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愛讀書的人最討厭那些所謂的人生必讀書推薦!
既然大家都喜歡看書,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書。
先說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我是做圖書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算是圖書的母親,圖書算是自己的孩子。
對於書,我的感情頗深,不次於對於孩子的喜愛。
至今,我還沉迷於那種捧著一本書、一杯茶,輕鬆悠閑地過一段時光的美好。那種感覺是無法言喻的,便是人生最好的時節。
我看書,寫書,編書,策劃書。
書幾乎貫穿了我的前半生。我喜歡那種拿在手中的厚重,喜歡書上紙張和墨水清香的味道。
書能做什麼?
首先能消磨時間,一本好書,是會讓人矛盾的。從開始看第一頁起,就被吸引進去,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煩惱。又會有種不敢繼續讀下去的感覺,生怕看完了,會悵然若失,這美妙的感覺消失得太快。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而書就是力量的載體,看書,哪怕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也總會記得其中一二讓你觸動的言辭和觀點,會發現,原來自己想要說又說不出的話,在這裡別人能夠表達得如此清晰又淋漓盡致。原來自己不知道的、不明白的那些事,竟然如此豐富和奇妙。
三能交流,看一本書,其實就是尋找共鳴,與作者交流的過程。像和一個朋友去談心、聊天。你有你的想法,他有他的想法。他的想法與你相近,那就產生了一種遇見知己的興奮;他的想法與你的相左,那就會讓你不由自主地去思辨,到底誰才是正確的,他說的有沒有什麼道理或是被你所忽視的。
跟朋友熟人交流,讓人愉悅。但若是遇到了尷尬的時候,話不投機,那就不好處理,訕訕地兩個人都不好看。而唯獨讀書這種交流,你是不用為了面子而丟掉隨時終止交流的權利的。這讓愉悅更是增加了幾分!
只是讀書切莫功利,抱著臨時抱佛腳的心,沖著書中的顏如玉或者黃金屋去的,非得到一些什麼,不然就不甘心,不罷手。這實在是一種枯燥無味,又會令人厭惡讀書的做法。
沒了樂趣,成了任務,愛好就不再稱之為愛好。只能變成一種工作,於是便也沒了什麼熱情。
天下無書不能讀,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養。對善讀書、會讀書的人來說,讀書就是找樂,就是玩耍。不是非用到的書不能讀,更不是非推薦的、經典的書不可讀。
在我看來,所謂的人生必讀的若干本圖書的推薦,實在是對讀書興趣的干擾。這些不讀不可、必讀的書,如果不對胃口,強要捏著鼻子去讀,或許適得其反。
有些書為什麼讀的人少?正因為它缺少樂趣,只有任務。就讓人心裡發沉。一本書,假如上了必讀的單子,還要求讀了有感悟,有想法,對有些人來說不一定容易接受。
無論什麼書,拿來就讀,不喜歡就丟。不必精研每個字的內涵所在,到了摳字眼非摳些什麼出來的地步,那就不叫讀書,而叫作學問,做學問這件事是苦旅,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否則,天下怎麼才有寥寥不多的幾個大家?
書是潛移默化,讀書是自由擷取。讀的書多了,知道了自己的胃口,有了自己的喜好,就等於有了讀書的習慣。把讀書當樂事,這習慣保持下來,就會愛書,才能從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回饋。
奢想涉及太廣,什麼都有所涉獵,需要太大的耐心與耐力。人一生,讀某種喜歡的書,讀得多了,懂得自然就多,足以對你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帶來巨大的變化。
如武俠小說,喜讀者多豪爽粗獷;如言情,讀多了自然溫婉細膩;如《論語》,品透了為人處世自見風度;《道德經》和《莊子》,喜歡的人性格瀟洒。
無論是看似上不得檯面的,還是被奉為經典的,對人的影響都有,這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質未必多高雅,也各自不同。但與不接受書香的人相比,當然顯得出彩了不少,有鶴立雞群的感覺。
有人說,想讀書,可書價太貴。只是借口,何況橫向比較起來,書價是極廉的。姑且不去說什麼書是智慧的結晶這樣的大道理,你消磨時間,出去唱個歌,吃個飯,聚個會,要花銷多少?你聽個培訓,養成一種獨特的心態,雕琢一下個人的氣質又要花銷多少?何必舍廉價取昂貴,又何須舍近而求遠?
紙質書可讀,電子書亦是書,也可讀,完全在於個人喜好。有人如我,喜歡紙媒的感覺,那就買書。有人覺得電子書方便,便於攜帶,成本又極低,那就用手機和電腦讀也未嘗不可。反正讀出來的都是知識,形式上的差別,在這裡反而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往大里說,書何曾只是紙媒和電子書這兩種形態?社會也是一本書,職場也是一本書。只不過需要你自己去品去總結,沒有圖書那麼由別人說來,你借鑒一二那麼輕鬆愉快罷了。
書,不能不讀,不讀則少了幾分樂趣。不要說你不喜歡,你只是沒有找准自己的胃口,才會有這樣的感覺。
嘗試一下,從自己的興趣入手,選幾本有趣的書看看。每天哪怕一小段,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書的好處。
如今,這等由內而外、價格不高的歡娛,真的已經不多了!
丨今日話題丨
「聊聊你對看書的想法」
- END -
文章聲明:
※編輯:怪蜀黍
※文:夏果果 圖:視覺中國
※夏果果故事集出版《生活必須另有所想》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跑去威尼斯自殺,背後的原因很辛酸
※10年後愛情還沒有來,你多少歲了?
※賈平凹一不小心,把自己一輩子的秘密說出去了
※即便寂寞難耐,也別隨便找個人拋出心底的愛
※愛一個人,千萬別太在乎這個人
TAG:時代華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