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德惠:解讀葡萄酒經營的困惑

王德惠:解讀葡萄酒經營的困惑

困惑何來?有想法的人才有困惑,遇到瓶頸、迷茫才會有困惑。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有困惑很正常,關鍵在於如何解惑。

很多專家不斷地告誡企業:葡萄酒行業的特性決定了你要有長遠眼光,要有戰略耐性,要注重品質,要自信,做品牌需要時間,並且,還要有錢,等等。

這都是正確的。但,這真的是很多企業沒有做好的理由嗎?

很多企業已經超過10年甚至更久了,為什麼還沒有好起來?我們的產品開始大面積獲獎,但銷售問題解決了嗎?我們有自信,但錢誰投?我們知道產業的特性,我們有耐心,但未來在哪?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不是簡單的堅持就會成功。

有些話,就是雞湯。雞湯有營養,但不能當飯吃。

沒有生存,哪來的發展?沒有銷量,哪來的品牌?沒有利潤,拿什麼來消費升級?不能造血,要輸血到何時?市場崇尚的是叢林法則,不是友愛互助。空談道理沒用,只不過看誰能熬到最後。

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群人,深圳特區創造了世界神話。不能落地的真實發展,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這一切源於什麼?源於我們對行業的認知深淺,源於我們對市場的理解,源於企業主對品牌對企業的營銷能力。小米在風口上飛了起來,為什麼大家都處在風口,但只有小米飛了起來?所以,不是產業特性導致了銷量上不去,不是因為風口沒來,導致銷量上不去。不能因為產業特性而掩蓋了我們在營銷上、經營上的短板。

為什麼有的企業一路高歌,有的卻水深火熱?而其核心都在於一個字:人!

企業做不好的三個主因

第一個是毒瘤症;第二個是操作誤區;第三個是沒有解決衝突;

傳統的中國酒商對本地市場了解,但有一個毒瘤症叫做「抄襲者策略」。從長遠看是阻礙企業發展的。「抄襲者」走的是「小偷道路」,是短線行為。

一旦企業採用的是「抄襲者策略」,最多的可能是演變成價格競爭,一旦企業陷入價格導向,就會很危險。

品牌的成功都是有內因和外因的。很多企業看到的大多是外因。外因也很容易麻痹你。所以,模仿江小白、模仿勁酒的很多,但都做不好。當年模仿長城的、模仿張裕解百納的,基本都在幾年後消失了。

任何市場的發展都有內在的規律,有當下市場的競爭最重要的形態,符合的就能走下去甚至走得很好,不符合就會很累,甚至失敗。所以,企業不能陷入操作誤區,這裡牽涉到對經營、對市場、對品牌的認識問題。

關於衝突的問題其實有很多,一種是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衝突;二是廠家和酒商之間的衝突。總結起來就是:廠商之間的衝突;品牌與銷量的衝突;企業要關注的核心不是經銷商政策,而是你能為消費者創造什麼價值?你能為消費者解決的衝突是什麼?這是關鍵。

企業最容易犯的三個錯誤

第一:戰略上沒有耐性,急功近利:

第二:總想學習大品牌大企業做法;

第三:總自以為是代消費者做選擇;

這三個錯誤是經常發生的。葡萄酒的產業特性和中國市場的現狀,要求做葡萄酒的企業必須要有戰略耐心,這是很折磨人的,但你必須要有。如果想在葡萄酒上「速成」,你可能會面臨很多麻煩。這要求企業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有長遠的計劃,這要什麼來支撐?價值觀。

我們善於學習,這是好事。但你要清楚,每個企業的成長經歷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企業領導人不同、市場環境不同,沒有成功是可以複製的。小米成功了,張裕成功了,你可以學習,但不要模仿。甚至連學習都辯證地分析,有些東西可以借鑒,有些已經是物是人非,時過境遷,不一樣了。一定要深入研究成功背後的道理,再結合現實情況做出自己的東西。

再有就是我們總想著代替消費者做選擇。例如我們開發產品的時候,總是認為消費者會像你一樣思考,這種假設都是以自我為前提的。我們不需要這樣的假設,我們需要的是價值創造,並在試錯中不斷地快速糾正。

兩個最常見但非常重要的認識誤區

第一個:做好品牌就會有銷量

很多酒商都知道做品牌的重要,但我一直強調品牌是結果不是原因。所以,酒商千萬不要以為做做廣告,用品牌來進行銷量拉動,你是拉不起來的。為什麼?因為你的品牌沒有影響力,你怎麼用品牌來拉動?張裕可以、奔富可以,但新品牌不行,品牌力不足的不行。

在品牌剛剛開始起步的時候,真正要做的一定要在產品和渠道推廣上下功夫。所有的品牌,都是從零做成知名品牌的。所以,做市場的邏輯不能按照大企業大品牌當下做品牌的邏輯。

品牌是銷量的積累,沒有銷量品牌就是自我意淫,就是零。你要想著如何做銷量。最怕的就是企業覺得自己是在做品牌,而且還長期堅持,讓品牌先行,然後再跟進做銷售。很多時候,市場會給很多企業造成一種假象:這些企業的產品好賣,就是因為品牌做得好!其實並不是。勁酒90億的銷量,但勁酒的品牌也是從零開始的,勁酒的品牌是積累出來的,不是因為有了勁酒的品牌,所以做到了90億的銷量。

江小白是靠文案成功的嗎?是靠傳播成功的嗎?這都是後話了。江小白一切的傳播和文案都是為了快速促進銷量的增長,並由此不斷在進行品牌積累,你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結果而已。

現在的葡萄酒市場,別說新品牌,就連知名品牌,你可以打聽打聽,都是非常艱難的,日子照樣不好過。因此,把品牌做好,銷量就來了,只不過是幻想。這是邏輯上的錯誤。你一定要知道的是:一切的企業行為都是為了做好品牌。

第二個:不要被互聯網時代迷失雙眼

互聯網時代的確改變了很多固有的看法,例如改變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依賴。

但你不要認為傳統營銷就沒有用了,總是想著要搞出新意的東西。

其實營銷是研究人的學問,從人性的角度,移動互聯網不管怎麼發達,本質上是不變的。它可以改變傳播方式,還可以改變接受信息的方式,甚至也改變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依賴度,但不能改變的是:對商品的本質需求。

例如,很多人受互聯網的影響,摒棄「傳統營銷方式」,嘗試粉絲經濟,甚至把共享經濟、粉絲經濟、體驗經濟、場景營銷等新名詞,天天掛在嘴邊。我覺得這就是後此即彼的扯淡。

什麼是傳統營銷?其實早在多年以前,整合營銷傳播一方面把廣告、促銷、公關、直銷、CI、包裝、新聞媒體等一切傳播活動都涵蓋到營銷活動的範圍之內;另一方面則使企業能夠將統一的傳播資訊傳達給消費者。所以,整合營銷傳播也被稱為Speak With One Voice(用一個聲音說話)即營銷傳播的一元化策略。

那時就已經闡明,消費者與企業的所有接觸點都可以作為信息傳遞的渠道。而這一切的關鍵在於如何傳播?怎樣整合信息流?它的路徑是先告知、再購買、後沉澱忠實用戶。那什麼又是是粉絲營銷、體驗營銷呢?先發展部分用戶、再擴散、最後沉澱忠實用戶。這兩條路徑對立嗎?不對立,是一致的,是殊途同歸的。

事實上,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產品。產品打動他,他才會喜歡品牌、喜歡你,才會形成真實粉絲的積累。所以,你會看到,很多企業整天搞得好像風風火火,今天玩個新概念,明天搞個新花樣,最終可能就是賺個吆喝。你真正要做的,是如何了解當下的競爭關鍵,然後制定最切實的策略。

市場上有隻看不見的手

你一定聽說過,市場上有隻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是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命題。沿用到現在的市場上就是:正常情況下,市場會以它內在的機制維持其健康的運行。

其中主要依據的是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經濟人理性原則,以及由經濟人理性原則支配下的理性選擇。這些選擇逐步形成了市場經濟中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

這些機制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著每個人,自覺地按照市場規律運行。

如此說來,2012年開始,即便國家沒有對三公消費進行治理,按照正常的市場發展內在規律,酒水行業也依然需要調整。

但是,「看不見的手」不是萬能的。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首先從美國開始,股市崩盤、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工人失業……人們一夜之間突然發現「看不見的手」把經濟攪得一塌糊塗。於是,這時又出現一隻「看得見的手」,也就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理論。

那麼,什麼是現階段葡萄酒市場「看不見的手」呢?對此的認識是有些企業做得好、有些做不好的最重要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企業必須要知道你能看得見的市場機會和消費需求是什麼。但我認為,這還遠遠不夠。

例如很多投資人認為葡萄酒行業前景好,酒的毛利又高,於是抱著滿腔熱情進來,做了幾年,發現和當初的想法相去甚遠。

所以,更重要的是要知道這個市場在當下這個階段是關乎什麼的競爭?競爭中的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是什麼決定了這個階段你能獲得勝利?

如果你不能洞察這一問題的時候,顯然,你是無法活下去的或者無法活得很好的。

其核心也就是:在這個階段,是什麼在影響消費購買?是什麼在影響成交?

在戰略上你要堅守五個原則

1、要快速,但不能急於求成;

2、有夢想,但必須面對現實;

3、看當下,但要不斷地進化;

4、重視產品開發,創造顧客價值;

5、立足主流,由小盤走向大盤;

作為企業領導者,你先不要著急。要靜下來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你先不要急著要成為中國第一,更不要動不動就說要成為保樂力加、嘉露之類,更不要看著今天誰家搞了個「爆款」,明天又有誰家弄了刷屏,心理痒痒的。不要急著進行世界級企業的夢想征程,不要以為有了區區幾個億的銷售額,你就是強者。

相反,你應該沉靜下來思考和研究。看看保樂力加的全球供應鏈管理,看看嘉露從1933以來都幹了些啥。看看寶潔對消費者的深刻理解,也許你該明白這不是簡單的問題,不是產品價格問題,不是創新營銷的問題,也不是開發多少個產品的問題。

很多處於水深火熱的企業,是因為你還活在過去。《失控》的作者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一文中有一個論斷:所有公司都難逃一死,他總結的大自然生長的規律核心便是:從無中生有,到變自生變。你必須尋找到能夠自我變化的方式。

企業都有成長的邊界,有成長的天花板,領導者也是如此,都有自己曾經的輝煌,但,也是局限。

有的企業發展3-5年,第一次的天花板就會出現,你要如何突破?一個企業可以走多遠,取決於這個企業是否具有戰略的思維和能力,戰略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聚焦,更是一種破局。

陳春花老師一直在強調,戰略是在法律、規則保守和財務保守的前提下的選擇,換個角度說就是戰略要求不做違背法律和規則的事情,不做財務冒進的事情,這是戰略思維的首要選擇。如果你具備戰略思維的能力,就應該具備這樣的自我約束能力,進而你的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也就強化了。

另外,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企業,十有八九產品是有問題的。對於一個企業是否成功,如果要找出一個最為關鍵性的問題,那首當其衝的一定是產品。

你必須賦予產品生命力,這是成功的內蘊。企業管理的最終內涵就是要保證恆定的質量,都是為了讓產品更好,這是站在更高維度對管理的要求。

很多企業總是說我的成本高,產品價格高,不好賣。其實,成本並不是產品的關鍵,產品的關鍵是:是否在為顧客創造價值。你要思考的是要為顧客創造什麼價值?怎麼創造這種價值?這是解決的根本。

如果你確定了公司的理念,你就要圍繞這樣的理念做深做透,最怕的就是把理念當做口號,做表面文章。

現實中,企業的資源常常被分散,而把為顧客創造價值放到了一邊,這恰恰是最不能原諒的錯誤。

葡萄酒這種商品很難像功能性那樣去體現價值,所以,更加要注重體現企業的理念。1926年成立的迪士尼,其成功並非是高科技的硬體,而是為顧客創造快樂的理念,並通過管理來穩定質量。在葡萄酒這種的確同質化現象很強的商品上,產品一定要更多地體現企業的理念,也更需要具有企業領袖的價值取向。這樣的產品才更具生命力。

你有做到嗎?

企業要去研究同行成功的產品,為什麼張裕解百納能夠銷售4.6億瓶?為什麼奔富的389如此暢銷?不要一棍子把別人打死,總是認為別人有個好爸爸,所以才成功。千萬不能有酸葡萄心理。

雖然夢想可以照亮現實,但真落到實際的時候,是極少數,而大多數產品都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多數時候,在產品開發的時候,我們設想了很多種「可能」和「假設」,一旦有進入市場,你就會發現,哦,不是消費者不需要,而是還有更好的。如果你王婆賣瓜是沒人理會的,天天講故事,總有講完的時候,於是,你的產品很快將被取代,你精心勾兌的「賣點」與「故事」也很快就會被忘記。

你剩下了什麼?

於是,很多企業想著如何做「快品牌」?真有點像買彩票,這是一種「賭」,雖然人生也像是一場賭,但你的賭,成功的概率太小。所以,這些年,我們市場上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就像天上的流星,一閃而過。而最後,真正能夠堅持本質的人,真正知道怎樣做才是靠譜的人,才會走到最後。

對現階段市場競爭邏輯的思考

市場已進入普及時代,也是葡萄酒黃金髮展期的開始。葡萄酒是盛世文化的產物,沒錢吃飯還喝啥葡萄酒?中國人骨子裡缺乏葡萄酒基因,全是白酒基因。所以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

葡萄酒的產業特性註定不是速生速長。當年白酒遇到的黃金十年,造就了現在很多企業的崛起。

這樣的時期,是最壞的好時代。大格局未形成,至少還要5年以上。市場表現出來的就是多雜亂。中產階層逐漸成為社會消費的主導階層,消費需求是多元而易變的。

競爭從僵局中逐漸在走出來,消費升級給了葡萄酒一個非常好的時代背景機遇。這幾年是進口酒的井噴期,國產酒只能跟隨。這是國產酒這些年欠下的債,啥時在消費者心中取得了更多的信賴,才會迎來國產葡萄酒真正的春天。

白酒、啤酒早已過了普及階段。葡萄酒是從「高端」形象入市的。目前正是拐點期。主流消費酒種正在切換,例如在高檔消費場合,葡萄酒已經成為第一大酒種。

大眾化是未來最大銷量的環節,這是普及階段的特性。消費者想喝,喝不起,價格便宜,量就會上來。所以,普及階段主要是大眾價位為主。

品牌機遇是未來幾年必將會出現的,特別是進口葡萄酒,品牌化會越來越明顯。因為中國消費者不像法國等葡萄酒發達國家,很多人通過舌頭和鼻子就可以基本判斷酒質,所以越是發達葡萄酒國家,其實品牌集中度越是低一些。

中國消費者在未來琳琅滿目的葡萄酒中,通過品牌選擇是最便捷的,也符合這個階段的規律,因為它是最節約成本的。品牌的作用有兩個:一是由信賴帶來的省心;二是符號,是身份和價值觀的象徵。這都很重要,因為葡萄酒是面子和里子都同等重要的商品。

未來,誰的粉絲數量大,誰的粉絲忠誠度高,誰的品牌地位就高。品牌「以人為本」在這個階段開始,是最真實的寫照。因此,互聯網時代,你賣的不是產品,是人,這是思維的轉變。

從消費行為角度看,企業自說自話的時代已經沒有市場了,一切傳播的目的是為了「認知」,通過認知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情感,通過互動的行為,增強彼此共識,這就是未來品牌的行走路徑。

何況,我們永遠都不要指望消費者都能成為專家,消費者也不想成為專家。我們天天開車,但我們並不想成為汽車修理專家;我們天天用電腦,我們也不想成為電腦修理專家。科技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懶人為本的,便利很重要。

做品牌沒有銷量的支撐,是做起不來的。現在所謂互聯網的爆款產品都是短命鬼,速生速死。相反,要想長久發展,現階段還必須要有穩定的、長期可以輸出的渠道資源,要有比較高的消費者見面率,而且必須要能夠打造成戰略性大單品,沒有這個是發展不起來,更無法樹立江湖地位。

所以,我們可以用產品帶動品牌,用戰略大單品樹立企業的江湖地位,獲得基礎性的造血功能。

同時,還必須要把品牌打造成流行元素,我把它叫做現象級產品。特別是在局部市場,在某一個消費群體中。任何一種流行形式都必須有流行基因,這不是空穴來風的。

這些年中國葡萄酒難有出現「現象級品牌」。曾經在局部市場短暫的出現過,例如像2005年之前的華夏92、現在的張裕解百納、曾經在青島、台州的華東干白、2015年之前的卡思黛樂以及現在的奔富等等。

凡是能夠成為現象級品牌的,都會成功。這也是從小眾走向大眾的關鍵。

有些品牌在某個局部市場也曾經偶有現象級情況,但都大部分沒有真正做起來。這些小現象為何沒有成為「大現象」?一是產品品質的問題;二是產品的迭代沒做好;三是品牌的塑造落後了,包括傳播的方式等。

成為現象級產品可以獲得很多免費的傳播。像勁酒、茅台、五糧液、江小白、洋河藍色經典等等。

營銷的本質不僅是滿足需求,更要製造需求。營銷的策略是要發現機會、解決衝突。很多時候,消費者的衝突是隱性的,甚至自己並不知道。因為消費者無法想像在馬車時代會有汽車。

現階段,市場依然是渠道在驅動品牌,特別是三四五線市場。只要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只要控制好最多的渠道,只要敢於促銷推廣,依然是會有量的。

國外酒企在和中國酒商合作中是有衝突的,這些衝突一直都沒有很好的解決。小酒商沒資格談條件,做大挺難的。大酒商不甘於成為代理商。廠家是在養兒子,但經銷商卻在養豬。很多資本運作的企業在養女兒,做酒庄的只能是養寵物。這是根本性的矛盾。

很多進口酒知名企業其實都是廠商分離的。要麼品牌不是自己的,不願意做。要麼就是品牌是自己的但沒有上游;要麼就是佔了點小股份,其實不解決心結。

為什麼國外酒企在中國市場走來走去就會走到傳統上去,而且現階段也不敢發力?因為這個被經商控制的管道是他們所不能掌控的。而且,投放的品牌形象廣告不能很好的落地,更不能給經銷商現實地帶來銷量,所以酒商也無所謂。

但也有一些品牌是自己的,但也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重要原因在於三點:一是操作有問題,這個問題很複雜,但絕對是重要的原因;第二是沒有解決好和經銷商的關係;第三是根據地市場的「小盤」以及渠道建設有問題;

我經常說要構建「新型(大)酒商合作關係」,很多企業沒有處理好廠商關係,所以要重塑廠商關係。處理不好,市場就很難做起來,而且即便有前期的良好利益誘惑,也只不過是「短期的」,不穩定。

所以,國外品牌為什麼要用「品牌+貿易」的方式呢?就是既要保品牌,又要銷量。

還有就是一點:誰教育了消費者,消費者就會相信誰。市場上培訓機構都是外國的,培訓師都是外國的,談的都是國外的標準,天天在教育消費者,消費者能不認為進口酒好嗎?

很多企業做品牌基本就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吹牛燒錢加套錢;第二種是低價競爭往死搞;第三種是模仿抄襲無底線。這已經是老問題了。

從廠家角度,什麼是扁平化?本質上就是渠道利益最大化的問題。當渠道利益被蠶食之後,必須去尋求最大化利益,所以就要下沉,要麼就用品牌獲得。但品牌不能承擔的時候,就要去掉某些環節。但是,難道越過經銷商都去直接搞終端嗎?顯然不可能,不符合中國市場現狀,經銷商不會消失,但要改變。

這要過幾年就會看出來了。所以,要給予經銷商十足的利益保證,但不要對經銷商抱著做品牌的幻想。

我們為酒商做什麼了?這也是我們必須問自己的。廠家必須要干一件事,要用新思維新技術,推動渠道的革新。這個問題也是一個老問題,但大家做的都不好。

很多企業不是「航空母艦」,所以不需要艦長,而是需要一個能把握大局的領袖外,要有一個能解決廠商矛盾、能打陣地戰的「開坦克的總經理」。一上來就玩「豪華團隊」的企業,真的要悠著點。

在實際的營銷中,很多企業往往不缺乏精彩的戰略構想,卻往往缺乏有效執行戰略模式。而要執行,大多受制於員工隊伍的執行力。所以誰能在短時間構建有經驗的團隊,是非常關鍵的。為了解決這個執行力,你要用「英雄業務員」的模式,還是「培訓+學習」的提升模式?兩種都要結合。單純的「英雄模式」,短暫的業績提升會有,卻解決不了長久穩定;單純「培訓+學習」,速度太慢,而且很多東西也不是培養就能出來的。

當然,傳統的三種思維模式就是「經銷商思維、價格思維、渠道思維」將會隨著市場的推進,不斷向三種新思維模式轉變:「價值思維、共享思維和資本思維」,但這事的確要走一步再看。

葡萄酒市場的重大轉變

目前,行業已經出現了一下這八個轉變:第一是行業從低要素競爭向系統性創新性競爭轉變;第二是價格從高毛利率到追求高品價比方向轉變;第三是產品從簡單的初級需求向特色化內涵化轉變;第四是品牌從企業品牌向消費品品牌方面轉變;第五是銷售從傳統的先銷後營向先營後銷轉變; 第六是管理從小個體大組織向小組織大個體方向轉變;第七是推廣傳播從大廣告向碎片式聚焦化方向轉變;第八是代理商從傳統多功能向細分市場職能的服務商轉變。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今天的所有模式沒有誰是最好的,大家都在嘗試,都在試錯。不確定性就是最大的確定性。在這樣的新消費時代,消費是有些明確的特性的:第一是產品要好、價格要合理。什麼是產品好?就是不僅質量要好,價格要合理,顏值還要高,還要有特點。第二是要有參與體驗感。和消費者之間最好有互動性,是「活」的產品,不是「死」的產品。第三是價值認同。例如你再告訴消費者我的畝產是300公斤,我們的酒庄每年只能生產10萬瓶酒。但消費者會說:和我有啥關係?那又怎樣呢?第四是情感認同。消費者不希望說教,我花錢買東西,還要你教我?你還要教育我?無需教育,而是喚醒,是共鳴。

在未來,消費者的圈層化、個性化是必然。新消費時代是基於新技術而來的。例如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但互聯網能解決效率的提高,卻解決不了生產關係的問題。雖然可以影響生產關係。所以,對於酒水企業,特別是葡萄酒這種商品,供應鏈的整體關係如何處理是至關重要的。

例如在渠道的多元演變中,商超、餐飲、團購、電商、煙酒行、連鎖專賣、新零售等等,都在不斷演變之中。新零售現在無需多想。有資本主導的連鎖專賣當然是有未來的,但是必然是線上線下相融合的。但是,專賣店是打通上中下游的,如果不能提高單店的贏利能力,一味地用資本來圈錢做大產業規模,是很危險的。雖然是資本的需要,卻很可能會出現危機。單純依靠關係的團購,不僅做不久,也不穩定,需要轉化成依託社群關係的會員價值服務系統。而電商渠道也要走向真正的服務型孵化平台。未來的渠道結構,基本就是三種:物流配送平台、推廣平台、管理平台。

市場環境變化了,產品也極大地豐富。原有經銷商以產品為中心、以廠家為中心,承擔的責任多,功能多,甚至充當廠家的「資金池」。現在為了活下去或者活的更好,必須轉型以消費者為中心。新型經銷商是企業定位明確,鏈條短,效率高的經銷商。要從以往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細管理,從賣貨思維轉向價值提供,從供貨商角色轉向服務商角色。

總體來看,經銷商有四種轉變:第一是轉變成供應鏈服務;第二直接轉變成服務商;第三轉變成渠道商;第四轉變成物流配送商。

消費者內心的一系列感受都是你溝通的內容。多數的消費者行為都是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例如朋友的推薦、別人的評價、議論等等。因此,重點是我們如何去製造內容?然後去裂變、去擴散,而不是簡單地廣告轟炸。所有的交易型都將會轉向內容型。

文章太長沒人有耐心看完,所以就不寫了。但,不管怎麼分析,其實核心就在於一個字:人。再壞的市場環境都會有企業成功,再好的市場環境也有企業倒閉。今天的企業是被時代裹挾著向前的。做得好的企業,不是因為有了10年發展規劃,甚至都不是因為有著非常清晰的戰略,更重要的是善於應變並能夠不斷進行快速的自我修復,我們也可稱之為「自我進化」。

為文章打賞是另一種認可

原創作者:王德惠

個人資料

智德

從事葡萄酒智業服務20年

一直初衷不改

助推中國葡萄酒企業發展與品牌崛起

葡萄酒營銷策劃與設計

就找智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兔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紅兔書院 |