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歐洲為啥不像中國一樣走向大一統?

歐洲為啥不像中國一樣走向大一統?

100/72發現

歐洲為啥不像中國一樣走向大一統?

各位好,這是我給大家準備的第71期《發現》。本期我想從歐洲沒有走向統一這個例子,想說「理解歷史可以有多個角度」。

有一天,我翻看黃仁宇的《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裡邊從秦始皇造出成千上萬個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的兵馬俑這個事,說到秦始皇的千秋功過上來,自然就說到他的最大功勞,一統天下,四海歸一。這個功勞,足可以成就嬴政的始皇帝地位。

黃老先生提了個有趣的問題,說歐洲怎麼就沒有產生一個像秦國這樣的國家,出來打敗那片領土上的諸多國家,一統歐洲呢

秦始皇完成政治上的統一是在公元前221年,中國大地從此以統一為常態、分裂為變態。各位疑惑了,這難道有什麼不正常嗎?

咱們當然覺得正常,但你看看歐洲,秦國完成統一後200年,也就是公元前27年,一統歐洲的羅馬帝國出現了,但是太大了,所以400年後一分為二,變成了西羅馬和東羅馬帝國。

現在的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士、比利時、法國、盧森堡的全境,以及奧地利、匈牙利、德國、羅馬尼亞、英國、荷蘭的部分,還有非洲的部分地區,都是原來西羅馬的地盤,但是這個帝國活了不到100年就掛了,當然後來也才有了這些獨立王國的出現。

東羅馬帝國的疆域也很大,橫跨了歐、亞、非三大洲,其中歐洲部分包括今天的塞爾維亞和黑山,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全部,匈牙利、羅馬尼亞部分,這個帝國除了中間有個短暫的60年之外,一直到公元1453年才滅亡。

那如果從公元前27年算起,就是從西漢到明朝時期,羅馬帝國存在了幾乎1500年(當然,嚴格意義上的歐洲,從地盤上看,主要應該指的是原來西羅馬統治的那塊區域,而西羅馬加上之前的羅馬帝國,時間應該是500年左右)!

所以問題來了,秦朝不過活了15年,而羅馬帝國活了1500年,為啥中國此後就以秦朝開創的大一統為常態、以分裂為變態,而歐洲就硬是沒統起來呢?現在歐洲搞個鬆散的歐盟,英國人還死活不幹,說我們要脫歐,要跟你們歐盟徹底劃清界限。

裡邊有什麼原因呢?當然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但是我也看到一些別緻的解釋(雖然下面內容有我比較多的加工,但主要觀點則是來自網路,遺憾的是沒找到原始出處,否則一定標明),說給你聽聽。

第一個是地理決定論。就是從地理因素來剖析形成原因。

中國的地形,是三面封閉的格局,東面、南面被太平洋給裹住了,西面是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唯一敞開的是北部平原,這是容易被北邊游牧民族入侵的地方。也就是說,偌大的中國版圖,只有一個缺口,就是北邊。

反觀歐洲,南部也有不少山脈,但是不見得就翻不過去,比如最高的阿爾卑斯山,在這個山脈的南部,有個叫漢尼拔的名將居然帶著5萬大軍和30多頭大象,生生就翻越了這座大山,進攻羅馬,但你弄個大象翻越喜馬拉雅山試試?拍電影都沒這麼拍過。至於歐洲的中部和北邊,那叫一馬平川。北邊有個烏拉爾山,遠東、中亞地區的游牧民族只要越過了這個山脈,就可以把歐洲摁在地上打。所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帶著40萬鐵騎,先後滅亡歐亞非40多個國家,據說打到了德國的多瑙河,快到地中海了,鼎盛時期創造了45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是當今中國版圖的4倍有餘,給歐洲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另外,歐洲的海岸線是比較零碎的,那麼每一個地方都有可能作為登陸作戰的地方,難以防守,不像中國海岸線那麼齊整。

這樣一個地理狀況,會導致什麼後果呢?中國的老百姓比較希望有個強有力的力量來整合資源,對付北邊這個唯一的缺口,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當時沒有一個國家有單獨的力量能阻止北方鐵騎的騷擾和掠奪,老百姓也是苦不堪言。而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也的確是不負眾望,將各國的防禦城牆連接起來了,一舉打造了人類古代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蹟——萬里長城,形成了巨大的人工屏障,極大緩解了北方隱患。你說不對,還有海上的隱患啊!那得再過2000年,航海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幹得出來,荷蘭這個「海上馬車夫」當時也沒跑這麼遠,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直到1840年才敢過來敲開中國的海上大門。

另外還有個客觀因素,就是中國的文明發源地黃河水患太大,局部治理無濟於事。黃仁宇說,世界主要河流夾帶泥土4%或5%已經算很高了,南美的亞馬遜河夏季能帶砂10%到12%,但是黃河的夾砂量卻高達46%,一些支流夾砂量甚至達到63%!大量的泥沙沉積,隨時阻塞河床,衝破河堤,淹沒人畜,損害耕作物,破壞性特別大。以至於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在他牽頭的「葵丘會盟」中,就專門制定了一個盟誓,叫「無曲防」「勿曲堤」,講的就是你們都不能在黃河附近築堤壩了,不要影響彼此安全。所以黃老先生就說了,「光是治水一事,中國之中央集權,已無法避免」。

那麼歐洲我們剛剛說到,歐洲這樣的地理現狀,既無天險可守,也無人造的萬里長城,遇到像成吉思汗這樣的猛人,你組織什麼集權政府都扛不住,只有挨揍的份。所以,老百姓缺乏對大一統的底層心理需求。這背後有地理因素的影響。

歐洲難以統一的第二個原因是,民族因素。中國從三皇五帝開始,到夏朝建立,到漢朝立國,有炎黃子孫、華夏民族、漢族這樣一個可以統稱的主體族群,凝聚力、同化力都很強。而且,漢族是個占絕對多數的主體民族,向心力非常強大。但是歐洲民族成分就複雜了,特別是拉丁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始終處於一種微妙平衡的角力之中,誰也不服誰,再加上還有什麼凱爾特人、希臘人、馬札爾人、保加爾人等等,就是歐洲缺乏一個像漢族這樣的主體民族,甚至剛才說的那個日耳曼人,後來還細分為法蘭克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倫巴底人等等,大家知道,就是這些被稱為「蠻族」的細分族群,後來把西羅馬給瓜分了,陸續建立了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等獨立國家。

所以,缺乏主體民族,是歐洲難以融為一體的重要因素

第三個是文化因素。歐洲沒有形成一個絕對的主體族群,那麼不同民族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反過來強化了各自的民族認同。比如大家知道法律上有所謂大陸法系、海洋法系「兩大法系」,前者就是以德法為代表,後者就是以英美為代表。而中國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明朝的禁海令,除了印度佛教文化的侵入,上面這些措施,有意無意導致了一個結果,就是基本保持了漢文化的統一和傳承,成為了大一統的粘合劑

文化因素里有個特別值得一說的是語言文字。我們要感謝的是秦始皇硬性規定了「書同文」,全國統一使用小篆,漢朝時又推廣了辨識度很高的隸書。所以儘管在表達相同意思時,因為方言的存在,導致發音不同,比如普通話說「你好」,而廣東人、香港人說「雷猴」,這個聽不懂就聽不懂了,但漢字寫下來是一樣的,都是「你好」。據說早期日本人來中國,不會說中國話,但是會寫中國漢字,就可以和人進行「筆談」,這就是「書同文」的巨大貢獻。若是用西方的表音文字來標註,前者就應該是「nihao」這個拼音,而後者就是「leihou」這個拼音,鬼曉得後面這個拼音是啥意思。

歐洲不一樣啊,他們就是使用表音文字,雖然曾嘗試統一使用拉丁文,但是口音差別太大,逐漸就天差地別了。你叫俄羅斯人和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義大利人、西班牙人一起交流交流,口頭上完全沒法交流啊,寫出來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據說法國人就常常認為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所以,歐洲的文字體系太多,哪有什麼認同感

除了以上幾個因素,當然還有其他因素。而我說的這幾個,當然也不一定都對,但是,我認為從這幾個因素對這一現象進行剖析,有助於啟迪我們多角度思考問題。僅此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在艾溪湖畔 的精彩文章:

TAG:讀在艾溪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