。——呵呵,權當是歷史遺存吧!)

1949年後成立懷化縣人民政府,縣治遷榆樹灣飛山廟。1952年將現今的中方區從黔陽縣划出歸懷化管轄。1975年1月25日,經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把盈口公社和榆樹灣鎮划出成立懷化鎮。1978年12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懷化鎮從懷化縣析出,直屬於懷化行署管轄,仍保留懷化縣。1979年4月23日,撤銷懷化鎮,設置懷化市(縣級)。1983年3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懷化縣,實行市縣合併。1997年1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懷化地區,成立地級懷化市,原懷化市(縣級)分設為中方縣和鶴城區。

(特別說明:因史料有限、加之未做深入研究,難免漏洞與錯誤百出,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兒山人 的精彩文章:

TAG:魚兒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